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温显来

温显来

  • 字数: 2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甫华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01032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当代赣商》丛书之一,书中以报告文学的纪实方式,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最终成就大业并兼具深厚的家国情怀的赣商杰出代表。本书主人公温显来出身赣东北山村农家,年少时家境贫苦,生活艰辛,从小就历经生活磨炼,并展现出经商的胆略与智慧。吃过“大锅饭”,恰逢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温显来抓住机遇创业,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发展,缔造了一个江西极具影响力的商业帝国,完成了从一个施工队队长到江西民营企业带头人的华丽蜕变。本书的创作基于调查、访谈,鲜明而真实,叙写精彩且细致,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不畏艰难、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
李甫华,男,1973年5月生,江西永修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多部作品。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大山里的艰难年少岁月
第一节 冷暖童年深留痕
第二节 群山深处白露苍茫
第二章 渐向重山之外
第一节 坚定而苦涩的辍学
第二节 农闲时节跑“副业
第三节 组织施工队走出大山
第四节 莫名的苦恼与困惑
第一节 远近闻名的乡企经理
第二节 当年欣喜跃“农门
第四章 激情飞扬那五年
第一节 果敢辞职闯商海
第二节 成立股份制民企
第三节 逐鹿市场沉稳者胜
第四节 煤炭贸易界“黑马”跃起
第五章 迈向多元产业格局
第一节 深识机遇打开新视野
第二节 精准定夺多元产业
第三节 投资城市公用事业
第四节 地产项目精彩开篇
第六章 顺势而进强崛起
第一节 肩负使命重组上市国企
第二节 开进贤路纳天下英才
第三节 铸就制造实业脊梁
第四节 从容迎接地产业春天
第七章 横纵开辟产业“新蓝海
第一节 构筑现代产业园
第二节 先发而进新能源客车
第三节 敏锐播下金融业的种子
第八章 远航只为更壮阔的愿景
第一节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跻身全国前列
第三节 产融结合开创金融新空间
第四节 打造文化与地产新标杆
第五节 厚积薄发构建企业文化
第九章 倾情赣商复兴之梦
第一节 对赣商历史荣光的敬仰
第二节 领衔赣商打造“同心谷
第三节 赣水之滨崛起赣商新高度
第四节 同心开创辉煌新篇章
第十章 担当诠释家国情怀
第一节 源自感恩的真情义举
第二节 大业之路与大爱同行
第三节 教育公益彰显儒商风范
第四节 以产业酬报国之志
后记
摘要
    第一节 冷暖童年深留痕
     心底一角始终驻留着童年记忆,因为那里有深切的岁月怀想。
     ――题记
     地处赣东北上饶县山区腹地,与江西铅山县东北部交汇的上饶县境内一带,是典型的南方山区。
     这里丘陵群山起伏绵延,山川地形蔚为壮观。立于群山的任何一个山峰之巅,极目而望,横亘于广袤天穹之下的那纵横群山丘陵,尽显出一派壮阔苍莽的山区景象。
     在群山深处,有一个曾偏远闭塞、寂寥无闻的小山村――上饶县黄沙岭乡源溪村温家村民小组。
     这个散落着十多户村民的小山村,为苍莽群山和广袤丘陵重重阻隔,只有两条山路在起伏绵延的山峦问蜿蜒曲折地伸向远方,通连着山村与山外的世界。这两条曲折山道,一条蜿蜒在纵横绵延的山峦与丘陵之间的路面平坦水泥公路,连通着“黄沙古道”通向上饶县城的方向;另外一条,则翻山越岭,一直通往相邻的铅山县境内,是一条曲折崎岖的羊肠山路小道。
     通往铅山县境内的那条山路,许多年来依然如此,崎岖险阻,同时又因人迹罕至而显得寂静。
     而那条通往上饶县方向的路面平坦的水泥公路,是2005年前后才陆续修扩而成的。在此之前,是一条依山而进简易的沙子路,路面状况也很不好。
     源溪村距离上饶县约三四十公里路程。
     可以想象,岁月深处的源溪村,该是怎样一个偏远闭塞的山村。
     但这似乎又让人遥想到,绵延起伏的重围山峦,阻隔了山外的喧嚣与繁杂,淳朴的村民与恬静的村庄,以及纯净的天空,青翠欲滴的群山,组接成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致。
     是否还记得南宋大词人辛弃疾那首有名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中所写的,正是黄沙岭乡一带山景村落的风物景致。
     源溪村,就是有着这般静谧淳朴景致的一个小山村。
     然而,以现实生存的视角,睽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黄沙岭乡源溪村,在这个偏远闭塞的大山深处的村庄里,大多数村民们的生活都艰辛不易。
     大山,那时是这里村民们心底的沉重。
     那时的源溪村,大多数村民们年复一年所求的,只是希望通过他们艰辛而沉重的劳作,能换来一家人过得上吃饱饭的生活。仅此而已。
     但即便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愿望,有时候也是让这里一些农家为之愁肠百结的,生活的贫困一年到头始终如影随形。
     1962年7月,温显来出生于源溪村里的一户清贫农家。
     温显来的父母,都是淳朴厚道的老实农民。父亲为人善良,聪明能干,他的菜种得极好,辣椒、地瓜、大蒜就是比别家的个大、品相好。母亲处事讲究原则、看问题很精准。夫妻两人性格互补,勤劳、忠厚且为人和善,颇受同村人的尊重。
     温显来共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是家中的第二个男丁。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对于一个有着八个子女的普通农家而言,家庭生活的拮据和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童年记事时起,年少的温显来早已备尝生活的艰辛。
     那些食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在一个清贫农家孩子的内心悄然留痕。
     寂寞的大山深处,世代农耕,种田砍柴,牛犁田,狗看家,这就是童年温显来眼中的一切景象,而放牛、打猪草这些都是他童年里再平常不过的活计。
     或许,在一个孩童的眼里,没有什么是比逢年过节能穿上新衣服更为期待和难忘的事情了。
     在十岁之前,即使是逢年过节,穿上一件新衣服或是一双新鞋子,一直是温显来童年岁月里实实在在的奢盼。因为家境困窘,实在没有余钱添置新衣、新鞋,都是哥哥姐姐穿不了的就往下传给弟弟妹妹接着穿。
     此时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家庭的年收入,是按其家庭成员在生产队一年当中累计的劳动工分总量来计算的。一般是到了年底时,生产队把每个劳动力一年所挣的工分累计起来,按照标准,折算成粮食和现钱。劳动力多的家庭,自然在年底累计的工分就多、分得的钱粮也就多,而劳动力少、家中人口又多的家庭,往往是扣除平时向生产队提前借支的口粮或现钱,到年底就所得无几甚至是要“超支”(倒欠生产队的钱粮)了。
     在温显来的姐姐和哥哥辍学成为生产小队里的社员之前,全靠父母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来养活一大家子。P12-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