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钢琴家谈钢琴

钢琴家谈钢琴

  • 字数: 40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作者: (美)大卫·杜巴尔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23200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卫·杜巴尔先生一本力作。英文初版于1984年发行,版权先后输出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墨西哥等国。1998年在台湾出版了繁体版,译者为我国有名翻译家顾连理。本书曾被百家出版社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下私自发行,书名叫《键盘上的反思》。上音社的《钢琴家谈钢琴》在顾连理先生原稿基础上进行了校订,并由校译者补充了原书非常有价值的索引内容。本书是一本钢琴家访谈录,由作者对44位当代钢琴大师进行采访后撰写而成。其中不乏阿劳、霍洛维兹、阿什肯纳齐、布伦德尔等一大批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大师,中文版另加入了盛原访谈录。每一位钢琴家的访谈文字均包含钢琴家简介、头像和访谈内容。采访的内容涵盖钢琴演奏的各方面:启蒙教育、天赋、师承、作曲家、作品、技艺、个性、现场演奏、录音、观众素养、音乐厅、背谱、 练琴、钢琴的黄金年代……本书的特点是信息量极大:提到近500位音乐家的名字、几十所音乐学校、各类音乐比赛、音乐奖项;含50页音乐家介绍,30页索引内容。
作者简介
大卫·杜巴尔生于美国克利夫兰市。他曾担任纽约市前古典音乐广播电台WNCN音乐与节目总监,并设立了一套全新的古典音乐项目标准。1980年,他荣获乔治·福斯特皮博迪奖。1986年,他成为首位因广播创新而被授予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迪恩斯·泰勒奖的人。作为钢琴家,杜巴尔先生演奏曲目广泛,并为创世纪和音乐遗产唱片公司灌制了大量作品。1988年6月,在卡耐基音乐厅,他担任了斯坦威钢琴实现第五十台销售暨135周年庆典活动的音乐总监和主持人。他的著作主要有《The Art of the Piano: Its Performers,Literature,and Recoredings》《Conversation with Menuhin》《Evenings with Horowitz》 。杜巴尔先生曾受邀在巴西、瑞典、韩国和以色列等国举办大师班,并多次被邀请担任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和布索尼大赛的评委,并在1989年、1993年和1997年的范·克莱本大赛上做过主题演讲。他从1983年开始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从1994年开始在曼哈顿音乐学院任教。1993年,他荣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豪斯莱特杰出学者奖。他所编写和主持的电视片 《钢琴的黄金年代》荣获了艾美奖,该片的VCR和CD由菲利浦公司在全球发行。CN电台古典音乐节目的创始人和编导,并且是一位钢琴家,多次获得美国国家奖项。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致谢
访谈录
1.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2.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3.伊曼纽尔·阿克斯(Emanuel Ax)
4.保罗·巴杜拉-斯柯达(Paul Badura-Skoda)
5.大卫·巴-伊兰(David Bar-Illan)
6.拉扎尔·贝尔曼(Lazar Berman)
7.斯蒂芬·比肖普-科瓦采维奇(Stephen Bishop-Kovacevich)
8.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
9.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0.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11.约翰·布朗宁(John Browning)
12.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
……
摘要
     杜巴尔(以下简称“杜”):你七岁就离开智利去柏林求学,还记得故乡的音乐生活吗? 阿劳(以下简称“阿”):智利民众当时的欣赏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不久便有了巨大的提升,出现了对音乐非常有鉴赏力的听众。 杜:你是智利最受尊敬的公民之一,圣地亚哥有两条街以你的名字命名。 阿:这真使我受宠若惊。 杜:对你来说,西班牙语是否说起来最自然? 阿:我说得优选的是德语。 杜:你出身在音乐家庭吗? 阿:是的。我妈妈是一位很好的钢琴教师,不过她从来没有在音乐会上演奏过。我三四岁就听她教学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 杜:你什么时候知道钢琴将伴你一生? 阿:我坚信钢琴是我一生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动摇过,除此别无选择。钢琴使我感到满足。我从来没有想过碰别的乐器,没有想过作曲或者指挥。很简单,弹钢琴就是我专享想做的事。 杜:所以,你在1911年就去柏林学习。在那里,找来找去,找到了你的伯乐——马丁·克劳泽。 阿:我只跟他学了五年,没有再跟别人学过。我很幸运,克劳泽像个师父(gum)。他管着我吃饭睡觉,照顾我的健康;每天陪我散步半小时左右,有时不止半小时;他指导我阅读文学名著,带我去博物馆。我在他的陪同下观看了当时所有的大舞蹈家的演出。我八岁就听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克劳泽要我受到全面的教育。直到今天,我对他仍万分感激。 杜:很少有人能有幸得到那样的指导。讲讲他吧。 阿:克劳泽是李斯特的学生,当年名气很大。他教过许多学生。他有六七个女儿,都是音乐家。我一直在他家练琴,用专门的一个房间。他的女儿们每隔几小时就进来看看我练琴是否得当,防止我养成坏习惯。 杜:克劳泽每星期给你上一次课吗? 阿:才不止呢。他每天给我上课,一上便是两到三小时。他还十分注重培养我发自内心的谦虚态度。我必须声明,克劳泽培养我,从来不收一分钱。他就是那样的人。他去世时,我才十七岁。但是,有过他那样的老师,还能再找谁呢? 杜:你小时候学了许多曲子吗? 阿:是的,我从不偷懒,一直不断地学习。我热切希望熟悉每一位作曲家的音乐语言,而且总是试图摸索出自己的路子来塑造他们的音乐。 杜:这么小在柏林学习,有没有一定要成功的思想负担? 阿:有。很小就有一种对钢琴、对所弹奏作品的责任感。对弹不好的地方,我总是费陉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严格要求。 杜:神童难当,要达成那么多的愿望。 阿:许多神童成长到某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从凭直觉弹琴过渡到有意识地弹琴,那是个转折点,很危险。 杜:克劳泽为你做个独奏钢琴家的艰苦生活做好准备了吗? 阿:他十分用心。我现在还记得他对我说:“对乐曲的熟练程度,要达到在清晨四点钟被人唤醒,拉去弹一首协奏曲给指挥听时立刻就能弹的地步,而且要毫无怨言。”他教我不要挑剔客观条件。例如,他常说:“在好钢琴上弹得好不稀奇,人人都会;在坏钢琴上能弹好,那才是真功夫。” 杜:你是怎样适应的? 阿:自然而然地适应吧。先摸清琴的缺点,重新适应,想想怎样在那架琴上弹那首乐曲。 杜:克劳泽去世后的日子,你是怎样度过的? 阿:那时我还年轻,对自己不太有把握,疑虑重重。所以我去求助于心 4理分析医生。我有幸找到良师克劳泽,同样有幸找到一位绝妙的心理神医,他成为我的第二个师父。当然,首先要自己愿意接受帮助。通过心理分析,我开始放松,挣脱束缚我的障碍。从二十年代初的这段时间起,我对自己的疑虑开始消解,终于能够在演奏上、在事业上向前迈进。 杜:有些曲子弹了七十多年,你有没有对某一首乐曲或某一个作曲家感到弹够了? 阿:如果我同哪一首乐曲的关系开始老化,我会暂时不弹它来保护这首乐曲,等待我产生新的冲动时对它进行再创造。 杜:你怎样看待演绎者的作用? 阿:演绎者应该是怎样的人,我有自己的看法。演绎者必须善变,必须能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进入可能接近陌生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好的演绎者必须练就一身能够弹奏不同风格作品的本领。一个好演员不能只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除非你善变,否则就不是演绎者,仅仅是一个只会弹一些适合你的乐曲的人。 杜:这话能否理解为你对自己所弹的乐曲不加任何批评? 阿: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你弹一首乐曲,必须热爱它。在你演奏的那一刻,它必须是你弹过的好看的音乐。要批评,以后可以批评。 杜:你曾经说过,演奏过程中会意想不到地出现神圣的感悟。 阿:是的,会有这样的事,突然发现自己那时的演奏正是一直求之不得的,就叫它“小小奇迹”吧。那必然是你同作曲家之间有了出自无意识的神交。你必须触及无意识才能保持创造力。有时在演奏中,突然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推也推不开,可能使你害怕。但是,能有这样的感觉,太妙了。 杜:你曾经担心过手会受伤吗? 阿:从不担心。别人看我提笨重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