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桃花树下的鲁迅

桃花树下的鲁迅

  • 字数: 23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黄坚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088798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鲁迅别传。有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推荐说:这种十分个性化的鲁迅研究,有助于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巨细无遗地关照一个立体化的鲁迅,并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 2.本书旨在探讨“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结构性规律和因素。此书所涉论述角度,可以说是阅读理解鲁迅的一把把钥匙。 3.本书一大特点,是不再只是单纯地从鲁迅作为启蒙者角度来谈论鲁迅,而是把鲁迅作为近现代一个鲜活的、承载着各种文化特质的、有着独特性情的个体人物来讨论和研究。 4.《桃花树下的鲁迅》有益于冲淡多数读者一想到鲁迅就是一副怒目金刚的悲苦印象,直观地提醒读者鲁迅的菩萨低眉的气度和亲和的正能量。作者说,只知鲁迅沉郁、悲愤,而不知鲁迅明快、亮丽,不足与语鲁迅。 5.本书的内容过硬,援引参考29种海内外研究专著,认真严肃。 “桃花树”不仅作为意象,也是书中的具体写作材料,由“桃花”在鲁迅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多次出现为线索,串联起鲁迅的美学修养及心路历程,以及“桃花”在中国文化上的独特风景。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鲁迅与亲人的生活、鲁迅的重要行迹、生命中的波折以及为人旨趣与审美倾向等十多个熟悉又陌生的角度,对鲁迅进行有理有据又饶有风趣的解读,呈现出立体丰富的鲁迅形象。本书作者可以说是中国鲁迅研究的一个异数,其行文不拘学术套路而能直抵内核,能于细节中见思想,于众多研究之上出新意,且颇具抱负,旨在探究“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结构性规律和因素。
作者简介
黃坚,江西萍乡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原社科院思想研究室主任黄宣民之侄,大学期间因此直接受教于李泽厚、何兆武、李学勤等名师大家。曾在南方从事媒体工作,定居南昌后,以研究和写作为志业。著有《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等。
目录
陈漱渝序:小悟大、见微知著01
自序09
越对立的越相像——鲁迅和他的祖父周福清001
鲁迅第一次去南京走的哪条路026
上海:鲁迅第一次去南京的途经之地044
学潮中作为不同角色的鲁迅064
鲁迅一生中的避难与风险091
鲁迅自己的两面之词122
桃花树下的鲁迅145
鲁迅的哭泣168
随感与遐想:散说鲁迅193
游走于好饮与戒酒之间的鲁迅204
越熟悉的越出错——鲁迅的几处离奇笔误270
江、浙较量:巧合还是传统?——从鲁迅、陈源笔战中的籍贯说起290
定庵、鲁迅比较说315
参考书目335
后记338
摘要
     越对立的越相像 ——鲁迅和他的祖父周福清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跟绍兴周家台门里多数人都相处得不太好,但发展到对立程度的,只有鲁迅。 鲁迅在公开的文字里,从没提到过他的祖父,但他的父母却多次出现在他的笔端,并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如果据此以为鲁迅的祖父在鲁迅生命中,是个无足轻重的人,那就被鲁迅“误导”了。事实恰恰相反,在鲁迅所有的家族人士中,祖父周福清是对鲁迅影响优选的一个人——如果这个名额不是归于周作人的话。 鲁迅出生的时候,周福清正在京城候补。这是一段痛苦、难熬的时光。所以当长孙出世的消息传到京城,年青祖父(周福清时年44岁)的喜悦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据说消息传到时,适逢张之洞来拜访——这是个很有疑问的据说——于是周福清给新生孙儿取名为“张”,即乳名,或小名,并由“张”字根据同音异义的惯常做法,联想到樟树的樟,于是给孙儿取学名为樟寿,这是鲁迅真正的本名,或者说原名。再由樟字联想到豫章(是否与曾在江西为官有关?),给孙儿取字为豫山。本来,按最早的说法,名是幼时所取,字则要到成年时才有,所谓“幼名冠字”,但看来至少在清朝末期,襁褓中的婴儿已经有字了。周福清一古脑给孙儿取的小名、学名和字,从以后来看,似乎都不太成功,樟寿这个本名或原名,最终废弃不用,被周树人给取代了(现在大家都把周树人看作鲁迅的原名,其实严格说不是)。字呢,由于豫山谐音雨伞,使年幼的鲁迅经常遭到同伴取笑,说,嗬,雨伞来了,于是鲁迅央求祖父改名。起初改为豫亭,这个改动也不太成功——仍然未脱离跟雨的干系:“雨停”。不多久又改为豫才,这才终于摆脱了“雨”的纠缠,意思也好多了,算是一锤定音。豫才这个名字后来用得较多,如章太炎等鲁迅早期师友和同事,比他年长些的,或与他年纪相仿的,都习惯对他以豫才相称,鲁迅自己也蛮喜欢这个名字,直到临终前都在用它。 表面上看,周福清给长孙取的名字,后来都不太为人所知,似乎归于失败了,但其实,周树人这个现在被介绍为鲁迅原名的名字,显然跟周福清最初给鲁迅所取的名字,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我甚至怀疑鲁迅的“迅”字,除了别的意思和起因外,从根源上说,也跟“树”有关。 可见,鲁迅生命中并非无足轻重的东西,自他一出生起,就跟他的祖父联系在一起了,并且伴随了他的一生。 但这部分关联性,在鲁迅的生命中,在鲁迅与其祖父的关系上,只能说是序曲性的。鲁迅生命中第一道真正的帷幕,也是由周福清一手拉开的。 1883年,周福清由京返乡探亲,这应该是周福清第一次见到自己的长孙,也是当时专享的孙儿(周作人要到1885年才出生)。但两三岁的周樟寿,显然无法对这位接近陌生的祖父留下任何清晰的印象。鲁迅跟祖父的再一次见面,已是十年后的1894年,周福清回家奔母丧,这年鲁迅已有十三四岁了。 鲁迅跟祖父见面、相处的时间不长,因为就在这年七月,发生了哄动一时的“周福清科场贿赂案”。这起案件在当时如此地影响一时,以至于《清史稿·德宗本纪》里还带了一笔: 十九年十二月癸酉,刑部奏革员周福清于考官途次函通关节,拟杖流,改斩监候。 这件事情对于鲁迅一生的影响,早已众所周知。 周福清在案发不久,即投案自首,随后被关入杭州监狱。根据现有资料,鲁迅除了第一次专程探望外,后来只在有限的几次于学校与绍兴的往返途中,去监狱看望过祖父。后来鲁迅到日本留学,第二年暑假回国时,周福清已遇赦放回,祖孙俩在家里还见过一次。总而言之,鲁迅跟祖父周福清,一生中加起来见面的时间,最多只在一年上下,是兄弟三人中,跟祖父相处时间最短的一个。 这会不会影响到鲁迅与祖父的情感关系? 1946年10月,周建人写了一篇《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的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与祖父周福清的关系,将俩人作了一番比较。周建人在文章中说:“鲁迅非常与父母要好,但不大喜欢祖父”,“鲁迅不喜欢他的祖父”。后来,在1949年后写的一篇文章里,周建人又有“鲁迅与他(指周福清)的关系不很好,他们见面也很少”,“感情不好的原因”等话语。 鲁迅与祖父关系不好,有什么例证? 在周建人口述、周晔编写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中,有几件事情,可以看出鲁迅与周福清的关系状态。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