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有斐君子

有斐君子

  • 字数: 25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063194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江庆柏、程章灿、董恩林三位先生的访谈,从求学经历、学术师承、代表著作编撰、学术研究心得、未来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学界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这批学者的读书 治学、为人为文、教育理念等。另外,访谈在侧重学术性的同时,还注意发掘被访谈者的生平阅历、学术交往等,是非常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作者简介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陇右文献从稿》等著作。
目录
序001
行走在历史文献的风景里
——江庆柏先生访谈录 001
一、求学经历005
二、师从诸祖耿先生016
三、参编与增订《江苏艺文志》 023
四、《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近代江苏藏书研究》 029
五、《孙星衍评传》037
六、《江苏地方文献书目》043
七、整理江苏地方文献049
八、参与“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060
九、《稿本》065
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071
十一、《清朝进士题名录》080
十二、其他文献整理084
十三、《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088
十四、《〈四库全书荟要〉研究》 097
十五、《四库提要汇辑汇校汇考》102
十六、余论106
亦论亦考,求通求实
——董恩林先生访谈录 117
一、求学经历121
二、师从张舜徽与熊铁基先生125
三、五代史研究130
四、小学、档案学与历史文选138
五、唐代老学研究148
六、历史文献学研究155
七、整理古籍173
八、国学研究184
九、历史文献研究会工作194
卅年身在帝王州
——程章灿先生访谈录 197
一、求学经历201
二、《魏晋南北朝赋史》224
三、《汉赋揽胜》《赋学论丛》 232
四、《世族与六朝文学》240
五、《魏晋南北朝诗》《南北朝诗选》 244
六、《唐诗入门》248
七、《刘克庄年谱》250
八、六朝唐宋文学研究254
九、《程氏汉语文学通史》258
十、石刻研究的缘起268
十一、《石刻刻工研究》272
十二、石刻研究的设想279
十三、南京地方文化研究286
十四、江苏文脉工程“文献编” 294
十五、哈佛访学300
十六、翻译《迷楼》 303
十七、翻译《神女》《朱雀》 308
十八、阿瑟·魏理(Arthur Waley)研究 312
十九、霍克思和杜德桥319
二十、国际汉学研究324
二十一、研究生指导328
二十二、程千帆先生334
二十三、周勋初先生和卞孝萱先生342
二十四、程门弟子345
二十五、《古典文献研究》350
二十六、南大古典文献研究所357
二十七、关于写字359
摘要
     一、求学经历 王锷:今天很高兴,我们邀请到江老师接受学礼堂的采访。 江庆柏老师:在这里首先说一下,非常感谢王锷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好意。其实王老师去年就和我说过了,但是我一直没有答应。为什么没有答应呢?是因为不敢。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吧!一个呢,和以前你们采访过的各位学者比起来,我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的,所以不敢登这个学礼堂。第二个呢,这个访谈主要是从经学这个角度来谈的,而我对经学可以说是“敬而远之”,没有专门的研究。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一直没有答应王老师。后来王老师又说了几次,就觉得老是推掉也不好意思。反正就把你们问的,我来简单做一个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看看能不能提供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路! 王:先请江老师谈一谈您上学的经历。 江:刚才王老师说到上学的情况,我的情况跟各位同学来比呢,相对曲折一点。因为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上来的,中间没有停顿,读研究生也很顺利,我们那时候上学经历要比大家困难得多。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是在1958年上的小学,春天上的小学,当时叫春季班。春天也可以上学,是因为1958年那个时候“”,教育也“”了。 说到教育的事,我还是想强调一下,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多困难,中间也经过了许多周折,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国家做得是非常好的。从1949年以后,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哪怕在“”中间,它的教育内容改变了,比如说语文,跟政治跟得很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嘛。但对整个国家来说,文化教育始终是抓得很紧的,没有放松过。这段历史,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确来看。对它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做些不同的评价,但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它的教育始终是抓得非常紧的。 我刚才说我是1958年上学的。那时还不到入学年龄,按照道理要到秋季入学,但我们在春季就上学了,是春季班,提前了半年。实际上我们上学是非常匆忙的,连学校也没有。我是在一个由祠堂改建的小学里面上的小学,这是个民办学校。我为什么想到这个呢,也就是刚才我讲我们国家尽管遇到了许多许多困难,也遇到了挫折,但是教育是始终抓得很紧的。1958年正好是人口大幅增长的时候,所以国家打破那个惯例,在春季也开了学。 大概是到三四年级以后,我们才离开祠堂,来到本地镇上的一个小学上学。那个时候条件就比较好了。这个学校虽然后来经过了改建,但原来的样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记得一进校门是一块照壁,上面是主席手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我们毕业之前改成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转过照壁,教室、办公室、礼堂围在校园四周,校园中间是十字形的走道,走道两旁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校园里还有两棵高大的柏树。我后来读到杜甫的诗“锦官城外柏森森”,老是会想到小学里的这两棵柏树。礼堂后面还有一排教室,教室前面有一个小桃园,还有一口水井,口渴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打井水喝。靠墙根种着一片蓖麻。小学有一篇课文,我一直很喜欢,里面写道:“春风微微地吹,小雨轻轻地下。大家快来种蓖麻,大家快来种葵花。”不知道学校种蓖麻是不是受了课文的影响。 小学毕业以后,我很顺利地考上了镇上的初中。那是1963年,那个时候小学升初中是要考的。我现在还记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有两道,选其一。一道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一道是写革命烈士诗二首的读后感。诗二首即叶挺《囚歌》、陈然《我的“自白”书》。我选的是写读后感。因为那时候有关的书看得比较多,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小说,还有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红旗飘飘》,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伟大的战略决战》,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钞》,等等,都特别喜欢看。柳青的《创业史》也是这时候看的。所以作文题选了写读后感那一题。感觉写得很顺利。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