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寻访 遇见传统与现代的北京

文化寻访 遇见传统与现代的北京

  • 字数: 2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57273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化寻访:遇见传统与现代的北京》的完成,不仅有赖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更得益于主流媒体记者的专业点拨。来自主流媒体的专业新闻记者指导学生们完成了选题的策划、实地的走访、材料的收集和稿件的撰写。人民日报社的赵婀娜主任、国际人民广播电台的关娟娟主任、中国青年报社的堵力主任、北京日报社的刘吴主任、北京青年报社的蔡方华主任、北京电视台的许越主任、新华社的陈聪校友……都是媒体精英、资深记者,他们不辞辛苦地为学生们进行选题的筛选和把脉,陪伴学生们完成寻访和写作全过程。在这些传媒行家、专业翘楚的指导下,三十几名学生寻找和发现着北京的传统与现代之美。
目录
第一章 坚守初心
北京老字号
——稻香村香飘万里,老字号沧桑百年 / 002
采访手记:探访老朋友 / 007
采访手记:寻找北京 / 009
采访手记:家乡虽异,情怀无二 / 010
采访手记:稻香村调查报告 / 011
学生记者:钟梦怡、王祎晨、姜虹仪
我不愿在岁月面前低头
——访中华布鞋老字号内联升 / 013
采访手记:一场惊心动魄的采访 / 019
学生记者:叶依颖、黄开琪、张馨
沉默而鲜活的文化见证者
——北京的井 / 023
采访手记:井口沉默,却为历史做证 / 029
采访手记:这里的“井色”不同 / 031
学生记者:张婧祎、李南雪、焦燕、郭为嘉
北京胡同
——沿城市脉络,话古今情思 / 033
采访手记:走进南锣鼓巷之前鼓楼苑 / 038
学生记者:郭钰婷、杜诗娴
北京公交
——流动的符号,流淌的温情 / 041
采访手记:公交车:行走的历史 / 050
采访手记:方寸间亦有温情 / 052
学生记者:刘思佳、刘凤仪
第二章 城市名片
北京国安
——绿色信仰,城市之魂 / 056
采访手记:国安精神:北京的文化符号 / 063
采访手记:国安精神与工体故事 / 064
采访手记:国安:初心在,就能跨越千山万水 / 066
采访手记:国安精神,初心不改 / 067
学生记者:孙博文、冯雪、刘家铭、王响晴
过客酒吧
——北京文化新元素 / 069
采访手记:老城中的新故事 / 076
学生记者:马晓冬、付真、樊宸星
那些年,那些和北京体育馆有关的故事 / 080
采访手记:“大场面”与“小个性” / 085
学生记者:廖心悦
北京特色餐厅之衚衕比萨 / 088
采访手记:小巷子里的桃花源 / 096
采访手记:偷得浮生半日闲 / 098
采访手记:一家比萨店的初心 / 099
学生记者:张靖雯、沈安琪、张蕊
新北京名片
——中网开启“黄金时代” / 101
采访手记:不必留下牵强的“好内容” / 105
学生记者:赵璐
第三章 见微知著
北京养虫人
——微观世界承载盎然意趣 / 108
采访手记:“玩虫儿”之我见 / 115
采访手记:微观北京——养虫这件小事 / 117
学生记者:郭佳立、王昊南、高旭洋
深度探访四九城里的养鸽人 / 119
采访手记:老北京人的执着与坚守 / 126
学生记者:钱思琦、王嘉艺、李毕羲、闫俊文
守着老院子的北京爷
——史家胡同博物馆管理员采访记 / 132
采访手记:如此快活 / 136
学生记者:高颖琪、李砥
剧场观戏人
——传统与现代 / 139
采访手记:一个年轻老剧迷的话剧情结 / 144
学生记者:赵嘉航
工人之家
——北京城另一片天空里的星星 / 147
采访手记:皮村印象 / 151
学生记者:兰思敏
第四章 一路向前
北京站
——有泪有梦的地方 / 156
学生记者:陈雨、王天宇、张欢
北漂这十年 / 162
采访手记:大大的城市,小小的我 / 170
采访手记:镜头前,她是美丽的 / 172
学生记者:司远、何彦、赵诣涵、朱晓敏、王琬涵
面朝古巷,春暖花开
——访北平国际青年旅舍 / 174
采访手记:在青年旅舍感受魅力 / 181
采访手记:花草点缀下的王国 / 182
采访手记:青年旅舍,青年的世界 / 184
学生记者:陈成龙、刘燃、余倩雯
新老北京人
——洋北漂也是老北京 / 186
采访手记:京味儿铺子里的外国老板 / 188
学生记者:宗姗
外国人在北京
——我们是老外,但不是外人,别见外 / 191
采访手记:记与外国友人的二三事 / 194
学生记者:张媛
摘要
     北京老字号——稻香村香飘万里,老字号沧桑百年 学生记者:钟梦怡、王祎晨、姜虹仪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从卤煮、豆汁儿到烤鸭、烧卖,从爆肚、灌肠到面茶、炸糕,一饮一食背后都是具有厚重时代气息的历史故事。这里面有传承,有工艺,有五味杂陈的隐忍,它们仿佛是一味味秘料,为美食增添了一抹历史的醇香。 北京稻香村,走过118年的沧桑岁月,跨越3个世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地地道道的口感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从遍布江南的稻香村青盐店,到清末民初迁徙到北京的稻香村南货店,再到今天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连锁门店,稻香村已然成为老北京的一个符号。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最早的一家店位于前门外观音寺,但由于时间久远现在已寻不到了。那时候的稻香村被称作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店。 现在的稻香村总店位于北京的东直门,虽然坐落在繁华的簋街上,但建筑风格并不高调,仍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的朴素风格。高大的石柱立在大门左右,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稻黍干粮称尚品,香投五味第一村”,对联中暗含着“稻香村”名字的由来。掀开塑料挂帘,店内还保留着京城南味食品的韵味。虽然现在稻香村的门店在北京随处可见,但这家总店的种类更全,也更接近老式稻香村。店内有“副食部”“糖果部”“南味食品厨房”等柜台,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炒红果儿、奶酪酥等各色点心琳琅满目。我们前去探访时恰逢端午节前夕,店内带包装的各类粽子早罄,只有门口的小高压锅内还煮着几只红枣蜜棕。 稻香村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不光有悠久的历史,背后的一个个有趣曲折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心艺相融,诚信为上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郭玉生将南味食品从金陵带到京城,其自制的各式南味糕点、肉食,既好看又好吃,重油重糖,可存放数日不干,在气候干燥的北京很受欢迎。单单是“南店北开”“前店后厂”之类的特色并不能决定一家食品店的存亡,更不要说这“外来”的稻香村了。对于京城百姓来说,一家南味食品铺子最能打动他们、走入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点便是其倾注了心血的“手艺”。 稻香村遵循的传统工艺首先讲究的就是用料之精细严格:桃仁必选肉厚味甜的山西汾阳桃仁,玫瑰必选瓣厚味香的京西妙峰山玫瑰,黑芝麻必选江西乐平的,龙眼要用福建莆田的,火腿要用浙江金华的,等等;而且绝不以次充好。这样严格的用料传统,便是从创始人郭玉生那里传承下来的。有一年春节,从江西采购黑芝麻的车因为大雪封山被堵在了半路,眼瞅着热销的黑麻椒盐酥几近售罄,有伙计对郭掌柜说:“就使本地芝麻吧,也尝不出差多少。”郭玉生沉下脸:“我们做的是字号活儿,欺人不得,儿戏不得。原料差一点儿都不行,宁可不卖也绝不凑合。”说罢,他挂上“今日无黑麻椒盐酥”的告示。虽能蒙混但不欺心,宁可不卖也绝不凑合。用料讲究以保证做出的点心口味很好,宁可不卖也绝不凑合,这体现出稻香村对品牌与口碑的重视。 考究的手艺活儿和原汁原味都是稻香村极为看重的。吃食的做工大多讲究“凭眼”“凭手”,例如,熬糖什么时候可以端走全凭师傅的经验,早一分钟火候没到,晚一分钟火候又过了,这就是所谓的“凭眼”;将熬好的糖剪成各种形状,靠的是师傅那双灵巧敏锐的手,这就是所谓的“凭手”。一捻佐料的量是多是少、面皮揉多久是韧是软、糕饼模子上雕花字样的一撇一捺,这全是手工活儿,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当年稻香村生产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等在京城初次露面便让习惯吃饽饽、馒头的京城人享受到了卖相精致且风味正宗的南方糕点美食,但如果只是靠“一招鲜,吃遍天”的风味和一成不变的手艺,想必稻香村很快就会在不缺新鲜玩意儿的京城里成为“从前的那家铺子”。为了将生意做大做好,必定要寻求风味上的突破,郭玉生和他的门人便鼎力开发南味食品,不惜花重金从上海、南京、镇江、苏杭一带请来名师,借鉴他们的传统手艺。随着稻香村的逐渐成熟,肉松饼、鲜肉饺、枣泥麻饼、酱鸭、筒鸭、肴肉、云片糕、寸金糖等风味独特的产品纷纷被摆上柜台,稻香村的字号在北京越来越响,郭玉生的愿望也就此成为现实,乃至后来成为历经百年风雨仍富有勃勃生机的老字号。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