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科学是什么

生命科学是什么

  • 字数: 12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日)本庶佑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15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畅销日本30余年,修订增补后新版 兼具科学知识和人文思考的大家小书 诺奖得主写给普通人的生命科学入门读物 无论你是刚刚开始学习生命科学的中学生、大学生,还是从事研究的生命科学工作者,或者是对生命和人类未来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都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创作的经典生命科学普及读物,初版于1986年出版,在日本已重印24次。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改订新版,修订增加了许多近30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与重大突破。
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到规模宏大的人类基因组工程,生命科学的飞跃式发展历程在书中清晰展现;从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知识到诸多前沿热点话题——免疫和疫苗、基因工程技术、表观遗传等,诺奖得主本庶佑为你揭示从基因组视角看到的全新生命图景。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阐述了生命科学的影响和贡献,展望生命科学家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关于生命本身和人类的未来,他诚恳地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生命科学是什么?
在这里,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本庶佑(Tasuku Honjo),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代表性科学家之一。日本免疫学家,日本学士院会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他因PD-1、AID的相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京都奖、日本学士院奖、罗伯特·科赫奖等多个重要科学奖项。
目录
前言
初版序言
第一章 从孟德尔遗传定律到全基因组测序
1. 孟德尔为什么伟大?
2. 进化=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3. 发现遗传因子的本质
4. 基因组的全碱基序列测定
第二章 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
5. 细胞构造与生命体的定义
6. 两米长的DNA链如何形成染色体?
7. 从DNA锁链探寻遗传信息
8. 解开遗传密码之谜
9. 基因是一件木片拼花工艺品吗?
10. 基因组中的未知信息
11. 转录:从DNA到mRNA
12. 翻译:从mRNA到蛋白质
13. 突变:复制错误是进化之母
14. 兄弟为什么会不一样?
15. 细胞核外也有基因
第三章 基因工程技术
16. 编辑基因组信息
17. 为DNA选择合适的“货车”
18. 将DNA导入细胞
19. 测定DNA碱基序列
20. 在试管中将DNA扩增100 万倍
21. 观察活细胞和分子的运动
22. 用模型动物再现遗传病
23. 意义非凡的单克隆抗体技术
第四章 生命科学的新发展
24. 多样性是生命体的本质
25. 处于变动中的基因
26. 细胞分化的程序
27. 细胞分化的重编程与器官再生
28. 遗传信息的表观遗传调控
29. 逃脱感染的机制
30. 控制免疫系统自我攻击的机制
31. 疫苗为什么有效?
32. 癌症是如何发生的?
33. 治疗癌症的新前景
34. 解析脑功能
35. 理解神经回路中的信息传递和调控
36. 寻找引发疾病的基因
第五章 从基因组看到的生命图景
37. 打破常识并改变世界观的科学进步
38. 生命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39. 生命的灵活性
40. 生命的有限与无限
41. 眼光长远的人类基因
42. 看待生命的价值观
43. 个人尊严与克隆人
44. 对于生命,我们能理解到何种程度?
第六章 生命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冲击
45. 安全和安心:新技术的社会接受性
46. 迎接先发制人的医疗时代
47. 解决食物短缺与环境保护
48. 基因工程创造的新产业
第七章 作为生命科学工作者,我想说
49. 了解幸福感的生物学原理
50. 生物学是推荐素养
51. 重新思考医疗的使命
52. 向历史学习
摘要
     1.孟德尔为什么伟大? 皮肤的颜色、个子的高低是由父母遗传给孩子的,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从经验中了解到这一点。孟德尔猜测,存在一种可以决定肤色、身高等生物体性状的物质(表现为粒子),而这种物质又承担着把父母的性状遗传给孩子的作用,他还展示了能够支撑这个新概念的实验依据。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中学教科书收录的内容,也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法则。被孟德尔称为粒子的物质,现在被称作基因。 父母的性状通过基因传给孩子。而在子代中,不同遗传性状的表达有一种力量关系,表达出来的性状定义为显性,隐藏起来的定义为隐性。这就是遗传的显隐性定律。可是到了孙子那一代,在子代中仿佛不存在的隐性遗传性状,又可以被很好地保留并表达出来。这就是被称为“分离定律”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被称为“自由组合定律”,指相互无关的两个遗传性状之间互不干扰,可以各自独立且随机地由父母遗传给子女。 可遗传的性状是通过基因来传递的,这种观点在今天已经是常识,所以即使我进行了以上阐述,很多人可能还是不明白孟德尔的伟大之处何在。 通常,要正确评价历史上的事件和发现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如果我们根据今天的常识去理解历史,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孟德尔定律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回到孟德尔生活的时代,立足于当时的常识来考虑,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伟大。 在孟德尔生活的19世纪中期(孟德尔出生于1822年,逝于1884年),人们认为父母的遗传性状在孩子身体中融合,变得浑然一体,然后表现在孩子身上,正如把牛奶混入咖啡中变成奶咖那样。想要再从奶咖中分离出咖啡和牛奶并不容易,人们认为遗传现象也是一样,父母的性状是混合在孩子身体中的。 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已经混合的性状在孙代身上发生分离并显现出来的遗传现象就不可能发生。相反,如果遗传因子是各自独立的单位,在子代身上也绝不会相互混杂,只不过显性性状在表现上胜过隐性性状,使隐陛性状隐藏起来,那么孙代身上重新显现出子代中隐藏的隐性性状,当然是有可能的。 就这样,孟德尔首次提出了全新的概念,认为遗传现象是通过遗传因子这种独立的单位,以相互不混杂的形式由父母传给孩子的,孟德尔将其称为“粒子说”。 如果站在粒子说的立场上,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因为我们认为在雌雄交配的过程中,一对遗传性状会被传给子代,那么子代之间相互交配产生的孙代的遗传性状,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父母所拥有的遗传因子组合方式来预测。 孟德尔在实验中使用的豌豆性状,比如其表皮是否皱缩或者豌豆植株的高矮等,非常适合这种遗传现象的研究。 但在孟德尔的实验结果中,孙代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过于接近理论预测的数值3:1,所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个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质疑,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是否被他先入为主的预测结果所扭曲了。提出这种疑问的人有:研究生物种群(例如人类种群)遗传性构成的支配法则、被誉为种群遗传学鼻祖的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和休厄尔·格林·赖特,以及使用红色面包霉开拓了生化遗传学的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等。 的确,如果孟德尔最初是站在粒子学的立场上进行豌豆实验的,那么他必然可以预测到显性隐性比为3:1的结果,对实验结果有“先入之见”也并非不可想象。 即使多少有这样的成分,孟德尔的伟大业绩依然不可动摇。或者说,他能够在与当时的常识相反的革命性观念的基础上,提出遗传定律的假说,并在1853-1866年的漫长岁月中试图用实验证明,这反而正是更值得人们赞赏的地方。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