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浮世本来多聚散 唐诗中的二十一种孤独

浮世本来多聚散 唐诗中的二十一种孤独

  • 字数: 23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蔡丹君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83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读一首好诗,就像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本书以孤独为线索,以唐代21位代表诗人的故事为引子,串起一部快意恩仇的大唐简史。不仅带我们重新拾起唐诗,品味诗情画意之美,同时还借古人之幽思,探讨孤独的深层含义,也是对人生终级意义的哲学追问。读者还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唐朝的历史风云变幻,唐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唐朝人的诗意生活。 2、我们不只是在读诗,而是一点点找回自己内在的生命元素。全书147篇诗文的沉浸式讲解,用诗意之美,抵抗人生荒凉。 3、装帧古典诗意浪漫典雅,四色印刷,书中精选数十幅展现唐诗意境的山水人物名画,古韵悠然,清丽雅致,准确传达出孤独又浪漫的诗情画意。
内容简介
李白的孤独是酒,杜甫的孤独是药,李商隐的孤独是夜雨敲窗,白居易的孤独是独钓江雪。美学的本质,就是孤独。孤独,是我们人生中z/u/i常见的情感状态。对于孤独的探讨,也是读者关注的热门主题。本书别出新裁,从经典唐诗入手,在对唐诗诗境诗意的赏析中,探寻孤独的本源,品味孤独之美,有自我的消解,也有人生的感怀,让读者既能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又能在此基础上领略孤独的多重意义。书中除了有对唐诗中的孤独的品味,还生动讲述了21位拥有代表性的唐代大诗人的生活、情感、仕途经历,讲述李白、杜甫、王维、元稹、枊宗元、韦应物、白居易等人的江湖浮沉,悲欢离合,诗酒人生,快意恩仇,他们身处命运洪流的艰难抉择。同时书中还会穿插介绍历史上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孤独片段,每一种孤独都代表着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美,美学的本质,就是孤独。
作者简介
蔡丹君,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曾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目前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研究,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序·从唐诗中寻找孤独的答案001
壹·花间一壶酒015
在这个繁华的京都,虽然是满眼人烟,
却并没有依傍交心之人。手持一壶酒,却邀不来一个朋友。他邀
请月亮共饮,然而月亮以亘古以来的沉默拒绝了他的要求。
贰·孤云独去闲030
傍晚是自然界昼与夜的分野,是人世间群居与独处的分野,是心中喧哗与孤寂的分野。唐代的傍晚,催生了多少以“暮归”为背景的孤独。
叁·恨无知音赏043
当别离总是比相聚更多,能够填补不圆满之感的,只有对于重逢的深深期许。
肆·天地一沙鸥052
回顾一生,仿佛是天地之间一只渺小的、孤独的沙鸥,辛苦地飞去飞来,却不知道何去何从。
伍·独钓寒江雪062
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孤独的人才会去发现。
惆怅旧欢
陆·一寸相思一寸灰089
李商隐并不打算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只是传达出一种爱情求之不得的苦痛和孤独感。
柒·只是当时已惘然103
李商隐有一种先验的敏感,他的孤独感往往比别人来得更早、更透彻、更深刻。“断无消息石榴红”,是谜底揭晓之后的遗憾。“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是在爱情的开始,就预料到了必将悔恨的结局。
捌·浮世本来多聚散137
那是秋风吹动桂花树的声响,不是你起来的声音。我再也等不到你了
聚散有时
玖·世事两茫茫159
他并不知道,今夕竟是z/u/i后的相逢,自己再也回不到长安了。在这样的乱世里,一别之后,永隔山岳。
拾·把君诗卷灯前读172
孤独的人,会不厌其烦地将自己在异乡的生活细节,悉数告诉朋友,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在写下这些文字,寄出这些期待的时候,孤独之中便会感觉到跨越空间的温暖陪伴。
拾壹·巴山楚水凄凉地184
我看到你的帆,逆湘江而上,转过一座山。谁料,从此你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十四年后归来,刚正耿直之气仍在,只是增添了无尽的孤独与悲凉。当年一起看桃花的柳宗元,没有能够看到今日的玄都观,刘禹锡是只身回到长安的。
拾贰·空山松子落200
思念的深情再次归于平淡,消散于满山落叶之中。偌大的滁州,专享人可怀。
天涯倦旅
拾叁·愿作鸳鸯不羡仙215
热闹是伪装的,社交是被迫的,偌大的城市中,找不到真正能够相识相知的人,人人都是城市中的陌生人。
拾肆·孤城遥望玉门关230
在陇右边塞,酒和音乐是悲壮与孤独的引子,它们让人沉醉于刹那的美丽和欢纵,忘却战争的惨烈和行戍的孤独。
拾伍·漂泊西南天地间246
既然贤达与愚钝之人同尽黄土,那么自己流落天涯,音书断绝无人问津,也就任由它这般孤独寂寥吧。
拾陆·夕贬潮州路八千260
他以这样一种荒诞而幽默的方式,来破解这次贬谪之旅,也是整个人生的苦难之旅。而荒诞和幽默的自我表演之下,是他那颗耿介执拗的孤独之心。
拾柒·旧时王谢堂前燕277
存活于唐诗中的“纸上金陵”,已成历史空间中的幻灭之城,是唐人走不出的六朝声色,又是现实中进不去的长安镜像。
人生独行
拾捌·灯下草虫鸣297
一个渺小的、无力的、孤独的生命,既自我否定,又倔强坚持。
拾玖·天长地久有时尽308
活着的人通过梦见死去的人,来纾解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如果死者的魂魄不愿意入梦而来,则是对尚存者极大的折磨。
贰拾·日暮乡关何处是328
对于漂泊的游子而言,身在异域时,那些欢快的时刻中也浸透着孤独的底蕴。这些承载童年和故乡记忆的景致风物,在旅人的眼中消失,又在记忆中重现,成为慰藉乡愁之孤独与伤感的专享解药。
贰拾壹·人生代代无穷已341
张若虚是少年的你我,《春江花月夜》是青春觉醒的孤独。这孤独,见宇宙,见众生。
参考文献359
附录各章节诗文篇目369
摘要
     浮世本来多聚散 那是秋风吹动桂花树的声响,不是你起来的声音。我再也等不到你了。 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 838 年),二十八岁左右的李商隐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结婚。此时他的第一任妻子已经病故多年了,李商隐较少提及第一任妻子的情况,却经常提到王氏。对于一位寒门子弟来说,能够娶节度使的女儿,算是高攀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二人情投意合。他们时常联词唱和,李商隐曾回忆说“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其一》)。从一些忆内的诗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对夫人王氏的倾慕之情。他常常赞美王氏的贤惠美丽,他说“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二首·其二》)。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后,遭到了恩家令狐绹的鄙弃。待他如师如父的令狐楚刚过世不久,李商隐便入王茂元幕府中。在李商隐看来是生计所迫,在令狐绹看来,即便不涉及“牛李党争”,却也是“忘家恩,放利偷合”。另外,王茂元选婿,更多是觉得年轻才俊李商隐未来可期。然而,李商隐仕途坎坷,一生潦倒,必然承受着来自王茂元家族的无形压力。从李商隐的一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夫人王氏和李商隐共同分担着这些外在的压力,她心甘情愿地跟随李商隐生活。 何况,自从王氏嫁入之后,李商隐大部分时间在各个地方幕府中奔波,一两年就会调换一次,他们聚少离多。一个富贵家族的小姐,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并无怨言。这或许是古代多数妇女的命运,王氏像极了李商隐所写的《日射》一诗中的女子,听到风吹动门扉的声响,会误以为是归人。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深院,看鹦鹉和蔷薇:“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十三年的婚姻生活,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等着李商隐归来,又怔怔地看着他离去。 一 只是这次红蔷薇初开的时节,她没来得及等到丈夫李商隐的归来。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武宁节度使卢弘止去世。四十岁的李商隐再次失去了幕职,从待了一年多的徐州返回长安。然而,就在李商隐罢幕回京的路上,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人永远离他而去了,只留下一张锦瑟: 房中曲 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这首《房中曲》写于王氏病故后不久。《房中曲》是乐府诗歌的旧题,在汉代的时候便经常用于悼亡。诗歌从清晨梦醒时分写起,李商隐喜欢写清晨,很多诗歌中带有“晓”字,“庄生晓梦迷蝴蝶”(《锦瑟》),“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等,或许是诗人一夜似睡未睡,残梦依稀。清晨又是梦境破灭的开始,重新回到了现实的人间。 诗歌的前八句是触景思人,目光由帘外的景物缓缓转回床前枕上:帘外的蔷薇花小如钱,叶绿如带,花上的露珠如同哭泣的泪水。懵懂无知的孩子尚不能理解失去母亲的意义,仍在西帘下痴睡。王氏生前用过的石枕上仍然留着她的光泽,竹簟上却看不到她的人,只盖着一层碧罗被。 后八句是抒发思念之悲苦与孤独。李商隐回忆起他们的z/u/i后一面,应该是前年春天,李商隐离家返回徐州卢弘止幕府之前,王氏沉默不语,面露悲辛之色。除了离散的愁绪之外,或许王氏此时已经染病,有不祥的预感。“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等李商隐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再也看不到她,只见她生前用的锦瑟静静地安放在原处。锦瑟的寿命竟比它的主人长。 P137-1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