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太阳出来喜洋洋--重庆脱贫攻坚见闻录

太阳出来喜洋洋--重庆脱贫攻坚见闻录

  • 字数: 1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何炬学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02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武陵山区的高山之巅,在秦巴山区的雪岭之上,在浩浩的长江之滨,在湍急的乌江谷底,在主城流光溢彩的灯影下,在大山深处的小寨子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各色人等的心里和口头吟唱。“只要我们都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自古以来流淌在蛮儿巴女血脉中的喜洋洋精神,在脱贫攻坚的行动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张扬。一个个奋进者,在脱贫中走进了应有的新生活;一个个帮扶者,在纾困时获得了意外的升华......
内容简介
在武陵山区的高山之巅,在秦巴山区的雪岭之上,在浩浩的长江之滨,在湍急的乌江谷底,在主城流光溢彩的灯影下,在大山深处的小寨子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各色人等的心里和口头吟唱。“只要我们都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自古以来流淌在蛮儿巴女血脉中的喜洋洋精神,在脱贫攻坚的行动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张扬。 一个个奋进者,在脱贫中走进了应有的新生活:一个个帮扶者,在纾困时获得了意外的升华……
作者简介
何炬学,重庆彭水人,曾在教育、媒体、文化等部门工作。现为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职工,文学创作一级,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出版诗集《鸟确实有来过》,散文集《村庄的声音》,长篇小说《苍岭》《濯之水》和短篇小说集《摩围寨》等。
目录
第一章  歌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001
第二章  疑问:一方水土能否养活一方人    \012
第三章  选择: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028
第四章  帮扶:用的是洪荒之力    \083
第五章  集锦:别样的人和事    \135
第六章  聚焦:以河坝村为例    \160
第七章  后记:必要的补遗    \175
摘要
     第一章 歌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清早,茫茫群山呈黛色,东方天边,一抹红霞像一道镶边,连接了苍山与青空。水汽盈盈,鸟声啭啭,深谷里还是一片更幽暗的宁静。忽然,东边金光涌动,一轮红日冉冉而上,光芒照亮了茫茫群山,阳面的,仿佛披挂了一件红色的衫子;阴面的,黛色变成了清明。轮廓出来,细节显现,雾气在深谷里游走,鸟飞雀跃。此时,那早早上了山坡的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赭色的面孔也和大山一样,在阳光里熠熠生光。他对着初升的太阳,张口就唱了起来: 太阳出来哕儿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冈。手里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 太阳出来口罗儿喜洋洋,走过一山又一山。只要我们都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 这歌声嘹亮、欢快、豪迈,唱得太阳跳起来,唱得群山闹起来,唱得深谷苏醒过来。动的、静的,人的、物的,在这歌声里,在晨光里,都带上了欢喜的色彩。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充满了喜洋洋气氛的、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这是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一首民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早在重庆直辖前,即20世纪50年代,这首民歌被冠名为“四川民歌”,是由一个叫蓝河的先生,在如今的石柱自治县搜集整理的,是中国十大经典民歌之一。据石柱的音乐人汪华生介绍,这首民歌和类似的“哕儿调”,不仅在石柱,在渝东南武陵山区,乃至渝东北的秦巴山区,都有传唱。也就是说,在古代巴国的地界上,几千年来,重庆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唱着《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样的哕儿调,勇敢、勤劳地生活着。他们内心里充满着喜洋洋的精神,他们在歌唱中表达不被大山阻遏、要超越大山、要摆脱贫困的胸怀和理想。 或许,这边山坡上的汉子单单唱《太阳出来喜洋洋》,仅仅只是一个开头,所谓的“不愁吃来不愁穿”、要摆脱贫困,还得用另外一首经典民歌来诠释。侧耳倾听,在更遥远的山坡上,在秀山自治县和酉阳自治县的高山之巅,一个汉子抹了一把汗,双手比划着,,喜笑颜开地唱开了: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人说酉州的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 大姐梳个盘龙结,二姐梳个插花绺,只有那三姐梳得巧,梳个狮子滚绣球。 这首《黄杨扁担》,紧跟《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情绪,唱得群山万壑更加响亮起来。听歌的人会心一笑,懂得这首歌,生动诠释了巴渝大地上的人那因勤快劳动而取得的收获。这首民歌的调子节拍,跟汉子挑着一担白米大步向前,扁担一闪一闪吱嘎作响的节奏相吻合。这首《黄杨扁担》民歌,上世纪50年代,也被冠名为“四川民歌”。在渝东南,在武陵山区,在重庆这块土地上,这首民歌也可谓家喻户晓,传唱不已。 既然汉子唱出了姑娘,姑娘们可不是等闲之辈。她们从地里伸直了劳作的腰杆儿,红通通的脸上,有微微的细汗。她们的脸,在满山满坡的桃李花下,也如一朵朵桃李花,迎着太阳盛开。于是,又一首经典民歌《娇阿依》,从姑娘们的口中唱了出来,声音嘹亮婉转,响遏行云: 山歌不唱不开怀,娇阿依,磨儿不推不转来。酒不劝郎郎不醉,娇阿依,花不逢春不乱开。 这首彭水自治县鞍子民歌,没有被冠名为“四川民歌”。原因是,上世纪50年代,一批音乐人在民间搜集民歌时,无人踏足鞍子那个偏远的苗族聚居地,无缘听到这首优美的民歌。这首民歌也就一直野生在那里,直到重庆直辖,才新新鲜鲜地冒出来,一路唱出来,唱上了央视,唱得了2019年度的全国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 毋庸置疑,重庆这块土地上,从古代巴国开始,就有了极具喜洋洋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歌唱。除了我上面列举的三首经典民歌,我们还可从古代文人们的诗歌里,找到佐证。 唐朝诗人于鹄有一首诗《巴女谣》,他写道: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巴女骑牛,唱着山歌《竹枝》,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画卷呢?这个巴女的言行,她内心的欢快、喜色,跃然纸上。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我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女子?在重庆,在巴国故地,才有这样的人。 于鹄是谁,我们比较陌生,那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刘禹锡,看看他是怎么言说重庆地区,特别是三峡地区人们的歌唱的吧。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