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书事 近现代版本杂谈

书事 近现代版本杂谈

  • 字数: 46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薛冰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6055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源于有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老师淘书、读书三十年的经验。 2.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讲述著作者生平、出版者情况、流传与收藏等书前书后的故事,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3.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中列举大量实例,在图书版本的总体形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可参照的样本。 4.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中368张珍贵的书籍版本图片均来自作者多年的收藏,不仅拓展眼界,其中丰富的文化史细节,更是多角度地展示了我们的科技发展与历史变迁。 5.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准确而全面的近现代版本形态图谱,被书友誉为当今读书、淘书、藏书的一种实用工具书。 6.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得以一窥社会出版机构对于图书出版的制约力量以及其取舍标准和意图。 7. 书中图片均未加过度修饰,还原每一个独特版本的不可复制性,更能体味其当时当下的历史细节。 8.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裸背锁线,质感护封,让每一个爱书人更懂书。
内容简介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有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作者简介
薛冰,有名文化学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南京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书话集《旧书笔谭》《拾叶集》《古稀集》,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饥不择食》《漂泊在故乡》《拈花意》,专著《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读南京》等五十余部。
目录

第一辑 稿本
稿本/ 003
翻译稿本·记录稿本·编辑稿本/ 009
图文稿本·插图原稿/ 014
传抄本/ 021
影抄本/ 029
批校本/ 033
题跋本/ 041
修订本/ 048
日记与书信/ 052
家谱/ 061
文书/ 066
档案/ 074
第二辑 传统出版
雕版本/ 083
写刻本/ 089
重刻本/ 094
影刻本/ 100
增刻本/ 105
木活字本/ 109
拓本/ 114
红印本和蓝印本/ 119
后印本/ 123
套印本/ 128
第三辑 现代出版
仿雕版式铅印本/ 137
石印本/ 142
珂罗版印本/ 149
影印本/ 155
名家手迹影印本/ 161
影印插图本/ 166
摄影、晒蓝与复印/ 174
早期横排本/ 182
单彩印本/ 189
油印本/ 194
土纸本/ 204
计算机激光照排·机刻/ 210
第四辑 装订
线装本变化/ 219
西式装订/ 225
精装/ 230
软精装/ 239
毛边本/ 244
同书的不同装订/ 249
丛书零种与抽印本/ 254
开本/ 260
异型开本/ 265
第五辑 版权
版权/ 273
版权凭证/ 280
印数/ 285
样本/ 291
征求意见本·试印本/ 299
征订样本/ 309
保密本与编号本/ 315
内部发行本/ 323
非卖品/ 331
自印本与准印本/ 338
第六辑 装帧
古籍装潢/ 347
封面装帧/ 353
烫金与压空/ 358
社标/ 363
扉页与环衬/ 370
正文版式与装饰/ 375
插图装帧/ 381
插图艺术/ 388
第七辑 书外之物
著者签赠本/ 399
书首赠言/ 405
转赠、代赠及其他/ 410
名家旧藏本/ 417
私藏趣印/ 423
馆藏印记/ 428
销售印记/ 435
藏书票/ 440
后记/ 447
摘要
     稿本 稿本,又称手稿、原稿,是图书著作者的原始文本,也是图书版本的原初形态。一个人著书立说,首先要写成稿本,然后才谈得上交付印刷出版。也有些稿本,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出版,便成为这一著述的专享版本。尽管很多图书的稿本都已不存于世,但从理论上说,每一部书都是以稿本为基础的。所以论述图书版本,当从稿本开始。 稿本仍属较为宽泛的概念。在稿本的完成过程中,往往还会产生不同的版本形态。如有的著者在草成初稿后,要经过若干次修改,再定稿誊清,版本学中通常将这几类稿本,分别称为手稿本、修改稿本、誊清稿本。这当然也是一种理想程序。有的著者可能就在手稿本上进行修改,并直接将修改后的手稿本付印,所以在手稿本与修改稿本的具体区分上,有时也难以划出明晰的界限。即使一部图书曾经有过上述三种稿本形式,也未必都能流传下来。 随着计算机写作的普及,著作者的稿本越来越趋于电子化,不再以纸本形式呈现。而著作者往往直接在原稿上加以修改,也就遮蔽了前一稿的面貌,后人能得到的就是最后的定稿。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将每一稿的电子版分别保存下来。若非如此,则只有出版之后重行修订再版的图书,研究者才有可能做相关的比勘了。 不过,明确这几类稿本的概念,对判断认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稿本,是有意义的。 手稿本的用纸往往比较随意,书写也比较率性。有的装订成册,也有的就是散页。如佚名《国学举要·经学之部》(图1)稿,以毛笔竖写在九页十六开机制纸上,书法行中带草,十分洒脱,文中有较多涂改增删,修改字迹与原文相同,可以判定其为手稿本。而《先君院试文稿记》(图2)等文稿,以正楷书写于“贶予文稿”专用纸上,红色行格,半页九行,行十八字,断句处有圈点,只有个别字句的改动,稿纸且经托裱,当属修改稿本。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印的《顾贶予纪念文集》中可以知道,著者顾贶予生前曾“辑有《文集稿》四卷,惜在解放战争初期于南通县三余北撤途中遗失”,幸存的文稿俱已编人《顾贶予纪念文集》中。而上述稿本也是在此次印刷过程中流散出来的。 誊清稿本,也有人简称“清稿本”,但这容易被误认为“清代的稿本”,不甚妥帖。 誊清稿本一般是著者的定稿,也是交付印刷出版的底本,所以是与印本最为接近的稿本形态。誊清稿本有著者手自誊抄的,也有由他人誊抄的,但通常字迹较工整,装帧也较规范,很少有写作、修改过程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这就使得誊清稿本很容易被混同于传抄本,不像手稿本、修改稿本与传抄本的区别那样明显,鉴别时尤须注意。 有些誊清稿本上,留下了著者的印章与题识,或者同时代人的相关题跋,这些都可以成为鉴定时的有力证据。利用已经确认的著者笔迹,与稿本的字迹进行比对,倘若两相吻合,则是最为可靠的依据。但更多的时候,稿本上直接提供的信息是不够充分的,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了。 笔者所得《医髓》(图3)四卷,前二卷内科,卷三女科,卷四周身部。全书以毛笔抄写于专用稿纸上,共一百零八页。墨印版框,半页高一百八十毫米,宽一百三十毫米,文武边栏,内无界行,这种黑框无格纸,在清代使用不多。版心内单鱼尾及下方“孙氏藏书”四字为印刷,鱼尾上手书书名“医髓”二字,鱼尾下手书各篇目。少数页有眉批,为同一人所书。书法一丝不苟,楷体而富隶意,亦有特色。据纸墨而言,时代应不迟于晚清。但由于书名页佚失,前后未见序跋,不能遽断。(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