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技与资本的联姻之旅 当代资本主义变迁中的

科技与资本的联姻之旅 当代资本主义变迁中的"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研究

  • 字数: 6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鄢显俊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663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科学技术泛资本化”这个当代资本主义变迁中的重要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以近代以来爆发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革命为线索,探讨了科技与资本联姻的历史规律及两者结合促进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强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鄢显俊,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位引进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验”。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四部。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和概念界定
一问题的缘起
二概念界定
第二节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SST理论视野里的“科学技术泛资本化”
二研究内容:“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研究的逻辑框架
“导论”小结
第二章“科学技术资本化”:从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到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
第一节“科学技术资本化”形成: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溯源
一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即蒸汽革命简史
二“科学技术资本化”何以起源于英国?
第二节“科学技术资本化”深化: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溯源
一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即电力革命简史
二“科学技术资本化”何以深化于美国?
三“科学技术资本化”深化的另一个经典样本:威斯汀豪斯和他的西屋电气公司
第三章“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形成与深化: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
第一节“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形成: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溯源
一信息技术革命简史
二“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在美国水到渠成
第二节“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深化:美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和“硅谷现象”
一“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深化最重要的制度创新:美国的风险投资体制
二“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深化的经典样本:“硅谷现象”
第三节“科学技术资本化”与“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综合比较
一“科学技术资本化形成”与“科学技术资本化深化”的比较
二“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形成”与“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深化”的比较
三“科学技术资本化”与“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异同比较
第四章科技与资本联姻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科学技术资本化”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探析: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到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二来自英国蒸汽革命的实证:“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与生产力进步
三来自美国电力革命的实证:“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与生产力进步
四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时期欧美主要工业国人均专利拥有情况
第二节“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一种分析框架:“信息技术范式”和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比较
二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与生产力进步
第五章科技与资本联姻历史进程中的异己力量
第一节科技与资本联姻的“异数”和“科学技术资本化”不同模式的比较
一“科学技术资本化”时期的“异数”:“集体性发明活动”
二“科学技术资本化”深化期的“异数”:特斯拉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科学技术资本化”深化期科技与资本联姻不同模式的综合比较:“异数”与常态
第二节“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时期的“内生反对力量”:“自由软件运动”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三软件业“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潮流势不可当
第六章科技与资本联姻的必然结果:科技异化及其批判
第一节科技异化的一个经典样本:《黑客帝国》解码
一《黑客帝国》电影三部曲和《黑客帝国》(动画版)介绍
二“《黑客帝国》发烧分类学”:多维视角的解构与建构
第二节科技异化的危险趋势、近期新表现和规避原则
一科技异化的危险趋势:人工智能失控将把人类文明带入“末日审判”
二科技异化的近期新表现:“资本三大本性”支配下的科技异化
三警惕“科学主义的玫瑰梦”是规避科技异化必须坚守的原则
第三节对科技异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与鉴别
一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异化的批判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异化的批判
三比较与鉴别: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异化的批判
结束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重要名词、概念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