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张瑞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95981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如何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打破传统的主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直接促进作用的研究框架,从产业组织模式创新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机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探究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微观机理。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借鉴新兴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内生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价值链分离与分立的分工演进模型,通过一般均衡和超边际分析方法探究制造业价值链内生产性服务环节和制造环节分离与分立的动力来源,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微观生成机理,识别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与专业化水平、交易效率、人均收入水平等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内在规律。
二,验证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网络效应的存在。对制造业价值链定量问题展开研究,以国内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设定邻近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特征等空间权重矩阵,多维度、动态地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网络效应。
三,评价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对个别企业进行案例研究,考察并评价企业如何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网络链接到全球生产体系,极大限度地在更广泛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并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由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品牌与服务等环节攀升的具体行为过程,以此进一步为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现实依据。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微观考察,并结合宏观的实证检验和具体企业的案例分析,从产业组织创新视角系统论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二是力争克服主流的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接近隔离,忽视专业化和分工而无法分析经济组织演进的新古典经济研究局限,尝试以新兴古典经济理论模型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组织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内在规律,以便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现象。三是多维度、动态地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网络效应,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供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框架和本书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2 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2.3 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内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2.4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经验观察
3.1 问题的提出
3.2 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面临的产业发展现状
3.3 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困难及原因
3.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微观机理
4.1 问题的提出
4.2 价值链内生产性服务环节和制造环节的分离与分立
4.3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微观机理
4.4 主要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网络效应
5.1 问题的提出
5.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价值链攀升的网络效应机制分析
5.3 计量模型和变量选取
5.4 结果分析
5.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的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6.2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具体行为表现
6.3 企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行为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