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 字数: 5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作者: 杨沫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71353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目前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描写了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展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故事。通过描写林道静(女主人公)、卢嘉川、江华等革命青年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指出了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结为一,逐步成长,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作者简介
杨沫(1914年8月一1995年12月),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代表作《青春之歌》自1958年问世以来,多次再版,畅销不衰,并被改编成电影。在国内外上映,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以后她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由她本人整理出版的近300万字的7卷本《杨沫文集》收录了她大部分作品。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
目录
《青春之歌》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意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人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她这异常的神态,异常的俊美,以及守着一堆乐器的那种异常的行止,更加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慢慢地,她就成了人们闲谈的资料。 “这小密斯失恋啦?”一个西服革履的洋学生对他的同伴悄悄地说。 “这堆吹吹拉拉的玩意儿至少也得值个十块二十块洋钱。”一个胖商人凑近了那个洋学生,挤眉弄眼地瞟着乐器和女学生,“这小妞带点子这个干么呀?卖唱的?” 洋学生瞧不起商人,看了他一眼,没有搭理他;偷偷瞧瞧缟素的女学生又对同伴议论什么去了。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说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小小的北戴河车站是寂寥的。火车到站后那一霎间的骚闹,随着喷腾的火车头上的白烟消失后,又复是寂寞和空旷了。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路。 “先生,快走哇!怎么不走啦?”脚夫没有理会女学生那一套情感的变化,径直走到了山脚下,当他看不见雇主的踪影时,这才仰头向山上的女学生吆喊着。 女学生仍然痴痴地望着崖底下的海水,望着海上的白色孤帆,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他们又一起走起来了。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作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 “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莫非他们到海边散步去啦?”她心里猜想着,只好站在庙门外的台阶上等待起来。 这时天色将晚,村子里家家的屋顶,全冒起袅袅的炊烟。庙外就是一片树林,树林里的蝉,在知了知了地拼命聒噪,林道静忍耐地听了一阵蝉声,焦灼地东张西望了半天,还是一个人影也没有。看着行李,她又不敢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