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经典到前沿 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

从经典到前沿 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

  • 字数: 3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151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了解当代新闻传播学经典脉络与前沿议题的推荐阅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5位欧美新闻传播学领域知名学者的深度访谈录。这25位学者或提出过影响深远的原创理论,或在原有学科版图内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们的思想和成果基本代表了欧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典范,在不同的维度上拓展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边界,搭建了整个学科体系的骨架。 本书作者耗时三年,从中国本土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立场出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学术史进行了可贵的记录,有助于对新闻传播学有兴趣的读者全面把握本学科的思想脉络和前沿动态。
作者简介
常江,新闻传播学博士、资深媒体人,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影视传播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创作。曾出版著作《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影视制作基础》等,以及纪实作品《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和《最繁华处最.晾心》。此外,还以监制身份出品多部独立电影作品。
目录
第一编
新闻与传播
迈克尔·舒德森
新闻学不是一个学科
——历史、常识祛魅与非中心化 / 003
约翰·杜伦·彼得斯
传播研究应当超越经验
——传播学的技术史视角与人文思想传统 / 015
伊莱休·卡茨
新媒体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
——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和传播研究的进路 / 029
托伊恩·范戴克
批判话语研究是一种政治立场
——新闻、精英话语与意识形态 / 041
芭比·泽利泽
新闻学应当是一个解释性的学科
——新闻研究的文化路径 / 055
丹尼尔·哈林
传播研究应当追求语境化的思维方式
——比较媒介制度研究及拓展 / 067
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
用存在伦理学替代理性伦理学
——媒介伦理研究对个体理性的 “抵制” / 081
理查德·约翰
技术从未置身于历史与政治之外
——传播史研究的当代价值 / 095
弗雷德·特纳
技术乌托邦主义是一种失败的社会变革方案
——民主诉求下的传播技术批判 / 107
特里·弗卢
国家仍是媒介研究的核心维度
——制度比较分析中的新自由主义迷思 / 121
第二编
媒介文化
约翰·哈特利
从文化研究到文化科学
——文化理论对当代知识的破坏性建构 / 137
洪美恩
文化研究是超越国族的世界主义
——不确定时代的身份迷思 / 155
劳拉·穆尔维
流媒体技术使文化民主成为可能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当代面向 / 167
安吉拉·麦克罗比
流行文化导致性别平等的幻象
——重返伯明翰的女性主义政治 / 179
大卫·莫利
新媒体带来了新的排斥形式
——社交媒体时代的霸权分析 / 191
亨利·詹金斯
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的选择
——数字时代的叙事、文化与社会变革 / 209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
美国的大学建制导致文化民粹主义
——文化研究的美国化及相关启示 / 225
阿曼达·洛茨
未来的电视是一种非线性文化
——数字时代的电视与电视研究 / 239
第三编
批判传播学
格雷厄姆·默多克
马克思是一切社会分析的起点
——技术迷思、媒介化与道德诘问 / 253
托德·吉特林
学术与政治从来不是割裂的
——新左派运动的学术镜像 / 267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
“富媒体,穷民主”法则依然有效
——民主化媒介的理念与实践 / 279
文森特·莫斯可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技术批判 / 293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
互联网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数字劳动 / 307
尼克·库尔德利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近期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数字文化批判 / 321
珍妮特·瓦斯科
新闻不是言之无物的信息碎片
——数字信息霸权批判 / 337
后记 / 353
摘要
     通过历史进行祛魅 通过对舒德森的基本学术思想做出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其关注的议题较为庞杂,不同议题之间似乎也缺乏明显的关联性。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学术脉络归纳为“新闻业在民主社会与公共生活中正在扮演和理应扮演的角色”,但这又使我们的考察和讨论远远超过了新闻传播的范畴。事实上,“杂而不乱”恰恰是舒德森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如何透过这些看似充满差异性的题目,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地图,对于我们理解舒德森的学术思想而言十分重要。 舒德森的绝大多数成果都可归入历史研究范畴。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史研究取向而非具体的研究议题,构成了舒德森学术思想的特色。对舒德森来说,选择历史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将概念置于其形成的历史语境之中,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的祛魅。此外,在给《发掘新闻》中文第一版写作的序言中,舒德森对自己的研究视角做出过不同维度的反思,他尤其强调自己的研究思路的“美国性”,并对《发掘新闻》所采用的社会史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非西方国家提出了质疑。但时隔十年,再次谈论这一问题时,舒德森也有了不尽相同的观点。 常江:表面上看,您研究的议题似乎非常庞杂,而且并不接近聚焦于新闻研究。请问是否有一套逻辑或线索。组织起您的研究工作? 舒德森:组织或联结我所从事的各项学术议题的,是一套“松散的逻辑”,或一种“学科感知”(disciplinary sensibility)。我的全部成果都来源于我的社会学和经典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托克维尔的理论)背景,以及我通过历史研究来分析问题的强烈倾向。尽管研究的议题时有不同,但显然我还是有一个独特的聚焦点,那就是:在历史的视野中,新闻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与美国的政治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好公民》和《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The rise of the right to Know:Politics and the Culture of transparency,1945—1975)是其中的代表。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政治历史学家,而不是一个社会学家。我考察过的很多概念,包括“新闻”,在我看来都是政治范畴的概念,而且是在民主社会中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的概念。 常江: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了您对研究议题的选择? 舒德森:一些著作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我的一般性的学术兴趣。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其实是出于特定的目的。比如,有些著作就基于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对于流行问题的一种回应,如《广告,艰难的说服:广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扑朔迷离》(Advertising,the Uneasy Persuasion:Its dubious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一书。写这本书其实是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的回应,那就是学生们十分怀疑当时的主流社会研究所提出的大众传媒在改变社会方面所起的十分有限的作用,他们似乎天然地认为广告在引诱大众的兴趣、刺激大众的购买行为上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这引发了我对广告加以辨析的欲望。再如《新闻社会学》一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教学衍生”(teaching—derived)的著作。出版这部论文集的主要目的,其实有“新闻社会学科普”的意味,即希望本科生也能理解我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对其做出回应是很重要的,但这些著作并不是我的代表作。 常江:您认为哪一部或者哪些著作算是您的代表作? 舒德森:我投入最多,自己也最重视的代表作是如下4部:《美国人记忆中的水门事件:我们如何记忆、遗忘和重构过去》、《好公民》《知情权的兴起》以及《发掘新闻》。《美国人记忆中的水门事件》一书尝试探讨的是:在对社会行为的塑造中,历史与社会的因素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好公民》从历史的角度解构理想化的“公民权”为何物及其是如何发展演进的。《发掘新闻》对客观性的考察,以及《知情权的兴起》对信息透明度的考察,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它们共同指向一种对于美国政治及政治文化而言至关重要的历史观念——美国人往往意识不到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们并非民主或新闻的同义词。在我看来,即使对于那些我们最珍视也最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也应该做出严肃的历史的审视。 常江:您曾经提到,您对美国新闻业的历史与规律的研究,也许未必适合其他社会形态,比如中国。请问您认为自己的研究在总体上是“西方式”的吗? 舒德森:我并不认为我的研究思路是西方式的。我更愿意说它是“现代性”的,即努力挖掘那些对我们的视野产生影响的各种观念背后的东西。对于西方知识分子来说,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或一脚在内、一脚在外)对这些概念加以审视的行为,构成了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正是上述行为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分类。在美国,这种分类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在功能主义影响深厚的美国社会科学学界,对既存制度和观念不假思索地接受,并致力解决具体问题而非“揭示真相”的学者通常被称为“政策知识分子”(policy intellectuals),他们其实不能代表美国知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