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未来决定现在 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

未来决定现在 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

  • 字数: 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朱嘉明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2031153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面解析区块链思想与技术 透视数字货币的演进与未来 展现数字经济的崛起与远景 我们这个时代的瞭望者朱嘉明先生力作隆重上市 数字经济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把握未来数字化趋势的推荐阅读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的一部深刻与精彩的著作,视角恢弘,结构完整。第一编全方位解读了区块链的思想和科学渊源,揭示区块链技术对当代经济活动、社会制度、人类文明转型的重大意义;第二编阐述了数字货币的形成与演进,展现数字货币体系与构造,特别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意义;第三编描述了数字经济崛起的历史过程,以及传统经济数字化的不可逆转趋势。
本书以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作为主题,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哲学,从不同维度探讨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使得这部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折射了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过去十余年的全球性图像。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作者简介
朱嘉明,男,1950年生,博士,经济学家,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还曾在澳大利亚摩尔本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研究,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国际金融、货币史和当代中国经济。现任(CIDA)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投资协会数字资产中心专家组组长。
目录
第一篇区块链
1-1关于区块链的若干常识问题
1-2区块链技术的制度意义
1-3区块链的现状与趋势
1-4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1-5区块链的宏观本质是集群
1-6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
1-7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思维误区
1-8数学未来将更多地嵌入区块链
1-9区块链·熵·耗散结构
1-10量子计算与区块链
1-11区块链证明“范式革命”的存在与价值
1-12全面认知区块链的科学特征
1-13区块链引发了一场独特的社会运动
1-14区块链与公平/效率及制度选择
1-15区块链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异同
1-16产业区块链代表一种未来
1-17区块链产业化和产业区块链化
1-18区块链与法律的融合模式
1-19区块链与数据安全
1-208K+5G+AI+区块链和智能手机
1-21链接未来
1-22区块链与矿业转型
1-23区块链在抗疫防疫中的应用
1-24如何理解“医疗新基建”?
1-25区块链和“时空合作社”
1-26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
1-27区块链·哲学·艺术
第二篇数字货币
2-1数字货币:从边缘到中心
2-2从货币史的重要节点认识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
2-3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模式
2-42020年代:全球货币体系转型的关键十年
2-5货币多元化的时代
2-6数字货币与复杂科学
2-7认知未来货币需要新的思想资源
2-8数字货币的理想元素
2-9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思路
2-10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2-11比特币:预示未来货币形态的实验
2-12Libra:数字货币的一种综合创新
2-13未来世界货币体系与货币金融资源平等
2-14人民币与法定数字货币
2-15关于稳定币机制、央行数字货币和货币竞争
2-16对ICO的反思和检讨
2-17如何认识STO前景?
2-18区块链、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
2-19数字货币与“实事求是”
2-20数字货币对古典货币理论和新货币理论的挑战
第三篇数字经济
3-1认知数字经济时代
3-2数字经济六十年:从“奇点”到“大爆炸”
3-3数学思维,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
3-4构成平行世界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3-5数字经济、区块链与法
3-6判断与预测全球经济趋势
3-7对现代化脆弱性的反思
3-8互联网文明对中国制度转型的意义
3-9金融—科技的一体化
3-10科技:正在改变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模式
3-11科技VS人文
3-12新技术革命:人文危机,抑或文明转型
3-13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3-142008-2018年:数字货币诞生、IMF改革、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的历史逻辑
3-15走向衰落的华尔街、硅谷、WTO和IMF
3-16论“新中性利率”常态化
3-17通货膨胀:是走向死亡?还是正在休眠?
3-18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一体化趋势
3-19历史不会熔断: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九十年后的启示
3-20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后记
摘要
     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不久前,我参加了联合国一些机构在纽约组织的一场区块链论坛——“区块链技术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说,这个论坛的宗旨是讨论区块链技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我在此次论坛发言的题目是《积极面对全球性信任危机和信任赤字的挑战》,副标题是“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今天与各位分享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联合国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共17条:(1)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受学习的机会;(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的管理;(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8)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确保人人有体面工作;(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持续发展;(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消失;(16)创造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的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7)加强执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几个“不易”: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严重问题罗列出来和加以分类,绝非易事;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这17条共识,绝非易事;在2015—2030年的15年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落实这17条,绝非易事。 我于2000—2003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作。2001年,联合国和当时的秘书长安南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我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深切感到,联合国需要针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修订《联合国宪章》,只是我的这种想法可行性很低。如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其实就是在新时代下对《联合国宪章》的某种补充。《联合国宪章》是所有成员国赞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也是所有成员国赞同的。在联合国历史上,类似这样没有争议的共识是不多的。 第二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严肃解决“可持续发展”? 我本人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的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非常在意。但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是不可分割的。 联合国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是因为人类处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如果人类不能在未来15年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不断改善的社会制度支持“发展”,因而陷入到全方位的“发展”危机之中。所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与每个联合国成员国都有关系,超越主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与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第三个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以下五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人口问题。 作为经济学家,我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中国最近公布中国人口达到14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从13亿到14亿用了多少年?从12亿到13亿用了多少年?从11亿到12亿用了多少年?从10亿到11亿用了多少年?中国人口在2005年达到13亿;1995年达到12亿;1989年达到11亿;1982年达到10亿。也就是说,从10亿人口到14亿人口,用了38年时间。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早期中国人口从5亿增至10亿的过程,后来再从10亿增至14亿。我上小学时的北京城,常住人口不足400万,星期一到星期六街上很少遇到外地人,很多公园里游人屈指可数。中国在1980年代有过关于很好人口数量的讨论和争论。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中国人口应在10亿之内,一派认为应在8亿左右。最后不了了之。1958年的世界人口不到30亿,2019年至少达到78亿。没有悬念,在未来一代人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世界人口数量可能达到100亿。地球可否承受100亿人?不下结论。但很可能对地球和相关资源的压力逼近极限。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地区,还有中东,都是人口爆炸的区域。 无论如何,不要轻率和不加前提条件地夸大“人口红利”,也不要将所谓“老龄社会”的负面影响绝对化。因为为了维系“人口红利”,或者为了消除“老龄社会”,就要不断地增加人口基数。这是简单的算数题。而人口不断持续增长,扩大就业就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课题,同时就会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