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写在人间

写在人间

  • 字数: 4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吕正惠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849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人间出版社在吕正惠成为发行人之后,出版思路有了明显的转变,除了继续出版岛内进步学者的著作外,更多地推出中国大陆优秀学者的新著、苏俄文学的经典译作,并倾全力推出了《陈映真全集》(共23卷),可以说是岛内少见的一流出版机构。想要了解人间出版社及其出版物,本书中的文章是珍贵的记录。
内容简介
《写在人间》是台湾人间出版社发行人、知名学者吕正惠历年来撰写的序跋集。吕正惠是书痴,读书、教书、著书也出版书,他所写的序言热诚地为读者介绍海峡两岸重要的学者、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爱国志士,以及经典的苏俄文学作品。人间出版社有新书出版时,他的序言往往率先不胫而走,这些感人而且启人深思的文字让读者对新书充满期待。吕正惠的人间版序言已成为学界、出版界的佳话,本书是吕撰序跋较为完整的结集,首次以简体字版出版。
作者简介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与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汉魏六朝诗、唐诗和中国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CD流浪记》等。
目录
代序 如何做一个“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 江湄 张志强
代前言 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我的“接近中国”之路 吕正惠

第一辑
《无悔:陈明忠回忆录》序
新中国的寻常老百姓
——么书仪《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序
中国社会主义的危机,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贺照田《当社会主义遭遇危机》序
杉山正明教授的中华文明观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游牧民的世界史》读后感
西方的太阳花,东方的红太阳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理念》序
从反传统到反思传统
——江湄《创造“传统”:晚清民初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序
台湾乡下人与中国古典
——颜昆阳古典文学论集序
艰难的探索:孙歌的学问之路
——孙歌《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序
横站,但还是有支点
——王晓明《横站》序
我们需要这样的异质思考
——蔡翔《神圣回忆》序
关心现实与关心历史
——王中忱《作为事件的文学与历史叙述》序
沈从文的爱欲书写?
——解志熙《欲望的文学风旗》序

第二辑
洪子诚《阅读经验》序
赵园《中国现代小说家论集》序
陈建华《革命与形式》序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序
江弱水《中西诗学的交融》序
周良沛《中国现代诗人评传》序
赵稀方《后殖民理论与台湾文学》序
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序
一个奇女子的历史见证
——王安娜《嫁给革命的中国》序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序
醉里风情敌少年
——唐翼明《宁作我》序
艰难的历程
——我所知道的施淑教授
《朱晓海教授六五华诞暨荣退庆祝论文集》序
为赵刚喝彩
——赵刚《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序
评赵刚两本陈映真研究

第三辑
一生心系祖国的叶荣钟
——《叶荣钟选集·文学卷》序
被殖民者的创伤及其救赎
——台湾作家龙瑛宗后半生的历程
一个台湾青年的心路历程
——从“皇民化”教育的反思开始
陈明忠访谈后记
林书扬的信念
难忘的老同学
——龙绍瑞《绿岛老同学档案》序
历史的重负
——《白色档案》序
送高信疆先生,一个纯真、善良的爱国者
怀念颜元叔教授
颜元叔的现实关怀与民族情感
叶嘉莹先生的两首诗
莫那能《一个台湾原住民的经历》序
莫那能《美丽的稻穗》重版序

第四辑
为人类的苦难作见证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序
难以战胜的女皇
——《我会爱:阿赫玛托娃抒情诗选》序
阿赫玛托娃《回忆与随笔》校读后记
并非偶然,查良铮选择了丘特切夫
——《海浪与思想:丘特切夫诗选》序
《在星空之间:费特诗选》序
终于找到柯罗连科了
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序
苏敏逸《“社会整体性”观念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和形成》序
徐秀慧《战后初期(1945—1949)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序
黄文倩《在巨流中摆渡》序
为何要出版这一套选集
——2015年台湾小说、散文选序

第五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台湾
——蓝博洲《幌马车之歌续曲》序
20世纪60年代陈映真统左思想的形成
出版《陈映真全集》的意义
(上篇)重新思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陈映真
(下篇)陈映真如何面对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

附录一 中华文化的再生与全球化
附录二 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园
编后记 为“人间”出书,为“人间”写序 吕正惠
摘要
     第一辑 《无悔:陈明忠回忆录》序 一 20世纪90年代,台湾“统派”的一些年轻人,很希望50年代的老政治犯(我们习称“老同学”)写回忆录。那时候全台湾已经充斥着“台独”派的历史观,我们希望老同学的回忆录可以产生一些平衡作用。但老同学对我们的建议不予理会,他们认为,重要的是要做事,回忆过去没有什么用。况且,那时候台湾解除戒严令才不久,老同学也不知道过去的事能讲到什么程度,心里有很多顾忌,当然更不愿意讲述以前的事。 当时我们着重说服的两个对象,是林书扬先生和陈明忠先生。林先生尤其排斥写回忆录的想法,因此,直到他过世我们都不太了解他的一生。陈先生虽然比较愿意谈过去的事,但也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偶然谈上一段,他也没有想写回忆录的念头, 2008年,《思想》的主编钱永祥,要我和陈宜中联合访问陈先生。这篇访问稿《一个台湾人的“左统”之路》登出来以后,很意外地被大陆很多网站转载,大陆读者反映说,他们对台湾历史增加了另一种了解。 由于这个缘故,陈先生终于同意由他口述,让我们整理出一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李娜,知道这件事以后,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承担访谈录音和整理录音的工作,不拿任何报酬。李娜和蓝博洲、张俊杰,还有我,多有来往,比较了解台湾的“统派”,对台湾历史也比较熟悉,为人热情,所以我们就同意由她来承担这一工作。应该说,这本书能够完成,李娜是优选的功臣。 李娜完成录音的逐字稿整理以后,我打印出来,交给陈先生修订增补,我再根据陈先生的校稿加以整理。李娜的逐字稿已经把陈先生所讲述的事实做了一些归并,而且划分了章节。在这方面陈先生和我只做了小幅度的调整。我的主要工作是修订文字,让陈先生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确,并且跟陈先生随时联系,确认一些事实。 我跟李娜讲,陈先生普通话讲得不太好,讲话常有闽南话的习惯,造句、用词比较质朴,整理时不要太过修饰,尽可能保持他的语气,这样比较生动。李娜基本上按照这一原则整理,但她到底是北方人,又是女孩子,有时候总会不小心流露北方女子的口吻。我跟陈先生一样,讲的普通话含有浓厚的闽南话味道,因此,凡是我认为不太合乎陈先生口吻的句子和用词,我都改了。另外,陈先生个性比较急,讲得比较快,前后句子常常不太连贯,我就增加一些句子,让意思清楚。我的修改,陈先生至少看过三遍,他有时候也加以增改。应该说,全稿是在陈先生的仔细审订下通过的。 回顾起来,自从李娜把逐字稿交给我以后,又经过了两年多,因为我很忙,校订工作拖得太久,这是应该跟陈先生和李娜致歉的,另外,稿子在《彝报》连载期间,把我的校订稿打印出来,交由陈先生修订,这种工作都是陈福裕负责的,他还和陈先生密切联系,从陈先生处选用照片,编配在本书中。在最后的排印过程中,一切工作全部由人间出版社的蔡钰凌小姐和夏潮联合会的李中小姐负责统筹。最后,黄玛刑小姐听说是陈先生的书,立即允诺设计封面及版面,这都应该说明,并表示感谢。 二 陈先生生于1929年,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最后阶段,台湾光复时十六岁,高中已经毕业,因此他主要的知识语言是日语。十八岁时遭逢“二二八事件”,并身涉其中,事变后不久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1950年被捕,1960年出狱。出狱后,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为台湾新兴企业的重要管理人员。但他不改其志,始终关心祖国的前途,花费大量金钱从日本搜购资料,并与岛内同志密切联系,导致他在1976年第二次被捕。国民党原本要借着他的案件,把当时岛内从事民主运动的重要人物一网打尽。陈先生备受各种苦刑,仍然坚贞不屈,让国民党找不到扩大逮捕的借口。国民党原本要判他死刑,由于海外人权组织和美国保钓运动参加者的倾力援救,改判十五年徒刑,1987年因病保释就医。陈先生出狱时,岛内“台独”势力已成气候,不久民进党组党,戒严令解除。为了对抗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陈先生又联络同志,组织台湾地区政治受难者互助会、中国统一联盟、劳动党等,是台湾公认的重要“统左”派领袖。 陈先生口述的一生经历,主要围绕着上述事件而展开,主要是以叙述为主。虽然偶有议论,但无法系统地呈现他的政治见解,因此他决定把《一个台湾人的“左统”之路》收入书中,以弥补这一缺憾。陈先生的一生,不但呈现了台湾近七十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现代命运。因为现代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大都不太熟悉,我想借着这个机会对本书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加以重点分析。我希望这本书将来能够在大陆出版,因此,我把大陆的读者都预想在内,涉及面比较广,希望引起大陆读者的关注和讨论。 我的序言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台湾人与日本殖民统治的关系;二、国民党与“台独”;三、中国1949年革命的后续发展问题。 P35-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