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都南京

古都南京

  • 字数: 19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段智钧
  • 出版日期: 2012-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229483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96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都南京在历史上经历的三次建设高潮(即六朝时期、南唐时期和明初)为主要线索,描绘古都的发展轨迹,考察各个时期辉煌的城市建设成就和城郭宫室、坛庙陵寝、寺庙园林、署置坊巷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历史遗迹。全书内容丰富,行文流畅,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图文并茂。
目录
引言
第壹章 十代名都――南京历代建都概况
第一节 建都条件
第二节 古都简史
第贰章 城阔宫室
第一节 六朝建康――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第二节 南唐国都――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三节 明代南京――治理艰勤重殷鉴,斜阳衰草系情多
第叁章 郊丘坛壝
第一节 南朝郊祀祭坛
第二节 明代初期坛
第肆章 帝王陵寝
第一节 南朝帝王陵
第二节 南唐二帝陵
第三节 明太祖孝陵
第伍章 梵刹伽蓝
第一节 建康弘法――六朝佛寺的勃兴
第二节 南都梵境――明代佛寺的繁盛
第三节 南京重要佛寺觅踪辨正
第陆章 府第行邸
第一节 天王府与两江总督府
第二节 江宁行宫与江宁织造府
第柒章 苑囿园林
第一节 六朝苑囿钩沉
第二节 宋代青溪九曲
第三节 明清园林丛话
第捌章 市楼繁华
第一节 六朝望族与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第二节 十里秦淮与夫子庙――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代部分)
南京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代部分)
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代部分)
后记
摘要
    一、金陵王气
     正史记载古都南京有“金陵王气”的提法,始见于《魏书?李平传》:“金陵王气兆于先代,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除却有风水研究者将此当做汉魏时己开“理气”堪舆之法的证据外,其中至少也表明对帝都金陵之“地利”的关注由来己久,且影响深远。(图1.1)
     关于金陵有“王气”的故事,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楚威王(在位于公元前339一前329年)的年代,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中载《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日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明人王樵在《阅内城记》中也提到:“金陵,在春秋时本吴地,越勾践灭吴筑城于长干里,俗呼越台,楚置金陵邑于石头,金陵有城邑自此始,秦始皇以望气者之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
     具体来说,南京城因“金陵”而有名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地接金坛,其山产金,于是因山立号”;而流传更广的一种说法则是由于楚威王和秦始皇时发现其地有“王气”或“天子气”,故采取埋金凿山等手段以求镇厌之而得名,则金陵因“王气”而来。(图1.2)
     到了宋代,人们还曾于南京城附近发现有一秦代碑碣,“题为埋金碑,其文日: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同时,这也引发了一些对“金陵王气”的怀疑。
     凿地破除函谷帝,埋金厌胜郢中王。
     兴亡总不关君事,五百年前枉断肠。
     (宋?曾极《金陵》)
     首先,按照当时人的理解,埋金宝于此,非但不能干扰其中的“地气”,实际上“宝剑在地,~,a-~-t--,光怪烛天,其下有宝”,反倒“益其气”。由此可见,很可能楚、秦都忌恨金陵地有王气,立碑于此是为了利用老百姓对金宝的向往,愚弄人们自发地满山遍野去凿山图金以泄金陵地气。
     其次,但凭区区人力破除王气是自不量力的,所谓地气,乃是“山融川结天地之气为之”,楚、秦的做法被认为是自欺欺人。一些古代先哲已经认识到,圣贤帝王应当修德行施仁政而“以理御气”,否则,上述刻意为之的伎俩均于事无补,而且迟早灭亡。有好事者还曾依据秦始皇时“望气者”给出的500年金陵“兴天子气”的传说,推算得出后来东晋元帝南渡长江建都金陵,恰恰是在此事490余年后,并以此来印证楚、秦凿断“金陵王气”之举并不成功。
     事实上,“金陵王气”在更早以前就曾受到过质疑。如唐代崔涂《东晋》诗就叹之日:“秦国金陵王气全,一龙正道始东迁。兴亡竞不关人事,虚倚长淮五百年”,也就是说,将社稷兴亡寄托在“王气”之上而不关注人民生计的帝王是错误的。
     另外,关于“金陵王气”是否存在,在宋代还有人持相反的观点,如陆游就以其所判风水吉凶的角度言道:“秦凿淮本欲破金陵王气,然庚水反为吉,天下事信非人力所能胜也。”他认为楚、秦欲破除金陵的王气却适得其反。
     有关“金陵王气”的争议穿越两千余年的时空,一直延续到明清,如明人周晖在《金陵琐事》卷一之“形势”中就说:“郑淡泉谓,金陵形势山形散而不聚,江流去而不留,非帝王都也。亦无状元、宰相者,因世禄之官太多,亦被他夺去风水。余极喜其论。及万历己丑乙未,连中状元,乃知书生之言不足深信。”此处试图反驳的仍然是一些人认为南京不宜为都的说法。(图1.3)
     尽管历史上关于“金陵王气”的见解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在千百年间逐渐大致分化为三个领域。
     第一,地理“形胜”,即关于“金陵王气”的最常见观点。
     在唐代,李商隐的《南朝》诗明确道出“金陵王气”是因地势之险,“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到宋代,人们已将南京城历代“形胜”之认识加以整理,并逐渐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策论体系:“非山川融结,气何所指哉”。
     诸葛亮日:“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丹阳记日:“石头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李纲日:“天下形势,关中为上,建康次之,宜以长安为西都,建康为东都。”卫肤敏日:“建康定是帝都,外连江淮,内控湖海,为东南要会之地。”刘珏日:“金陵天险,前据大江,可以固
     。一张浚日:“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陈亮日:“旧日台城在钟阜之侧,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安,西城石头以为重,带元武湖以为险,拥秦淮青溪以为阻,是以王气可乘,而运动如意。”江默日:“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蔽遮,自淮而西,以寿庐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孰得以襟带,表里之形合,则东南之守不孤。”
     又有宋人李焘所撰《六朝通鉴博议》卷一之“吴论”的“徙治建业”条提到了三国孙吴建都之由来:“十七年九月,初张铉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以为治。昭烈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权于是作石头城,徙治秣陵,改秣陵为建业。”他还对六朝建康都城是为“江南根本”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自古都邑本无定势,争形势之便而据其冲,为根本之图则居其要。英雄之图天下,未必用权而争其便,终必定计以固其本。以江南论之,武昌居兵之冲,建业为地之要……秣陵之地,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山川形胜,气象雄伟。以秦皇之强,处秦雍,据崤函,而犹眷顾秣陵;昭烈之雄,徘徊其地,以为都邑之胜处,则其形势可见。孙权从张?之请定建康之都,内以固江,外以援淮,而江南之根本不可拔矣。自孙权始基,东晋以后仍而不改,以重兵戍石头,以宗室镇京邑,而建业尝为江南都邑之地。
     到了明代,关于“形胜”的理解在总体上形成了一定共识:就整个江南地区而言,南京战略地理条件优越。如《(洪武京城图志)记》有云:“金陵空扼吴楚天堑,缭其西北连山拱,其东南而龙蟠虎踞之势,昔人之言,盖不诬也”,其序又日:“经营邑都,其龙蟠虎踞之势,长江卫护之雄,群山拱翼之严,此天地之所造设也。”
     P11-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