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象与法意

法象与法意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张海斌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698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学随笔“黑骏马法学漫丛”之一,内容关涉作者多年来的经历与经验,随想与随记。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包括《感受法律之美》《审判中的裁量与》《古代希腊的哲学与法学》《西方衡平思想的演变》《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中世纪英国的律师学院》《假疫苗、信仰与底线意识》《为什么要排队》《奥卡姆的剃刀》《古代书生的释放与升华》《米兰·昆德兰如是说》《孟子曰:论仁义与利》等数十篇文章。书中文章文体多样,形式各异,或随想,或随记,或阅读,或沉思。字里行间既有人文与思想上的洞识,亦有穿越于生活层面的精神关切,多维度地揭示了当下学人的人生与思想之风貌。
作者简介
张海斌,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理论与行政法治、法理学与法律史学等。出版有《法律的异邦》《西方宪法史》《外国典型法律制度导论》《比较法的视界》等。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目录
上篇·文章
我思
唯命
性与命
相与缘
正与邪
吹牛皮
论喝彩
谈相声
吃路饭
雕虫小记
菜市记闲
君子之泽
附庸风雅
未来已来
娱与自娱
文明为名
受害之害
意外之善
胸次浮尘
开学随想
若无所思
相忘于江湖
人性与宽容
检讨与真理
法律依赖症
游泳的字母
抽象的信任
他者的目光
法律的神话
送客的艺术
教师节随想
陈果读错字
为何官僚化
孩子的语言学
黑暗童话之惑
愈少,愈自由
技术消解道德
基本法律神话
为什么要排队
关于教师的事儿
疫苗立法的浮想
明星案与法律威吓
宫廷剧的九大情结
从唐德刚的感叹说起
西方衡平思想的演变
审判中的裁量与
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
古希腊的哲学与法学
中世纪英国的律师学院
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演变
假疫苗、信仰与底线意识
华为事件与法律人的沉默
大学的预备
新的时间开始了!
存在于彼此的存在
感受法律之美
我忆
伤与逝
广播操
吉光片羽
秋的况味
冬的遐想
我的父亲
我们的爱
老人片段
成东书记
鱼的故事
伊的独白
元旦献词
等待戈多
老赵其人
端午意味
中元杂忆
中秋随想
念与不念
今夕,何夕
岁除的余想
时间真疯狂
风起正清明
的故事
海边的大姐
向晚的趣味
孩子的兵法
飘浮的羽毛
给孩子的信
依旧水连天碧
父亲的无名诗
关于吃面的事儿
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读
格物之后
养心妙物
吃摩擦饭
刘馥之死
知识前传
锅里翻饼
和珅之道
死屋手记
公正何以难行
勤勉的闲散
托翁的忏悔
掩饰的掩饰
身份的焦虑
致命的躲闪
赵高的流派
赵母的教诲
子高的逻辑
文人与藤葛
八卦与虚构
奥卡姆的剃刀
辟幕起家的逻辑
地下室里的居士
“五四”的魅力
迈向德性的法治
布罗茨基如是说
辩,还是不辩
庄绰的“小人观”
古代书生的释放与升华
孟子曰:论饮食
孟子曰:论诛一夫
孟子曰:论君子道
孟子曰:论士与仕
孟子曰:论爱与敬
孟子曰:位卑言高
孟子曰:饮食之正
孟子曰:论君子三乐
孟子曰:论耻不若人
孟子曰:论仁义与利
孟子曰:大勇和小勇
孟子曰:言与不言
孟子曰:养心与寡欲
孟子曰:东鳞西爪
下篇·随想与随记
五祺斋·语
五祺斋·读
后记
摘要
     上篇·文章 我思 唯命 曾在东北的一个地儿逛,有个中年人神神道道地挨到身边,低声对我说:“看先生的面相,最近会有一段好运,你想不想知道?”俺闻之,淡淡地瞥了他一眼,笑了笑,走开了。 现在想想,这个算命先生的营销心理学该补一补了。既有好运,静候即是,该来的还是会来的,是你的总是你的,知不知道,又有何妨。倘要去算,竟或还有泄露天机之虞呢,可见其之不智。 记得很多年前,在西湖边逛,亦有人凑过来,神秘地对我说:“看你面相晦暗,近日会有一大劫。要不要禳一下?”我听后,乃不屑地投之以革命乐观主义的一笑。但这人的路子,倒是对的。 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理论,相术及命数之类,因为不能证伪,所以自然是伪科学了。出门遇车祸,是命;被救回来,是命;最后落了残疾,是命;残疾后中大奖,是命;大奖后罹了癌,也是命。 伪科学相较于科学,就是它可以解释一切,立于不败之地。任何遭遇,最后皆一命了之,一招鲜,吃遍天,不服不行。而且,心诚则灵,不灵则不诚。诚与不诚,不是你说了算,看结果。 历史上的相面达人是吕公,看刘邦面相奇特,运命非凡,把女儿嫁给他,就像赌石头,最后赢了。曾国藩也看面相嫁女,可惜走了眼。但能把亲闺女搭进去相面的,无疑都是真诚的。 性与命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故事,说:海宁陈文勤公曾扶乩,向先贤询问涉世之道。降坛的高人,乃安溪李文贞公,他指点道:“得意时毋太快意,失意时毋太快口,则永保终吉。”陈公心领神会,“终身诵之”,受益匪浅,可谓谁用谁知道。 在今人看来,李公的处世哲学,并无甚高妙之处。其中之利害,随便翻翻曾国藩家书,或各式箴与训,对此皆念兹在兹,千叮万嘱,不在话下。问题的关键,端在人世间的处世哲学,大抵属于实践理性,知道了是非对错,没啥大不了,唯有一生能维谨维慎,“深入贯彻落实”,方能真正受益。然,古今中外,“微斯人,吾与谁归?” 亚里士多德曾对苏格拉底有个评价,说祖师爷的迂腐,或可爱之处,端在老人家毕生与人论争何为美德。殊不知,知道了关于美德的知识,亦不必然会去做有德之人——按休谟的说法,价值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德性这东西,作为知识,人人得而诵背如流,一旦进入具体情境,便或德将不德矣。人世间的各式悲剧,无知固是其荦荦大端,更多的,恐怕是不能知行合一。 性格即命运——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以前我总不以为然,如今年岁渐长,阅事渐多,便能渐渐体认其精妙。人生之进退成败,大抵不是,或不主要是认识不到位、不充分的问题,而在不能一以贯之地实践,真正做到“深入贯彻”。苏格拉底在这点上就很糊涂,以为发现了美德,就能自动实践美德,其实差得远。 当年读《世说新语》,读到王戎评价嵇康的一句话“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颇为嵇康的定力折服。但嵇康的修行究竟不能,在吕安一案中,他按捺不住,哓哓跳出来辩护,横遭杀身之祸。一曲广陵散,竟成断肠散。无他,但性格尔。 真正的高人,应是孙登。《晋书》卷九四《孙登传》里说,老孙头从来不发怒,也从不与人争论,永远笑呵呵的。有人想看看他发怒的样子,便把他扔到河里,他老人家从容地从水里爬起来,浑身湿漉漉,脸上依旧笑嘻嘻:咱就不生气!嵇康很崇拜孙登,曾跟他学了三年,问他各种问题,老孙从来不回答他,将耍酷进行到底。这种道行,靠后天修炼,恐怕难。 西人讲性格决定命运,或性格即命运。《中庸》第一句话,即“天命之谓性”。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的性格(气质)就是老天赋予你的命”。可见,这个问题是中外相通的。窃以为,国人讲究“命”,乃是一种极高的哲学立场与人生境界,这意味着人生中的有些东西,是自己不能真正改变的。即便一厢情愿戮力去改变,却不知这竟已是命的一部分。所以,不妨就此率性一些,认命吧。——反正我认。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