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口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口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 字数: 58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金大陆.吴四海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496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2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口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汇集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凡21位。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乒乓道路,包括幼年时代与乒乓结缘、接受相关训练、参加赛事过程、打球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生感悟。
目录
序一/秦绍德
序二/熊月之
上海: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徐寅生
薛伟初:梦圆乒乓
杨瑞华:我有三个梦想
徐寅生:我的乒乓“三部曲”
张燮林:心心念念的追求
林慧卿:归侨人生路
李富荣:我就是不服输
余长春:从无名英雄到有名英雄
李赫男:率性而为
于贻泽:道路、命运与奉献
郑敏之:年年春天来这里
姚振绪:行走于中国和世界乒坛
李振恃:我的一路“贵人”
黄锡萍:球缘与情缘
张德英:知青冠军
陆元盛:心念与志业
施之皓:为乒乓球而生
沈剑萍:搏出来的世界冠军
曹燕华:人随心走
倪夏莲:乒坛“常青树”
丁松:路在脚下和前方
王励勤:天道酬勤
附录
顾寇凤:我的乒乓球裁判生涯
跋/金大陆
摘要
     上海: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徐寅生 乒乓球运动最早传入上海 《上海滩》杂志把乒乓球作为一个专题来编写,我觉得很有意义。回顾和了解上海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编者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上海被人们称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我的回答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共获得115个世界冠军(包括奥运会冠军),来自上海的运动员、教练员就有20人之多,在全国排名第一。细想一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又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经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它是从网球演变过来的,故有“桌上的网球”之称。1926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并开始举办世界锦标赛,规模由小到大,逐渐成为受人欢迎的竞技体育项目。 乒乓球是从哪里传到中国来的?有的说是从欧洲,最初是在上海的教会学校等洋人的圈子里玩起来的;有的说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据说上海有一个经营文具的商人在日本看到有人在桌子两边打球,发出“乒乓”的声音,觉得蛮有趣,就把它带到上海。他找来几个人学打,并在商店里进行展示。以后这项运动就在上海逐步流行起来,并扩展到其他城市。当时上海人打乒乓,直握球拍,和日本人相似,很少有像欧洲横握球拍打球的人。从这点分析,从日本传过来的说法比较靠谱。 上海获得了先机,乒乓球运动自然开展得比其他城市要好。上海人打乒乓球按理说受日本的影响较大,但从以后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人跟日本人走的不是一个路子。同样是直握球拍,日本人使用长方形球拍,握拍方法僵硬,了手腕用力,反手击球比较困难,只能依靠正手进攻,所以被称为“独角龙”。日本人打球的动作大,速度较慢,从小孩到世界冠军,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多少年不变。 上海人打乒乓球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演变成为用圆形球拍,握拍方法顺其自然,手腕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打法各种各样,各显神通。中国人聪明、智慧,接受新鲜事物快,引进、学习外来的东西,不单纯模仿照搬,跟着人家后面转,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同样反映在上海人打乒乓球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海已有薛绪初、傅其芳等直拍进攻打法的好手自成一派。他们在全国以及远东、亚洲的比赛中初露锋芒,并影响着后人的技术风格。 1953年,我开始做起了“乒乓梦” 我是在小学读书时对小小的乒乓球产生兴趣的。那时学校设在弄堂里,没有体育设施,只能在地上用粉笔画个长方形的框当作乒乓球台,有时蹲着,有时站着打。直到上中学时,才见到一张没上油漆的球台,条件算有了改善。随着水平的提高,我就到处去找打球的地方。 上海有个精武体育会,我第一次在那里看到永安百货公司队和邮电局队的乒乓球比赛。上海名将刘国璋的直拍快攻打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上海还有不少私人经营的乒乓球馆,里面放上几张球台,出租给人打球。还有教练和陪打,不过请他们打球需要付费。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