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温情与敬意(走近父亲钱穆)(精)

温情与敬意(走近父亲钱穆)(精)

  • 字数: 24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钱行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08888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温情与敬意(走近父亲钱穆)(精)》是作者回忆父亲钱穆先生的著作。作者讲述了自己与父亲接触不多却印象深刻的生活的过往,珍视与父亲相见相谈的时刻,并将自己读父亲的书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本书系从钱穆先生家人的角度窥见钱穆先生学识、为人的一本著作。
作者简介
钱行,钱穆先生次子,1932年生。苏州市第五中学教师,1992年离休。曾出版过校注本涨潮《幽梦三影》一书,另在《读书》《中华读书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目录
第一部分 只鳞片羽
怀念父亲钱穆
我与父亲
最后的孝心
从“未学斋”到“素书楼”
商务印书馆的购书券
尤重《论语新解》
论读书四则
“我的家乡苏州”
钱穆先生与陈寅恪先生
父亲归葬记略
诗里的人生点滴
四副对联写心境
贾克文先生和孙鼎宸将军
钱穆先生的母亲
悼念继母大人钱胡美琦女士
钱穆先生珍贵家书:1980年4月致钱逊
第二部分 教学相长
钱教员初遇秦校长
十年乡镇小学
三师往事
在苏中的日子
香港办学,“手空空无一物”
钱穆先生谈汉朝的一起自杀事件
第三部分 随感随笔
孤桐何意凤飞来
傲骨傲心和翘尾巴
孤和群
三年之艾
蒋先生七十寿辰祝寿辞
书评一例
范文正公的名言
太平天国与洪杨之乱
关于“温情与敬意”之辩
阿Q的言行和国民性
领袖与英雄
《湖上闲思录》之思“我”
《庄子纂笺·序目》读后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苟全性命于乱世”
修养与表现
坚定力,戒浮躁
牝牡骊黄
两位大师与直排
钱锺书代序《国学概论》
也说朱熹和陆游的诗
“个体选择国家”
学术史中的师生故事
当儿子谈到父亲
*代沟和色难
*肯尼迪《当仁不让》受到钱穆先生青睐
*《论语》里的天命
*欧阳修和虎丘
*钱穆先生还在苏州
*读书的用途收获或目标
*钱先生墓前遇见青年人
*旧时苏州民间的”鸽会”
*生活和事业
*关于读书的问答
*知其不可而为之和毋意毋必
*读《师友杂忆》一得
*素书楼的红枫和《楼廊闲话>
*五伦中的朋友
*读书难和读书乐
*给小孩读书
*劲草
*以道德定人的高下
*鸡蛋和母鸡
*孔夫子教仁、教恕、教乐、教不愠
*天地君亲师之亲
*孔子晚年居鲁
*温情和敬意
*钱穆先生书信中的书评
*陆桴亭谈拨乱致治和防小人
*水到渠成看道力
*有一位大学生自杀了
第四部分 人云我云
钱穆先生和胡适之先生的交往
评鲁迅和白话文
钱先生和中研院
早年到厦门集美工作
钱先生和苏州耦园
“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
“维新派”之意见及其他
为王者师
评书评人当先读其书
小考小订
有感于李敖的“钱穆定位”
张中行批判欧阳修
“而已”不可轻言
代编后记
远方的山(钱婉约)
摘要
     怀念父亲钱穆 1990年8月30日,接到从台北传来的噩耗,得知家父钱穆先生9时许在家中谢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我1984年与父亲在香港会面以后,总希望有朝一日能侍奉左右,聆听教诲,尽人子之责,但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有了。 父亲一生为学不厌,诲人不倦,著有《先秦诸子系年》等书七十余种。晚年他视力衰退后,把最后一部七十五万言的著作命名为《晚学盲言》,目虽盲而仍要学。他的治学精神是留给我们子女与国人最宝贵的财富。 不论环境如何艰难,学术上怎样忍受孤独,受到批判,或者得到荣誉和颂扬,父亲始终自然率直,从来不哗众取宠,无意世俗名利。他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对历史文化的挚爱之中了。 恂恂一介儒者 教学备受推崇 我们家世代书香,祖居无锡七房桥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宅。但到父亲这一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父亲十二岁丧父,中学毕业后,知道无望进大学深造,乃刻苦自学。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教小学到中学、大学。据说他执教之时,一口无锡官话,讲课生动,两眼炯炯有神,居然把学生们都吸引住了。没有人会打瞌睡的。当时有“北胡(适)南钱(穆)”之说。胡适有开创学风之功,而钱穆以学识渊博备受推崇。 父亲一直以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职责,围绕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为中心进行教学和研究,十六岁时,他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一文后,心灵上激起极大的震动。他不是走政治救国的道路,而是转入了历史研究,希望更深入地在中国历史上寻找中国不亡的根据。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在他之后八十年的历史研究中。如他在抗战最艰苦阶段出版的重庆版《国史大纲》的扉页上写道:“本书将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的百万将士。”可见,父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在那个年代,他就多次演讲,激励民族感情,振奋军民士气。 1935年10月,父亲和顾颉刚先生、钱玄同先生等百余人,上书国民政府,要求早定抗日大计。1949年春,他应私立华侨大学之聘去广州后,又应张晓峰先生之邀至香港办学。那时香港环境复杂,人们关心的都是政治和军事,但父亲和唐君毅先生等却在1950年秋创办新亚书院,这是当时专享的一所不牟利的学校,学生近百人,大多免费入学就读。 新亚书院是以儒家教育理想为宗旨的,校内挂孔子像。1954年起得到美国雅礼协会资助之后,父亲提出,雅礼协会可派人驻校联络,绝不能过问校政。新亚书院新校舍落成后,雅礼协会代表建议在孔子像边挂耶稣像。父亲说,新亚不是教会学校,断然拒绝。 1963年,香港政府集新亚、崇基、联合三书院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父亲觉得办学和研读不能兼顾,决定引退,随后赴马来西亚作短期讲学,后因香港秩序混乱,迁居台湾,那已是1967年了。 分离三十二载 香江三代团聚 “”中,我们和父亲的联系中断了,也不知道父亲去了台湾,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恢复了联系。父亲和我们分离得实在太久了,他再也抑制不住和子女见面的愿望,1980年夏,继母胡美琦女士很快帮我们办了去香港的手续。当时每天因私出境的名额很少,我们兄妹一下子要走五个,难度很大,但在有关方面的特别照顾下,总算批准了四人。 1980年8月底,大哥、三弟、小妹和我终于通过罗湖桥海关,坐上了去香港的列车,当时心情很是激动。当年父亲离家时我只有十六岁,那时我们住在苏州娄门小新桥巷的耦园,父亲在无锡江南大学教书,课后就回到苏州家里,就在那小小书房里写作。我们走过书房时,总怕弄出声音打扰他,至今这一情景仍历历在目。父亲不苟言笑,在我们的心中始终是严厉的。从地铁出口处出来,我们还在东张西望地寻找,继母却先凭着照片认出并招呼了我们。在继母旁边站着一个身穿长袍的老人,这就是与我们分开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