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改变汽车的100个黑科技

改变汽车的100个黑科技

  • 字数: 236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553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还原汽车黑科技的前世今生,写给每一位汽车爱好者的科技通识读物一本图文并茂、极具阅读价值的汽车书每一位对汽车技术感兴趣的人都值得拥有制作精良,软精装,锁线胶订,80g纯质纸,翻阅更便捷,手感更舒适
内容简介
本书所展示的100项改变汽车及其产业的黑科技,是以公众对其感知不错烈的时间段为暗线进行分类和排序的;以汽车黑科技典型场景为导入,力求追溯和描述汽车黑科技及其族群的起源、触发、扩散、影响及发展脉络。同时,本书也给出了一些黑科技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可能潜伏的危机。本书内容的撰写,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力求实现文字的通俗、明快、易懂和活泼有趣,目的是试图通过介绍有关汽车黑科技发展的演绎,普及传播现代汽车产业科技的新鲜知识、跨界效应以及发展趋势。本书为汽车知识的科普读物,尤其适合中学生、高校学生、非专业管理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了解汽车知识、培养科技思维。
目录
前言
轮子:源于滚动的黑科技
橇+轮:搭建汽车雏形
“自驱车”:达·芬奇留下的密码
蒸汽机:消逝的汽车动力
蓄电池:让汽车“带电”
内燃机:替代马车动力的“马”
汽车“心脏”的进化
烧气不烧油的燃气汽车
充气轮胎:车轮的演进
安全带:最质朴的黑科技
雨刮器:受拖把启发的黑科技
轴承:汽车的“活动关节”
EFI:内燃机最重要的部件
空气悬架:征服颠簸的黑科技
差速器:行车“黑暗骑士”
变速器:汽车动力“中枢”
车灯:汽车的“表情包”
杜邦:不让汽车漆黑
汽车“轻功”黑科技
用途广泛的汽车工程塑料
风窗玻璃上的“小黑点”
石油:注入汽车产业的黑色“血液”
流水线的魔效
标准化:看不见的黑科技
模块化平台:造车就如搭积木
试验场:黑科技丛林
赛车:黑科技“范儿”
风洞:让汽车登上“跑步机”
传感器:汽车的“电五官”
轮毂驱动:汽车的“风火轮”
发动机舱盖下的黑科技
真正绿色的车用替代燃料
生物质燃料汽车
脑洞大开的汽车燃料
迭代变化中的动力蓄电池
独辟蹊径的燃料电池
概念车:窥视未来黑科技
汽车改装:造型大变身
汽车电子:进入未来车业的“钥匙”
EEA:汽车“神经与循环系统”
安全气囊:源于对孩子的呵护
主动安全: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被动安全:日趋智能的“护身符”
行人保护:关爱的延伸
黑匣子:从天上到地上
OBD:汽车的“随车医生”
优选制造技术:黑科技阵列
智能制造:黑科技“暗夜舞蹈”
汽车生产线:机器人总动员
激光与汽车
人工智能为汽车产业“赋能”
语音交互:会说话的汽车
挥手就能控制汽车
HUD:像飞行员那样驾驶
车载芯片:汽车技术的高地
石墨烯与汽车
3D打印汽车
“黑客”入侵汽车
汽车里的“贾维斯”或“黑间谍”
汽车也可售电
水陆两栖:亦车亦船
福特:飞机和汽车的结合就要来临
汽车与仿生学
用人工智能预测汽车流行色
汽车与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移动空间
5G变幻汽车产业像玩“魔方”
汽车与生物识别系统
将取代燃油汽车的电动汽车
具有双重“性格”的混合动力汽车
增程式电动汽车
超级电容公交车
飞轮储能:为新能源汽车注入新动力
真正零排放的太阳能汽车
核动力汽车:一辈子加一次“铀”
燃料电池汽车:驶向“氢经济”时代
汽车导航的秘密
车联网技术
智能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
让汽车读懂人的大脑
共享汽车:黑科技的载体
大数据:新时代汽车的“石油”
区块链+:颠覆传统汽车产业
薄膜电池汽车:移动能源的革命
飞驰在真空管中的“胶囊车”
磁悬浮“空中汽车”
“流动城市”:公交新概念
“斑马”:行驶在互联网上的汽车
HiCar:人-车-家智能互联
“胶囊旅行”概念
特斯拉与埃隆·马斯克
硅谷:汽车黑科技圣地
月球车
“种植”出来的概念车
传说中的“隐身汽车”
智能行人过街系统
无感支付与汽车通行
智能电力公路
智慧交通集聚的黑科技
参考文献
摘要
     轮子:源于滚动的黑科技 人类使用轮子有近六千载光阴。虽然不能说人类一切技术都起源于轮子,但是轮子所扮演的技术角色是举足轻重的。轮子,被视为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交通运输技术的起步。 轮子助力人类既提高了搬运重物的能力,也增强了搬运的灵活性。最初的轮子可能是滚子。可以想象,用光滑的树干做的这类滚子,起初是把它的中间部分削细一些。于是,它就变成了一个哑铃状的轮轴。轮轴放置在最简陋的木架下转动,于是就有了最简单的带轮“车辆”。 轮子用作“滚动”工具,并不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想法。有些动植物天生就有滚动的技能。例如,草本植物“飞蓬”,其茎高叶大,根系入土浅,一有大风,很容易被连根拔起,随风滚动传播;轮蜘蛛为避天敌,可变身“轮子”状快速滚动逃跑;更有趣的是长满鳞甲的犰狳蜥,遇到危险时,它会竖起鳞片吓唬天敌,并一口咬住自己尾巴卷成一个轮圈,像轮子般飞快地滚下坡逃避。动植物天生的这种滚动技能,可能给人类后来应用轮子带来了“黑科技”般的灵感或启迪。 类同动植物的滚动技能,人类文明创造的是轮子技术(工具),即轮和轴的组合。轮轴是六种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也是人类应用车辆技术的起点。轮子在扭力之下旋转,越远离轴心,扭矩越大。把轮子与楔结合,即成为齿轮。把不同大小的轮子进行连接,可组合成复杂、功能多变的机器。辐条式轮子是后来进一步的发明。用辐条连接轮毂(轮中心)和轮辋(轮圈)的轮子较轻,所组成的机器亦较易操纵。由轮子衍生的现代技术除成为汽车等交通工具及其零部件外,还用于螺旋桨、喷射发动机、飞轮、陀螺仪、涡轮机等设备。 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最早的车轮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到公元前3000年时,手推车已运用了轮轴技术。轮式车辆可能是在欧洲先出现的,而后才传到近东,或是由东方人再次发明。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轮式车辆。用石器工具难以将木头加工成合适的圆柱形,更不必说复杂到带辐条的轮子了。因此,车轮的出现只能是青铜时代以后的事情。 车轮的发明不愧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车轮往往又成为“技术”的代名词。从物理学角度讲,车轮的发明表明人类懂得了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很多的道理。车轮这个黑科技的出现,使得人类不仅能够远行,而且可以灵活地运输较重的物件,并因此而建设各类大小的城市,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车轮形态的变化或演绎源远流长,从圆木、轮子到轮轴;从木制车轮到铁制车轮,再到橡胶材质车轮;从实心车轮到轮辐式车轮,再到充气轮胎车轮、“轮毂车轮技术”车轮以及未来的无空气轮胎(由新的结构和材料组成,并采用特殊的蜂巢形内结构,使得车胎不需要靠内部气压进行支撑就能行驶)车轮,车轮在几千年的演变进化中,始终朝着人类向往的更加平稳、安全、舒适的方向滚滚前行。 与此同时,人类也不断地修筑适合车轮运动的道路设施。毕竟,车轮只有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力。 橇+轮:搭建汽车雏形 在远古时候,人类最早的运输工具是圆木,即轮子。后来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了畜牧时代,驮运物品的驮兽便成了人类的重要运输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橇”(或在木制的拖“橇”底下安放圆木,以滚动代替滑动)诞生了。相传,车辆就是从橇+轮这种原始黑科技逐渐演变来的。 橇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人们认识到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因此,将重物放到圆木上面滚。但是要运输那些散碎的物件就不行了。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发明了类似车架的橇或橇+轮来承运物件。人们渐渐发现,撬的下边缘被圆木磨出一道槽,不过这样一来,撬搁在圆木上拖起来就更方便了;如果将槽做宽,把圆木做成哑铃状,再把哑铃状圆木(相当于轮轴)嵌入撬的槽间,就可以轻松地拖着撬走了。这可能就是“汽车”的雏形。 车辆制造是古代中国工匠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公元前2000年后出现了辐式车轮。中国在青铜器时期积累了大量造车经验。相传,中国人大约黄帝时代创造了车。到商代,战车的使用已十分普遍,车辆制造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能够造相当精美的两轮车了。 到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有了更快的发展。秦国的“千乘八返”记载,更是当时车辆运输能力的优选展示。《墨子·鲁河》说,春秋各国造的大车,能装50石谷子而运转灵活,即便长途运输也不折车轴。到战国时期,车的改进更大,车辕由单辕改为双辕,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大车被看作“平地任载之具”,用来拉笨重的东西。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车出现在距今约370年前的夏朝时期,出土于河南偃师遗址,为双轮车,轨距约1.2米。秦朝车同轨,轨距统一为六尺(约1.386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