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汪曾祺回忆录

汪曾祺回忆录

  • 字数: 57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汪曾祺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620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他是—— 汪氏家族上下宠爱却记不得生母面容的"惯宝宝" 上学路上东瞧瞧西望望、后来在文章里活现了旧日高邮市井民俗风情的"李小龙" 泡茶馆、跑警报、旷课却深得闻一多等西南联大一众名师赏识,尤其是沈从文的"高足" 劳动改造下放张家口、编剧"样板戏"登上天安门,他"随遇而安" 写妙文、画花鸟、会做饭,时时"人间送小温"兼爱草木鸟兽虫鱼 生前是文坛非主流小众作家,而今万千"汪迷"沉醉于他的文章蕴藉、词采风流 他是——中国作家——汪曾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汪曾祺一生回忆文章的总结集。分7个主题:自报家门、昆明忆旧、后半生、文坛梨园、人寰、旅食集、创作记历。每一篇都是倾情回忆,每一篇都是锦绣文章。编选思路:1,优选汪先生生前回忆文章;2,从散文卷、谈艺卷选取回忆性质的文章;3,注重细节——作家的敏感、飘忽记忆与观察,体现作家特有的回忆录气质;4,内容重复的,选优选的;5,文坛梨园,选名家,以写人为主,见性情;6,创作记历,是其文学生涯的漫忆与回顾。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关于回忆的一点儿回忆(序) /汪朗
自报家门
我的世界
我的家乡
草巷口
阴城
文游台
我的家
花园
矫饰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故乡的食物
淡淡秋光(橡栗梧桐)
冬天
故乡的元宵
一个暑假
看画
金陵王气
雪湖
昆明忆旧
七载云烟
翠湖心影
泡茶馆
昆明的雨
跑警报
昆明的果品
昆明的花
昆明菜
我的老师沈从文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西南联大中文系
凤翥街
修髯飘飘——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
闻一多先生上课
金岳霖先生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唐立厂先生
新校舍
蔡德惠
书《寂寞》后
未尽才——故人偶记
怀念德熙
杜鹃花
地质系同学
晚翠园曲会
博雅
观音寺
白马庙
大不起来的小猫
后半生
午门忆旧
迷路
随遇而安
沽源
沙岭子
雹子
果园的收获
我的“解放”
藻鉴堂
自得其乐
七十书怀
多年父子成兄弟
祈难老
老年的爱憎
造屋为人
七十五岁
文坛 梨园
老舍先生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
张郎且莫笑郭郎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才子赵树理
艺坛逸事
马·谭·张·裘·赵
谭富英佚事
看《小翠》,忆老薛
一代才人未尽才——怀念裘盛戎同志
退役老兵不“退役”
关于于会泳
贺路翎重写小说
贾平凹其人
遥寄爱荷华
《废名小说选集》代序
林斤澜!哈哈哈哈……
铁凝印象
自报家门
人寰
“无事此静坐”
水果店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一辈古人
旧病杂忆
踢毽子
背东西的兽物
勿忘侬花
后台
昆明的叫卖缘起
芋头
理发师
和尚
闹市闲民
二愣子
四僧
老董
阿格头子灰背青
花和金鱼
美国女生
悬空的人
人间草木
人寰速写
玉烟杂记
旅食集
湘行二记

林肯的鼻子
严子陵钓台
歙县
泰山很大
泰山石刻
长城漫忆
四川杂忆
家常酒菜
菌小谱
四方食事
萝卜
食道旧寻
五味
米线和饵块
食豆饮水斋闲笔
豆腐
手把肉
面茶
豆汁儿
寻常茶话
创作记历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
《晚饭花集》自序
门前流水尚能西——《晚翠文谈》自序
《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关于《虐猫》
关于《沙家浜》
书画自娱
《菰蒲深处》自序
“样板戏”谈往
《职业》自赏
《日下集》题记
揉面——谈语言运用
谈谈风俗画
谈风格
我和民间文学
读廉价书
文化的异国
西窗雨
创作的随意性
写景
对仗·平仄
花溅泪
无意义诗
对读者的感谢
摘要
     我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到处是河。可是我既不会游泳,也不会使船,走在乡下的架得很高的狭窄的木桥上,心里都很害怕。于此可见,我是个没出息的人。高邮湖就在城西,抬脚就到,可是我竟然没有在湖上泛过一次舟,我不大爱动。华南人把到外面创一番事业,叫做“闯世界”,我不是个闯世界的人。我不能设计自己的命运,只能由着命运摆布。 从出生到初中毕业,我是在本城度过的。这一段生活已经写在《逝水》里。除了家、学校,我最熟悉的是由科甲巷至新巷口的一条叫做“东大街”的街。我熟习沿街的店铺、作坊、摊子。到现在我还能清清楚楚地描绘出这些店铺、作坊、摊子的样子。我每天要去玩一会的地方是我祖父所开的“保全堂”药店。我认识不少药,会搓蜜丸,摊膏药。我熟习中药的气味,熟习由前面店堂到后面堆放草药的栈房之间的腰门上的一副蓝漆字对联:“春暖带云锄芍药,秋高和露种芙蓉”。我熟习大小店铺的老板、店伙、工匠。我熟习这些属于市民阶层的各色人物的待人接物,言谈话语,他们身上的美德和俗气。这些不仅影响了我的为人,也影响了我的文风。 我的高中一二年级是在江阴读的,南菁中学。江阴是一个江边的城市,每天江里涨潮,城里的河水也随之上涨。潮退,河水又归平静。行过虹桥,看河水涨落,有一种无端的伤感。难忘缴墩看梅花遇雨,携手泥涂;君山偶遇,遂成离别。几年前我曾往江阴寻梦,缘悭未值。我这辈子大概不会有机会再到江阴了。 高三时江阴失陷了,我在淮安、盐城辗转“借读”。来去匆匆,未留只子。 我在昆明住过七年,1939—1946。前四年在西南联大。初到昆明时,身上还有一点带去的钱,可以吃馆子,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后来就穷得丁当响了,真是“囚首垢面,而读诗书”。后三年在中学教书,在黄土坡观音寺、白马庙都住过。 1946年夏至1947年冬,在上海,教中学。上海无风景,法国公园、兆丰公园都只有一点点大。 1948年我在午门历史博物馆工作。我住的地方很特别,在右掖门下,据说原是锦衣卫值宿的所在。 1949年3月,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五月,至汉口,在硚口二女中任副教导主任。 50年夏,回北京。在东单三条、河泊厂都住过一阵。 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我和农业工人——也就是农民在一起生活了四年,对农村、农民有了比较切近的认识。 1961年底回北京后住甘家口。不远就是玉渊潭,我几乎每天要围着玉渊潭散步,和菜农、遛鸟的人闲聊,得到不少知识。 我在一个京剧院当了十几年编剧。认识了一些名角,也认识了一些值得同情但也很可笑的小人物,增加了我对“人生”的一分理解。 我到过不少地方,到过西藏、新疆、内蒙、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福建,登过泰山,在武夷山和永嘉的楠溪江上坐过竹筏……但我于这些地方都只是一个过客,虽然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也曾流入我的思想,毕竟只是过眼烟云。 我在这个世界走来走去,已经走了73年。我还能走得多远,多久? 一九九三年九月八日 我的家乡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做“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堆”当是“堤”的声转)。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过有此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