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给孩子的心理学

给孩子的心理学

  • 字数: 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 作者: 蔡宇哲,洪群宁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927670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这是一本适合青少年和父母共读的心理学读本 ◀ 讲述和生活相关的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 ◀ 学习心理学小知识,让孩子用更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 ◀ 掌握心理学小方法,让家长更了解孩子,以更睿智的方法引导孩子
内容简介
什么是“棉花糖实验”?什么是“门槛效应”?怎样让大脑轻松记忆?怎样容易说服人呢?为什么越是禁止,就越想去做?这些常见的问题和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答。本书结合趣味漫画和生活小故事,说明隐含在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小知识。书中每个小节前均有一组漫画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比如“明天要开学了,怎么用意志力把作业写完”,之后则讲述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本书适合青少年读者和爸爸妈妈共同阅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用更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更睿智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
蔡宇哲,中国台湾中正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中国台湾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泛科学”网站、《“国语”日报》科学版专栏作者。著有《给孩子的心理学》《用心理学发现微幸福》等。
洪群宁,中国台湾高雄医学大学心理系毕业,“泛科学”网站实习编辑,现就读于中国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研究所。
目录
Part 1 吃饱睡好精神好
忍住看漫画的冲动吧!——棉花糖实验
面对巧克力饼干的诱惑,拒绝还是接受?——珍贵的意志力
愿望成真的要诀——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睡觉是浪费时间吗?——睡眠与表现
人为什么会做梦?——睡眠与梦的关系
Part 2 面对社会你我他
专家说的话就一定可靠吗?——权威的魔力
心理测验超准的秘密——巴南效应
为什么没有人帮忙?——旁观者效应
说服他人的妙方——门槛效应
跟着人群走,就一定对吗?——羊群效应
Part 3 如何记忆最轻松
让大脑轻松记忆的秘诀——神奇数字7±2
在虚拟世界里的回忆——记忆也会“造假”吗?
挑三拣四的记忆特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Part 4 你说的与我想的
与陌生人攀谈,比玩手机更有意思吗?——和陌生人说话的技巧
看到别人出糗,为什么会想笑?——冷血与亲近之别
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红色代表女生,蓝色代表男生?——大脑的省力机制
第一印象为什么很重要?——印象的秘密
Part 5 打造正向的世界
就凭一张嘴,拉近你我的关系——说话的艺术
摆对姿势,让我们更有信心——行为的宣言
专心做事,是快乐的不二法门——不分心最开心
越是禁止,越想去做!——白熊效应
奖励越多,就会表现越好吗?——奖金与压力的杠杆原理
摘要
     下星期就要考试了,小新觉得自己应该开始好好复习了。他对自己说,不管怎样都要抱个佛脚才行。但是他在把课本拿出来时,看到了一本他很喜欢的漫画书,于是心里想:先把这本漫画书看完再开始复习吧!然而这个决定仿佛使他掉进了一个深渊,从原本只打算看一本漫画书,变成再看一本、两本、三本…… 就这样,在那个晚上,小新的确是看了不少书。不过他看的都是漫画书,而不是课本! 我们也许对这样的故事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小新仿佛是我们的化身,我们也曾在许多个应该翻开课本读书的夜晚,被漫画、动画片、电脑、游戏等干扰了。我们也曾明明知道应该排除杂念、专心做正事,心里却一直有股冲动,想放下正事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心理学家对研究这种控制内心冲动的能力非常感兴趣,其中有个经典的“棉花糖实验”甚至认为,这种能力可能会影响人们长大后的成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棉花糖实验”到底是怎么做的吧! 立刻吃棉花糖,还是忍住不吃? 如果把棉花糖放在四岁孩子面前,在没人监视的情况下让他们忍住不吃,他们真的能够忍住吗?还是他们会马上抓起一块就塞进嘴巴呢?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华特.米契尔(Walter Mischel)教授就做了一个这样的有趣的实验。他把一个孩子带进一个房间,让他坐在一张放着一颗棉花糖的桌子旁边,然后对他说:如果你可以十五分钟内不吃掉棉花糖的话,那么我会再给你一个当作奖励。说完之后,他就离开房间,只剩那个孩子和桌子上的棉花糖。 在观察了上百位孩子的反应后,米契尔教授发现:有的孩子确实可以忍住想吃棉花糖的冲动,为了得到更多的棉花糖而在十五分钟内不吃桌子上的棉花糖。但有些孩子却一刻也不能等,人一走后就把棉花糖塞到嘴巴里,接近不考虑是否可以得到更多棉花糖。 他将这个观察到的现象叫作“延迟满足”。简单来说,就是某个人是否可以在急于得到某种东西时再忍一下,而不是急着在这一刻就让自己得到满足。以棉花糖实验为例,那些能够忍住冲动,晚一点儿再吃棉花糖的孩子,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比较好,因为他们可以克制自己在拿到棉花糖的那一刻就急着满足自己想吃的冲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研究没有止步于这个实验本身,米契尔教授还追踪了这些孩子往后十年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表现。他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当初能够克制冲动、没有立刻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 不只这项棉花糖实验,泰瑞·莫菲特(Terrie E. Moffitt)于2011年也发表了一个研究,他持续调查了约一千名小孩从小到大的生活情况,同样发现如果人们在小时候的自我控制程度较高,可以控制自己,不吵闹、不提无理要求的话,长大后身体就会比较健康、收入会比较高,触犯法律的概率也比较小。这表示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特性,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业与成就都有很大的帮助。 忍住不吃,其实得到的更多! 为什么当初能忍住冲动的孩子,在长大后的表现会比较好呢? 研究者发现,这些孩子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意志力”——也就是在遇到冲动或是外在诱惑时,比较不会被干扰,能坚持自我。因此长远来看,这些孩子能够让自己得到更多好处。譬如在课堂中能够忍住跑去球场打球的冲动、认真听课的人,放学之后能够忍住看电视的欲望、认真做完作业的人,甚至是在美好的假日里能够忍住无聊、把乐谱练习完的人,日后的表现会比他人好一些,获得成就的概率也会比他人更高一些。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