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自然和谐 低碳社会的环境观

与自然和谐 低碳社会的环境观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6076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工业化的结果是对环境的大量消耗,而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一旦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受到直接影响的便是人类自己。 未来等待我们的是怎样的世界?为了探明这个问题,为人们敲响应对危机的警钟,稻盛和夫与日本很好学者共商对策与方案,以采取措施渡过这些看似不可避免的危机。 当下来势汹汹的各种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人类文明敲响了警钟,稻盛和夫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切。稻盛和夫与日本很好学者共商人类如何与自然长期共生、共存的对策与方案。
内容简介
现代文明何时将以何种形式崩塌?未来,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的世界?为了探明这些问题,为人类敲响应对这些危机的警钟,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很有必要提出对策与见解,以采取措施渡过这些看似不可避免的危机。过去的文明在地球环境的变化中经历了怎样的兴亡呢?在此,本书将首先通过文明兴亡与气候变化及森林破坏等环境史的关系,对文明兴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除此之外,环境变化会对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与政治、经济活动的变化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对于上述问题,本书也进行了探讨。为了避免人类文明崩塌的危机,我们又将如何创造文明,创造出怎样的文明呢?本书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方案。“我们犹如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只小船,一旦这只船鸣笛,就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小船鸣笛响应,期待这些小船能够卷起强有力的洪流。”——稻盛和夫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优选的利润。这个利润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优选利润。现任京瓷名誉会长、KDDI优选顾问、日航名誉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现在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设立了一个像诺贝尔奖一样的国际奖项——“京都奖”。
目录
前言
第1章地球系统中接近极限的“人类圈”/001
宇宙视角下的“人类圈”/001
基于地球科学的人类观思考“何为人类”/005
加速扩大的人类圈问题/008
人类圈内部系统开始瓦解/010
讨论|围绕第1章/014
只有宗教能拯救文明与环境的危机吗/014
如何确立地球伦理—与地球系统和谐共存的人类观/021
农耕畜牧文明是一种致死性的系统/026
人类为何而存续/029
“小船的警笛”与“我关联,故我在”/032
第2章预示地球文明未来的非洲的惨状/037
环境与文明的关系/037
对于“文明”与“未开化”的认识/038
文明内部的普遍性、合理性和功能性/040
欲望无限扩大衍生的悲剧/043
因人类欲望膨胀而恶化的地球环境/045
遭受持续性破坏的生态系统/050
非洲的现状预示着地球文明的未来/055
人类毁灭的过程/057
人类活动原理三法则了地球环境对策的制定/058
讨论|围绕第2章/061
非洲已经进入崩塌的进程之中/061
为何各类严峻的问题会同时出现在非洲/065
全球化的趋势是否无法阻挡/070
只有重新定位现代文明,才能催生新文明/074
一个人代谢的能量相当于一头大象的能量/078
我们能否提出改变社会的具体方案/080
控制欲望是否会使遗传基因恶化/083
受欲望牵引的近代文明/087
第3章从脑科学的角度审视人类、文明与环境/093
大脑在宇宙史中的位置/093
文明的发展与大脑的进化/096
抑制文明失控发展的因素/099
尊重多样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101
讨论|围绕第3章/105
人类的内心意识由脑而生,其定义是什么/107
只有晚期智人的大脑才能扩大认知的时空范围/111
语言研究与脑科学/115
尼安德特人与晚期智人对于石器使用的时空认知差异/117
“大脑”与“内心意识”的先后问题/120
大象的反击与脑科学必须分辨的情况/123
第4章构筑利他性遗传基因优越性的生命文明/127
通过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解读文明的含义/127
遗传信息开启按钮的发现/129
“原本”作为“适应”的前提不可或缺/132
控制生命的三大模式/136
地球生命中被程序化的自我分解机制/138
利他性遗传基因的优越性/144
人类原本的生存环境—热带雨林/152
人类原本的生存模式—狩猎采集/156
作为必要信息的“热带雨林之声”/158
从生命科学的世界观研究文明的含义/161
原本性文明与适应性文明/163
分栖共存型社会与非分栖共存型社会/165
实现群体控制与自组织化的行为控制机制/167
行为控制系统的层级结构/171
奖赏脑系统主导型社会与惩罚脑系统主导型社会的对比/174
奖赏脑系统高度活跃状态下巴厘岛居民的祭祀活动/179
信息环境的“原本指向”/184
讨论|围绕第4章/188
“祖母”的出现与走出非洲和农耕生活紧密相关/188
农耕畜牧文明是不是人类灭亡的一个过程/191
农耕畜牧文明与稻作渔捞文明之间不同的崩塌方式/196
人口问题、气候变暖和语言的发展孕育了农耕畜牧文明/198
何为“后农耕畜牧文明”/202
拒绝自我解体的现代文明的崩塌/205
对于利他性稻作渔捞文明的研究/209
只重视人类生命的基督教思想的局限性/212
尝试重新复活俾格米人的生存方式/216
我们能否对抗日渐庞大的“人类圈”/219
从“利己性快感”向“利他性快感”转变/221
参考文献/225
第5章现代文明是否会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灭亡/229
“机械论自然观”的实质性瓦解/229
从“机械论自然观”到“创发自组织系统的自然观”/231
宇宙的自组织/235
“对称性自发破缺”与宇宙的形成/239
生命的诞生与进化/244
人类是否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灭亡/250
科学有“绿色科学”和“黑色科学”之分/252
从超加速社会到稳定社会的大转变/254
讨论|围绕第5章/257
神的力量推动“创发自组织系统”不断发展/257
日本人传统的“自组织系统”的思考方式/260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创立新文明的时代已到来/263
“慈悲”是21世纪新文明的关键词/266
对于利他之爱的无限自我满足感/270
第6章危机时代促使新的文明原理诞生/273
能否创建新的文明原理/273
危机时代将催生新的文明原理/276
人类能否构筑新的文明原理/280
人类能否避免重大纷争/283
地球上是否会发生超级纷争/287
参考文献/291
结束语从“增长的极限”到“生存的极限”/293
撰稿人简介/295
关于稻盛财团/298
京都奖/309
历届京都奖获奖者/312
盛和塾/317
摘要
     第1章 地球系统中接近极限的“人类圈” 松井孝典 宇宙视角下的“人类圈” 提到“环境与文明和谐共存”这一问题,我基本上会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展开探讨。那么,地球系统的角度指的是什么呢?具体来讲,就是从宇宙观视角思考“文明的含义”。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人从宇宙观视角思考这个问题。因此,以下即将陈述的观点都是本人原创的。这一视角的基本观点便是,在137亿年的宇宙历史长河中和137亿光年的宇宙范围内,来探究“文明的含义”以及“文明的普遍性”问题。由于是从宇宙观的视角展开思考,因此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比安田喜宪先生的视角更为广阔。与安田先生具体而细致的内容相比,本人的研究难免会较为粗略,在此,要先请各位给予谅解。 那么进入正题。文明的含义是什么?我的结论是,创造人类圈并生存其中的生存方式。具体内容将在下文做详细说明。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何为地球系统。假设地球为一个圆形球体,其中包含着大气、海洋、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等离子圈等各种各样的子系统(构成要素),这些物质圈共同构成了地球(见图1-1)。如果采用“地球系统”这一说法的话,那么这些物质圈就是地球系统的构成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生物圈,我们便生存在从生物圈分离出来的人类圈这一子系统中。 人类圈这一全新的子系统的诞生,意味着地球上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将会发生变化(见图1-2)。这一变化正是我们今天称为“污染”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由于人类圈这一新子系统的诞生而引发环境问题的情况,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并非首次。在生物圈诞生之时也出现过地球环境问题,当时大气和海洋都受到了污染。而后,氧气不断聚积,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大气层。在大陆地壳生成之时也发生了环境问题,当时的海洋被大陆物质污染,大陆上的盐分留在了海洋中。其结果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大量溶解,使得大气层的主要成分由二氧化碳转变成了氮气。如果没有上述这些认识,仅从人类圈内部这一封闭的视角来看待地球环境问题,做出一些缺乏远见的善恶判断的话,那么将偏离问题的本质。总而言之,我们创造了地球系统中的人类圈并生存其中——这一认识是极其重要的。 言归正传,生物圈与人类圈是接近不同的两个子系统。从宇宙中看地球,在夜半球可以看到一片光的海洋,这就是人类圈(见图1-3)。追溯人类的发展历程,自700多万年前从生物圈中诞生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生物圈这一封闭的环境中。即使是进化成智人之后,至少在1万多年前一直如此。但是,现代人类是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人类圈这样一个子系统中的。实际上,从地球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狩猎采集型生存方式与农耕畜牧型生存方式的差别之所在。 为什么说狩猎采集型生存方式是封闭在生物圈中的生存方式呢?我们可以以食物链为例来进行说明。食物链中的生物依靠生物圈内部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生存,这种生存方式就是狩猎采集型。不只是人类,其他动物也是以这种方式生存的。因此,狩猎采集型是封闭在生物圈中的生存方式。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农耕畜牧型是怎样的生存方式?以砍伐森林建造田地为例,毁林造田会导致太阳放射的能量发生变化。例如,反射率发生变化,那么太阳放射的热量被地表吸收或反射的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再如,下雨时森林和田地遭受雨水侵蚀的程度也相应不同。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人类圈的诞生会改变地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就是跳出封闭于生物圈的生存方式,建造一个不同的物质圈或者创造不同的构成要素并生存其中。因此,若从宇宙的视角出发,那么我们可以将文明定义为“创造人类圈并生存其中的生存方式”。 基于地球科学的人类观思考“何为人类”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上述文明定义的基础上来思考现在文明的问题之所在。因为智人时期已经开始了这样的生存方式,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何为人类”。根据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成果,可概括为哲学人类观和生物学人类观两种理论。哲学人类观基本上是对于“何为认识”这一问题,即每个人的自我认知进行研究。现代脑科学也属于这个研究范畴。 生物学人类观基本上是对于“封闭生存于生物圈时期的人类”进行研究,即通过与猿类及其他动物的对比,对“何为人类”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但是,实际上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都没有得出“人类圈”的概念,即以上两种观点在对文明定义进行思考时,都未跳出生物圈的范畴,都未意识到重新创造人类圈并生存其中的生存方式。如今,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何为人类圈”以及“如何创造人类圈的未来”这两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包含以上两个问题的人类观进行思考,我将之称为“地球科学的人类观”。我认为,我们必须构筑这样全新的人类观。同时,这也是对“创造人类圈并生存其中的人类含义”的思考。地球科学的人类观的观点认为,智人与其他人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