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蒋勋说宋词 下 从苏轼到辛弃疾 青少名画版

蒋勋说宋词 下 从苏轼到辛弃疾 青少名画版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 作者: 蒋勋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569179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美学大师蒋勋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宽广的文学素养,带领我们以最贴近文本和诗人的方式,从字词音韵出发,去发现唐诗宋词之美,发现诗词背后的眷恋与徘徊、欣喜与悲壮,发现一个生命的情怀境遇、一个时代的辽阔世事,更引领我们理解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与感动,让古典文学之美照进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内容简介
美学大师蒋勋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宽广的文学素养,带领我们以贴近文本和诗人的方式,从字词音韵出发,去发现唐诗宋词之美,发现诗词背后的眷恋与徘徊、欣喜与悲壮,发现一个生命的情怀境遇、一个时代的辽阔世事,更引领我们理解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与感动,让古典文学之美照进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本系列全新青少名画版,由蒋勋本人全新修订并新写长序,并赠送蒋勋诗词朗读音频。在原内容基础上进行了精华观点提炼、历史文学知识注解,方便青少年阅读理解、扩充课外知识,同时附录了语文教材必背的47首名诗名篇原文及注解,方便青少年完整阅读理解并记忆诗词原文,抓住语文考点。同时,配有数张吴冠中、齐白石经典名画,在提高青少年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自序坐看云起与大江东去——从品味唐诗到感觉宋词
第一章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当下
绵中裹铁
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第二章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质量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就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极发展的美学品格
第三章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最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沉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第四章 李清照
女性的创造力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朝文人的生活空间
第五章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附录
摘要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苏轼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学创作者,他的名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已经进入了一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北宋开国以后,人们努力让文学创作贴近日常的口语及生活,而经过欧阳修的改革或者说提倡之后,更明显地带动了一代词风。 欧阳修本身是主考官,在科举考试当中可以带动新的文学风气。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新的知识分子和所谓的士大夫阶层为了能够在朝廷中与这些大臣合作,也会倾向于平实的词风。 苏轼的文学风格几乎一扫唐朝贵游文学的风气。“贵游文学”从六朝以后一直到李白,基本上都在追求比较贵族气的豪迈、华丽,追求大气、挥霍的美学感觉。苏轼真正建立了宋朝词风中的平实,他总可以把世俗的语言非常直接地放入作品中。例如,“明月几时有”“人生如梦”“多情应笑我”。 以下选了苏轼五首词作,它们的风格非常不一样。我们还会讲到他有名的《寒食帖》。如果要讲复杂和丰富,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上,很少有人比得上苏轼。例如在《江城子》里面他悼念亡妻的那种哀伤和深沉,在中国众多的悼亡之作中是很少有的。而通过《蝶恋花》,我们会发现他的俏皮、他的某一种喜悦,几乎是前面讲到的词人都没有的。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如果接近从美学角度来讲,苏轼的成就大概是优选的。 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家要特别注意这首《江城子》口语化的倾向。在阅读时,会感觉没有任何阻碍,如苏轼自己所说,他在写文章时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其实是在讲行文要自然,当然这并不容易。 十六岁嫁到苏轼家里的王弗,是苏轼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段落。在她去世十年后,苏轼开始描述自己在梦中的经验。其实悼亡的作品并不好写,原因在于悼亡是在书写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经验,而同时又必须把它扩大到生命的某种苍凉,因为它的主题毕竟是死亡。我们在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时候,会发现苏轼接近是从真实的情境出发,没有任何做作。 “尘满面,鬓如霜”是个非常意象化的描述,即“我已经老了,这些年憔悴漂泊,这样一副面容即使见到了,你也不会认出我了”,这种描述表现的是一种深刻又特殊的情感。与妻子的情感也许不见得是浪漫,因为它太平实了,不像情人间的情感花哨,但因为有着共同生活过的内容,因此里面有非常深沉的感受。苏轼只是在写偶然梦到亡妻的记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其中“小轩窗,正梳妆”是对妻子初嫁的回忆,这里面有一种少女的美。王弗十六岁嫁到他家,一个新郎大概会在妻子化妆时偷看她的美。前面的“尘满面,鬓如霜”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的苍凉与憔悴,可是到“小轩窗,正梳妆”的时候,忽然变成了一个少女的美和俏皮,这里有一种对比:自己已然衰老,可是亡者在他的记忆里永远是一个新娘,一个初嫁的新娘。 我觉得苏轼的作品根本不需要注解,他没有刻意地为文学而文学,而是在生命当中碰到那个事件的时候,他的真情会接近流露出来,他的文学也就跟着出来了。这首词里用到“江阳韵”。江阳韵本身是一种比较大气的韵,有比较大的空间感,可是苏轼把大的空间感和凄凉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比较独特的美学。苏轼的美学在凄凉当中不小气,常常有种空茫的感觉,带着生命的无常感。我们前面讲欧阳修一直在提倡平实的诗风与文风,可是欧阳修好像很个人,而苏轼会在生活里爱很多人,他对妻子的爱,对他词作中那个根本没有见到面的荡秋千的女子的爱,都非常有趣。他是多情里有深情,又不是一般所说的“滥情”,这个界限很难把握。 我们看到宋朝文人描述的男女之情,几乎都是与歌伎之间的情感,夫妻的情感很少成为文学主题,可能是因为会受到伦理层面的约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子婚后生子、管家,而丈夫则常常在外面有他自己另外的空间,男人的情感空间和婚姻空间常常会分离开来。可是在这首《江城子》中,我们会感觉到苏轼试图把情感和婚姻做某种程度的结合,他是从真情上去描述的。 文学里的极品,其实情感多是一清如水,超越喜悦,也超越忧伤。“明月夜,短松冈”,每一年她去世的时刻,在那样一个有明月的夜晚,在那个矮矮的长满了松树的山冈上,他们都会“相见”,而且大概是生生世世的见面。收尾部分常常会决定一部作品最后的意境,有点像电影的尾声。“明月夜,短松冈”是一个扩大出去的意境。苏轼在生命经验中体现了某一种豁达,这种豁达使他不会拘泥于小事件,不会沉溺其中。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