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消失的城乡边界线 日本《食通信》的奇迹

消失的城乡边界线 日本《食通信》的奇迹

  • 字数: 1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日)高桥博之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015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日本的城市和乡村作对比,记述了作者对当今日本农业、渔业、地域经济、消费方式、信息社会中人们种种生活方式的观察和想法,希望给那些想寻找自己、询问如何才能使人生有意义的人提供一份答案——作者自己的人生面临挫折与烦恼时,透过食通信的实践帮助自己及更多人寻找到一种活着的现实感、与他人的关联,从而发展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可替代、持续深入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日本的城市和乡村作对比,记述了作者对当今日本农业、渔业、地域经济、消费方式、信息社会中人们种种生活方式的观察和想法,希望给那些想寻找自己、询问如何才能使人生有意义的人提供一份答案——作者自己的人生面临挫折与烦恼时,透过食通信的实践帮助自己及更多人寻找到一种活着的现实感、与他人的关联,从而发展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可替代、持续深入的关系。
作者简介
高桥博之,1974年生,日本岩手县花卷市人。2016年以无党派人士参选,成为岩手县最年轻的县议员。从政数年间及日本“3.11”大地震后,他见到家乡农林渔业的疲敝,高举“治世先治食”大旗,于2013年创办了日本首部附食材杂志《东北食通信》。 这份杂志创刊之后,获得来自日本政府、媒体界、设计界甚至公关界的各种大奖(地域再生大赏2017、PR Awards Asia 2016、Good Design Award 2014),也激发了日本其他地区青年人的热情,很快在日本的其他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杂志社。基于对日本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独到思考,高桥先生致力于推动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结在一起的社会关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食物连结生命
一、与生产者相遇
二、农村的光和影
三、《千与千寻》和《哈利?波特》
四、当了解不为人知的“食物的另一面”,人生发生了改变
第二章与其感叹人口减少,不如增加“关联人口”
一、为什么城市居民要赶往受灾地?
二、有了可回的家乡真好
第三章将消费者和生产者也“混为一体”
一、以AKB48为代表的市场营销3.0时代
二、《东北食通信》的诞生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变化
四、送出毕业生
第四章我们要成为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生活者”
一、消费社会的真实形态
二、为了每一个已经疲于都市生活的你
三、全民百姓社会
四、脚踏实地
后记
附录:全日本《食通信》名录
摘要
     一、与生产者相遇 看不见的生产现场 我在东京演讲或者举办座谈会的时候,一般会在最开始问这样一个问题: “大家想想自己昨天吃的三顿饭中的任何一个菜,它的食材你知道是谁种出来的吗?知道的朋友请举手示意。” 毫无悬念,不论在哪个会场,对于我的问题,100个人中能有一个人举手已经算很多了。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食物是谁种出来的,是谁在什么地方,费了多少心血,用什么样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对于这些,我们一无所知。 在现代消费社会,因为发达的流通体系,身在城市的我们能随时享用到产自全国各地的新鲜食材,但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却因此被接近阻隔开来。 当然,身为消费者的城市居民知道那些在超市货架上被码得整整齐齐的蔬菜和餐馆里每一盘珍馐美味的“价格”,知道它们含了多少“卡路里”,它们的“原产地”和“保质期”,但这些被印在标签上的不过都是关于食物最表层的信息,那些隐藏在食物里层的关于生产者的信息却被接近忽略掉了。 不仅仅是生产者,作为食物的里层信息,这些食物本来是拥有生命的,但因为消费者无法接触到这些里层信息,所以在他们眼里,食物跟工业制品并没有不同,吃饭这个行为跟给汽车加油殊无二致。连进食前对其他生命表示感谢的“我开动了”和“感谢款待”都渐渐沦为了一种形式。 哪怕是我自己,在成为县议员之前,也对第一产业的价值毫无了解。虽然生在农村,但因为在工薪家庭长大,我对食物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信息上。但当我当上议员,开始跟很多农家有了接触,并开始深入到食物里层的时候,我对第一产业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3·11”大地震后,因为深入灾区农渔民的生活,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其实是建立在其他生命的“死”的基础上这件事情。不管是海里捕捞的鱼虾蟹贝还是田里种植的蔬菜瓜果粮食,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但是人类不把它们作为食物的来源就没有办法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但是从这个生存法则来看,现在城市居民的进食和“吃”这个行为的本来含义却相去甚远。他们感受不到活着的现实感,那是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是依靠他物的“死”而存在这个重要的事实了。 仔细想想,日本似乎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日常生活离“死”最远的国度之一了。二战后,世界各地战火不断,发生过大大小小多次战争,但几乎没有日本人战死沙场,同时优选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健全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也让很多人远离了疾病的困扰和死神的威胁。 以前,临终的老人都是在自己家中离开这个世界,但现在这个地方变成了医院或者养老院。墓地也往往在离我们的家很远的地方。和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死”做一些思考。 因为忘记了“死”,珍惜“生”也就变得不容易了。很多城市人现在感觉不到所谓的“活着的现实感”。反过来讲正是因为他们远离了“死”。与 “死”同在的“生”,因为自知有限所以光芒夺目。很多日本的年轻人喜欢背着包去亚洲和非洲旅行。我想这跟多年前那个年轻的我是一样的,都想去寻找我们需要的活着的现实感。在这些不发达地区,日常生活中到处潜伏着“死”的危险,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比日本差很多。但是他们回来之后都众口一词:“为什么那边的人们,眼里都闪着光芒?而在相比之下物质条件要丰富很多的日本,人们的眼神大都是暗淡无光的?”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