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生风度——老照片背后的旧年华

先生风度——老照片背后的旧年华

  • 字数: 1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作者: 王雪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71348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学者的传世照片和照片背后的尘封故事,既展示了这些经典作家的身世经历、创作历程、亲友逸事、传奇故事,又展示了他们所独有的魄力胆识,以及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图片资料为线索,讲述了萧红、林徽因、白薇、冰心、陈衡哲、朱湘、曹禺、许地山、沙汀、张恨水、郑振铎、夏衍、成仿吾、师陀、靳以、冯乃超等现当代文学名家、学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以及照片背后有关他们的创作、生活、亲情和友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以扎实的文学史资料为基础,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与当今时代相接合,充分展示了这些经典名家穿越时空的魅力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王雪,女,37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档案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馆藏研究方向论文多篇。
目录
我“作”我精彩
临行的纪念——1936年萧红最后的微笑/3
爱情的抉择——1928年的林徽因/10
只愿灵魂洁白,哪怕生命卑微——1918年的青年白薇/17
爱的哲学——1929年冰心幸福婚姻的开始/24
梅香如故——胡风1933年的结婚照/31
危流中的痛苦与喜悦——陈衡哲和任鸿隽的1935年/38
挚爱深情
水至清——1926年的朱湘与爱人/47
张恨水的爱情——来自1930年的纪念/54
战争年代的微渺光芒——蹇先艾的1935年/61
缀网劳蛛——许地山在香港的最后几年/67
且到寒斋听苦雨——1929年周作人的苦雨斋/73
国学泰斗章太炎的追悼会——1936年章门弟子的合影/81
我是青年
留学“傻事”——许地山在牛津/91
优雅与狼狈之间——王统照1934年的欧洲游历/98
萌芽——1929年青年沙汀的自学生涯/104
不为人知的萧乾——1936年在武汉与侏儒的合影/111
最残酷又最自由——1934年王统照在罗马斗兽场/117
人生的荒诞逆旅——许钦文的1934年/124
何处为家,何以为文——1935年的沙汀/131
明亮的星
热情地写着,热烈地爱着——清华校园里的曹禺/139
我们是青年——靳以与赵家璧的合影/146
“饿夫”师陀——1937年的孤岛斗士/153
那一年,日更5000+的郑振铎/159
夜空中明亮的星——冯乃超和成仿吾、陶晶孙等在日本/167
夏衍:如何开启中国电影界新路线/173
郑振铎的1923年:文学目前的一段传奇/180
成仿吾与陕北公学——1937年成仿吾在延安/188
后记/195
摘要
     临行的纪念 ——1936年萧红最后的微笑 1936年7月16曰,萧红东渡日本前与两位挚友合影。最左边穿西装打领带、颇显内敛文弱的是黄源;中间豪放不羁地敞开外套、脸上挂着一股玩世不恭笑容的,正是与萧红轰轰烈烈相爱又不欢而散的萧军;最右边一身旗袍、端庄典雅,露出一抹恬静微笑的就是被誉为20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见第4页照片)。 那一年,黄源31岁,萧军29岁,萧红只有25岁。照片上的三位年轻人都带着笑脸,但萧红的笑容背后却隐隐约约透出一丝悲哀与凄凉。1935年与1936年是萧红创作的高峰期,《生死场》的出版让她几乎一夜成名。但对于极重感情的萧红而言,与萧军感情上的不和让这一切事业上的成功都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偌大的上海,除了鲁迅先生的家以外,她毫无去处。但当时长期受到病痛折磨的鲁迅自顾不暇,萧红也意识到自己的到来会给先生原本已经千头万绪的生活增添不少麻烦,便决心听从朋友的劝告——去日本放松一下心情,也寄望着此次离别能够让自己与萧军各自冷静反思一番,缓解彼此的矛盾。 萧红与萧军初识于1932年7月12日,此前,萧红正处在婚姻失败的阴影之中,她在感情上的犹疑不决加之夫妻二人经济上的窘迫让原本不深的感情消失殆尽,丈夫选择了抛弃已经怀孕的萧红。在拖欠当时租住的旅馆不少食宿费的情况下,萧红万般无奈,不得不向故交《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发信求助。萧军受裴馨园之托到东兴顺旅馆看望萧红,本想把信送达后就离开,但万万没想到二人相见恨晚,飞快陷入热恋。 萧军曾这样回忆初次见到萧红:“一个女人似的轮廓出现在我的眼前,半长的头发散散地披挂在肩头前后,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的脸幅嵌在头发的中间,有一双特大的闪亮眼睛直直地盯视着我……使我惊讶的是,她的散发中问已经有了明显的白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再就是她那怀有身孕的体形,看来不久就可能到临产期了……” 起初萧军只是对看来身世可怜的女人心怀同情,然而,当他看到萧红的文章时,他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些莫名的情愫也开始不断萌生滋长:“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好看丽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好看的人!她初步给我的那一切形象和印象全不见了,全消泯了……在我的面前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 对于当时深陷窘境的萧红而言,萧军的欣赏与关怀无疑是救世主般的存在。自小飘零,又在情感上几经波折,这个男人对她的欣赏、照顾和无私的帮助让萧红感受到了靠前的温暖。1932年8月12日,萧红按照萧军留下的地址来到了他的家里,两人便从此走在了一起。萧红顺利产下一名女婴,但迫于经济压力,只得将其送人。之后萧红与萧军这两个在文学上彼此欣赏又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便开始了他们共同生活的时光。 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两人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交付了房租,便囊空如洗,再没有多余的钱租被褥;在哈尔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们用脸盆喝过水,一起啃一块干粮。贫穷让他们彼此依靠的心看似毫无缝隙地结合在一起,许多隐藏的矛盾和性格上的冲突也暂时被掩盖起来。直到后来,萧军找到了家教的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两人的生活才逐渐有了点起色。 1934年11月初,两人前往上海,结识鲁迅。不久,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学界引起巨大轰动。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也凭借着这部作品成了当时中国文坛极有分量的女作家之一。其后不久,萧军在鲁迅的帮助下,文学创作也进入高产期,同时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八月的乡村》一书也奠定了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目前的地位。 正当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在这对饱经磨难的文坛情侣面前展开时,他们之间的爱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裂痕。萧军只上过小学,十八岁从军并在部队中开始写作生涯,与生俱来的天性加之多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的性格。不同于情感细腻柔软的萧红,萧军的感情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热烈却又飘忽不定。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段感情是不平等的,萧军一直自持“救赎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萧红。萧红的感情经历在他心中并未接近释怀,而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和萧红文坛地位的逐渐确立,曾经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萧红也不再如以前那般事事依赖萧军。 尽管萧红仍是那样爱着萧军,对他关心备至,但萧军却经常借种种莫须有的理由对她进行侮辱。萧军晚年时也曾坦承,当初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