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东北专电 大公报里的政声与民生
字数: 2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 张刃
出版日期: 2020-08-01
商品条码: 9787500874461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76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民族在悲剧中的挣扎,亦无不于字里行间流注。直到最近,东北烽火中,吕德润、张高峰二先生的通信,还是我爱读的作品。据我私见,这类作品虽有点时间性,依然值得由记者公会或所属报社为印行单行本,作全国性推销。因为这些作品实在都比一些杂凑文学作品有骨血、有生命,而又对社会现实富于批评性。即以文章言,也大多明朗而健康,可为习作叙事范本。 ——沈从文 《湖南的西北角》序
内容简介
《东北专电:大公报里的政声与民生》是一部对1945至1948年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国运民生《大公报》新闻记者所做的报道的叙事与评价。该书作为《北平电话:大公报里的战局与时局》的姊妹篇,按照年月顺序叙事,摘录了大量的当年大公报专电、通讯原文,并以“东北专电”作为书名,帮助还原了当时发生的各种事实,具有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张刃,1952年生人,十七岁到山西插队,统称“知识青年”,实际小学毕业;没读过正规大学,却靠“写材料”进了机关。人到中年,送走写了一辈子新闻却半生不得安宁的父亲,违背父愿,半路出家做记者。入说“子承父业”,我看“命该如此”:几乎每天都写,无论长短大小;主撰新闻评论《有话直说》,再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并破格晋升职称。曾任工人日报记者部主任、秘书长兼中国报协书记处书记、副总编辑,以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著有《一刀杂侃——转型年代批评笔记》(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观察·印记一一新闻作品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l3年版),退休后继续在多家大型期刊发表文史、纪实作品逾百万字。
目录
引子东北!东北!
第一章城头频换大王旗
撩开14年的隔膜
“先从山海关打出去”
扑朔迷离战与和
“东北除外”埋下祸端
军调小组来了
困难刚刚开始
难以联结的“三环”
长春、四平之战
蒋介石首次到东北
三易其主看长春
第二章剪不断理还乱
东北停战无果而终
来自哈尔滨的消息
崩落中的沈阳
苏军“劫收”东北
日本“将来的可怕”
两位中共“大人物”
军事调处的末路
“支付一切”的“红军票”
东北交通进出两难
残破散乱的“珍珠”
恶性循环的工业链条
这个冬天很难过
从欢欣到伤心
东北飘雪的时候
第三章黑土地面面观
中共代表二三事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春天里的“冬天”
无尽无休看“劫收”
辽东半岛·鸭绿江
大连接收如鲠在喉
“请看今日东北之教育”
三位不带兵的“将军”
第四章你方唱罢我登场
夏季大战序幕
昼夜拉锯战
大公报记者“哭四平”
善后·水灾·饥荒
魏德迈39小时沈阳行
新闻专电里的“玄机”
陈诚“新政”无力回天
秋冬大战如卷席
“东北在变”变向哪里
留下一个烂摊子
第五章兵败如山倒
卫立煌接手“烫山芋”
双重严寒下的东北
“坐专机发专电”
“北平电话”里的东北变局
东北元老“发牢骚”
日渐干涸的黑土地
《观察》中的“烂污东北”
兵临城下前后
拔掉最后三颗“钉子”
回首东北三年
摘要
撩开14年的隔膜 1945年10月12日,熊式辉、蒋经国、张嘉璈等率东北行营40余人从重庆飞抵长春,与苏军交涉主权接收。民营大公报的吕德润和官方中央社的刘竹舟是当时仅有的两位随行记者。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以山海关、长城一线为界,东北与关内隔膜长达14年,对许多内地读者而言,已经近乎一个陌生的异域,因此关内十分渴望了解东北的方方面面。吕德润到东北后,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民情民意,最初发回的报道记述了长春所见所闻。 当时长春正值秋高气爽的很好季节,抗战胜利,国土光复更带来洋洋喜气。长春已从伪满“首都”、日本关东军本部变为苏联红军总司令部的所在,街头到处飘扬着中苏两国国旗,悬挂着孙中山、蒋介石、斯大林的大幅画像。街上行人皆面有喜色,而日本侨民则狼狈不堪。吕德润写道: 十四年来日本压迫我们的同胞,有米不能吃,有衣不能穿,有话不能说。对农村用“出荷”搜集产粮,用开拓霸占土地;对都市严格实行配给制度,中国人只能吃高粱米和食盐,酱油每年发四次,每次四两,吃白米是经济犯。买卖黑市的东西,双方都有丧命的危险。知识阶级是思想犯,动不动就送入留置场。《康德新闻》是伪国专享无二的报纸,一切资料都是由日人发下,连伪满洲年鉴也是用日文印的。这些数不清的锁链把东北人民压得出不了一口气,朝不保夕。但是他们的心中却是一股烈火,加上东北人的强爽性格,于是“八一五”听到日皇投降的广播,所有的人民怒吼了,全东北每一个角落都在翻身。长春的民众赤手空拳,或拿着木棍、铁锤,疯狂似的寻找日本人和过去为虎作伥的伪警与特务。十四年作威作福的人到那时跪了下来,连有枪的日军也望风而逃。这复仇的洪流冲洗了这块新土地、旧河山。 反观投降后的日本人,大部分日军已被集中管理,有的运送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工了。留在长春的日本人都很驯服,遇到穿军装的中国军人甚至不敢直视,吕德润说:“一对日人夫妇和两个孩子走过我们住的(行营)门口,站岗的苏军喝令他们快走,这群日本人作跳跃式的急行,木屐几乎落下。我们升旗或唱国歌时,苏军也命令走过的日本人立正。”他写道: 一部分日侨除了卖茶卖小吃外,最近有人集拢了一百多个少女少妇开了一个日本舞厅。舞女穿着木鞋和苏联军官大跳其舞,日本住宅贴着中苏国旗,日本人居留会在大街上贴着“敬贺中国人民解放万岁”的标语。几个日本人开的小杂货店内也请中国人维持场面,一个日本小孩也说“日本不好,中国好”。 吕德润注意到,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日本人对东北的城市化建设下了一番功夫,14年问建设了50多个近代化城市,论面积沈阳优选,论投资长春最多。由于伪满“首都”在长春,因此日本人对长春精心规划布局,市内道路宽阔、整齐,绿化到位、漂亮,高楼大厦建筑之好,面积之大,与当时关内各大城市比较毫不逊色。日本人的住宅区多是带花园的小洋房,大建筑物则是公用机关或株式会社的办公处。街上多是日文招牌,大商店几乎清一色是日商,苏军进驻后,大多停业了,因此日用品缺乏,重庆来人的衣被都是费了很多周折才解决的。 工矿方面,日本人在人员设备方面留下了相当的基础。苏军进驻后,许多厂矿或为苏军利用,或被破坏,加之电力不足,大多数已经停产。技术人员方面,基本以日本人为主,全东北的中国技术人员只有两千多人,不及日本技术人员的一半。接收之初,东北工矿无论设备、器材、人才都十分短缺,要复工复产并不容易。 对于敏感的国共两党两军问题,吕德润的报道只提到两句话,一是“苏军知道中央大员要来,最近组织了宪兵队似的机构,加强维持地面和军风纪,专候中央来人,目前对各党各派的宣传活动都暂时停止,免失公允”。二是“共产党在市面上还未公开活动,据说也有一部分人在此工作,街上也常听到‘八路军’的字眼。苏方对电讯宣传一直保持着友好态度”。 P9-11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