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这无畏的行旅 2019笔会文粹

这无畏的行旅 2019笔会文粹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963200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笔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副刊,所刊之文,既有浓厚的书卷气,又不排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形成独有的风格。笔会文章常入选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作为阅读材料,可见其文对中国文学正统的继承和发扬,深受教育界的认同;一年一本的文粹,也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内容简介
本书为文汇报“笔会”副刊的年度选集,编辑部从2019年度的栏目文章中选取48篇各种风格的散文,按内容编成五辑,有怀念故人,有描绘日常,有旅行观感……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总体上都继承了温柔敦厚的文章传统,亦不乏机锋,称得上是当代散文的一个极好样本。
目录
辑一
刘亮程:后父的老
甫跃辉:大命
傅月庵:过小日子
当当:日本小正月的“爆竹节”
南帆:让芒果树留在原地吧
徐慧芬:穷日子,富日子
张蛰:乡村英语
孙洁:我的老城厢,我的少年路
张宪光:老师是以陪伴青春为业的人
黄咏梅:小旗
辑二
刘铮:因借书而绝交的那个人
陆建德:吃土豆的人
沈芸:他给我的赞同、表扬和冷水
王晔:马悦然先生的翻译课
杨扬:天地间一个素雅的人
厉震林:吴贻弓与中国电影现代化运动
吴丽娱:东四二条胡同,我们共同的记忆
张斯琦:忆王家熙先生
刘庆邦:听林斤澜说汪曾祺
辑三
芳菲:这无畏的行旅
吴剑文:他小心抚慰身怀绝技的人
叶兆言:麻姑山与麻姑碑
李翰:所耽爱与美,难负是深情
李宏昀:林黛玉与“留得残荷”
闫晗:贾宝玉,爱仅仅如此
刘晓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
山谷:一见钟情的古典教案
汪涌豪:飘落山谷的玫瑰花瓣的声音
陈沐:是隐居,更是对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辑四
孙小宁:去往唐招提寺的路
朱丽丽:敦煌艳阳下
韩天衡:三登泰岳
李黎:没面子的何绍基
(日)夫马进赵晶译:宝池山庄藏书记
谷曙光:福冈中国书店访书记
胡瑾:巴黎珍本书店“朝圣”记
潘敦:上海西餐二三事
黄开发: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邢小群:牟宜之的雕像与石碑
吴建国:一个退役海军航空兵的回忆
辑五
胡晓明:中国文章学之“专”“转”“传”
孟晖:海昏侯的蒸馏器
刘摩诃:杜甫真的糊涂到橘柿不分?
陈晓兰:过境:“可疑”的访客
王群:“发挥”不是“发泄”
郑培凯:爱上爱丁堡
严锋:科幻是一种希望
李皖:归来还是少年?
摘要
     后父的老 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我八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十三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我十八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后父说,我已经五十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睡一觉醒来。 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十八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五十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其间我们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从沙漠边的太平渠村搬到天山半坡上的元兴宫村,过了些年又搬到县城边的城郊村,后来又搬进县城住了楼房。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 后父活到八十四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三十四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十二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说要回家,马车都来了,接他的人在路上喊呢。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 可是,我们没有让一辆马车把他接回村里。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