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番僧入华来 宗教卷

番僧入华来 宗教卷

  • 字数: 31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葛承雍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67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的宗教卷,围绕“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主题,对北朝隋唐时期各种宗教错综复杂的图景进行考察,针对由西亚、中亚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入华后的传播和变化,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许多前沿性的课题被重新解读和再次提出,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对植根中国大地新发现的出土文物,长安米继芬家庭的景教信仰,洛阳景教经幢的比较考释,景教天使与佛家飞天的辨识,安备墓祆教圣火的艺术表现,祆教大会石槨线刻画的解读,摩尼教禁欲艺术品的分析,首次发表后都曾引起国际宗教界学者的思考与转引,其对“三夷教”艺术的探索和观点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了中古外来宗教入华后“华化胡裔”的原创研究。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Z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有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20多年来始终坚持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开展对汉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互动问题研究。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代表中国学术界有关外来文明入华研究的Z高水平,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对话,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全书总书名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分为五卷,即《交流卷:绵亘万里长》《民族卷:胡马度阴山》《艺术卷:拂菻花乱彩》《宗教卷:番僧入华来》《胡俑卷:绿眼紫髯胡》。在书中,作者纵论胡汉文化如何在汉唐时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具体考察了入华胡人的生活状况,探讨外来文明对中原建筑、书法、绘画、雕塑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挖掘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作者长期工作于考古文博的一线,亲身接触大量新出土但尚未刊布的考古文物及文献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撰写多篇文章并配以重要的图片,这些研究文章对于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对于建立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作者关注的地域空间大多与汉唐以来丝路沿线的族群、政权相关联,对于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基础性研究,对于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构想有着积极作用。
书中多篇文章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馆员孙机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蔡鸿生先生撰写推荐词对本书予以肯定与推荐。
目录
前言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
唐代景教传教士入华的生存方式与流产文明
从景教碑试论唐长安景教的兴衰
唐、元时代景教歌咏音乐考述
西安、洛阳唐两京出土景教石刻比较研究
景教天使与佛教飞天比较辨识研究
洛阳唐代景教经幢表现的母爱主题
从新疆吐鲁番出土壁画看景教女性信徒的虔诚
唐两京摩尼教寺院探察
试论克孜尔石窟出土陶祖为摩尼教艺术品
龟兹摩尼教艺术传播补正
祆教东传长安及其在陕西的遗痕
祆教圣火艺术的新发现——隋代安备墓文物初探
隋安备墓新出石刻图像的粟特艺术
北朝粟特人大会中祆教色彩的新图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石堂解析
唐长安伊斯兰教传播质疑
本卷论文出处
本卷征引书目举要
英文摘要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