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研究

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洪山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78390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和一些经典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对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的长期变动趋势和原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水平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影响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政府视角提出了保持合理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对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怎样变动?
二、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处于相似发展阶段国家的怎样水平?
三、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偏低的根源
四、合理调整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措施
第四节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选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论
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
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
第四节凯恩斯经济学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研究
第五节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劳动者的界定
二、劳动者报酬份额的界定
第三章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
第一节劳动者报酬份额计量及其选择
一、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数据来源
二、劳动者报酬份额的计量公式
第二节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测算及趋势描述
一、直接使用统计数据测算的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
二、调整后劳动者报酬数据及前后数据对比
第三节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比较分析
第一节美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分析
一、美国1929-2010年GDI中雇员报酬份额变动情况
二、美国1929-2010年NI中雇员报酬份额变动情况
三、美国1929-2010年NI中剔除生产税净值的雇员报酬份额变动情况
四、美国2000——2012年按收入法计量的雇佣人员报酬及其份额
第二节英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分析
一、英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
二、英国劳动者报酬份额构成部分的变动趋势
三、英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原因
第三节日本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分析
一、日本雇员报酬份额变动趋势
二、日本雇员报酬份额变动的原因
三、日本收入分配改善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韩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分析
一、韩国雇员报酬份额变动趋势
二、韩国雇员报酬份额变动的原因
第五节同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比较
一、同美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比较
二、同英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比较
三、同日本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比较
四、同韩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比较
五、对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总体评价
第六节浙江劳动者报酬份额同全国的比较
一、浙江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情况
二、浙江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同全国的比较
第五章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较低的根源
第一节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刘易斯和库兹涅茨的研究
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一、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经济增长
二、注重增长的发展方式很难使劳动者报酬份额保持合理
第三节产业变迁中结构不合理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影响
二、经济发达区域产业变动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影响
第四节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
一、劳动力供给的量和质
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分析
第五节劳资力量演变中劳方力量弱化
一、资方地位逐渐趋强
二、工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三、地方政府目标行为存在偏差
第六章合理调整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对策
第一节发达国家政府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调整
一、美国政府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调整
二、英国政府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调整
三、德国政府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调整
四、日本政府对劳动者报酬份额的调整
第二节以民富优先为目标,牢固确立“为民”理念
第三节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手段,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使产业结构高度化
第五节以形成规范的供需主体组织行为为基础,培育劳资双方力量均衡
第七章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预测及结语
第一节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预测
第二节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