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 字数: 192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日]子安宣邦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81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的“中国论”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亚洲主义”、“东亚协同体”论和“中国的冲击”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中国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 ——读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之一一 与中国的本质关系二 回忆辛亥革命百年三 北一辉对中国革命的介入四 北一辉发自革命中国的电报五 “北袁”与“南孙”第二章 国民自卫本能之奋起 ——读北一辉《支那革命外史》 之二一 北一辉传递的信息二 有个“愚人岛日本”三 送宋教仁赴京四 何谓宋教仁的决心五 亡灵托梦第三章 谁在“替支那人为支那考虑” ——读内藤湖南的《支那论》 之一一 内藤湖南论的视角二 1914年这一时期三 何谓“替支那人考虑”四 汉学家内藤湖南五 “支那学家”内藤湖南的神谕第四章 内藤湖南预测了什么,未预测什么 ——读内藤湖南《支那论》 之二一 新版《支那论》的漏字二 唯有共和制三 “近世”抑或中国式“近代”四 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五 内藤湖南的“乡团组织”第五章 如何阅读橘朴 ——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 之一一 引起我注意的两个人二 橘朴者,何许人也三 我们懂橘朴吗四 阅读橘朴的方式变化第六章 中国飘摇在社会革命之波澜中 ——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 之二一 何谓“社会革命”二 内藤湖南与橘朴三 毋宁说中国是太年轻了四 官僚统治阶级五 中国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七章 对橘朴而言,“满洲”意味着什么 ——读橘朴的《满洲事变与我的转向》一 所谓“转向”二 何谓“转向”三 “满洲”这一现场四 何谓“亚洲主义”五 “农民民主主义”六 “亚洲解放”的基础第八章 对“事变”转机的斗士知性证言 ——读尾崎秀实的“东亚协同体”论一 “内面的尾崎”二 尾崎的“名誉恢复”三 如何解读四 战争过程的转机五 “东亚新秩序”与“东亚协同体”六 为什么是“东亚协同体”第九章 昭和(事变/战争)时期“东方式社会”的理论结构 ——读森谷克己的“东方式社会之理论”一 “东方式社会之理论”二 昭和的“东洋式社会”三 “东方式社会”与“封建社会”四 “东方式社会”与“村落共同体”第十章 读出中国的“村落共同体” ——读平野义太郎的《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一 《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二 “中国(华北)农村习俗调查”三 平野﹒戒能论争四 平野﹒戒能论争的战后回响第十一章 日中战争与文学证言 ——读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和火野苇平的《麦与士兵》读《活着的士兵》一 虐杀之开篇二 “虚构”的证言三 小说《活着的士兵》之创作手法读《麦与士兵》一 被删除的结尾二 士兵身份三 “身为士兵”意味着什么四 身为士兵的火野五 “平常士兵”体现出了什么六 昭和战争时期的“国民文学”第十二章 原本就是憧憬对象的中国革命 ——读竹内好的《现代中国论》一 竹内好的评价二 “鲁迅问题”三 否定、反语式的语言四 光彩夺目的“中国革命﹒共产党”形象五 对鲁迅进行的“奴才论”式重构六 “自觉到败北感的败北”七 日本什么都不是八 作为反语的中国第十三章 文学化、过于文学化的“” ——读竹内好的《评传》一 战后的两篇代表性论文二 日中近代化对比论三 何谓中国的“近代”四 《评传》五 文学化、太过文学化的“”第十四章 不为“”刹车的错误言论 ——读加加美光行的《作为悖论的中国革命》一 战争的结束方式二 “”的结束方式三 “”在日本的终结四 迟来的“”呼应者五 何谓“反近代”的战斗六 对竹内的过度重述七 “民众”与竹内好之重构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的历史辩证法 ——读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和《中国的冲击》读《作为方法的中国》一 沟口的“”观二 作为憧憬的中国革命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读《中国的冲击》一 “中国的冲击”之二重性二 多元世界论三 “中华式世界”的再次登场四 “中国独特性、同一性”的历史认识后 记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