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父与子 全译本 名师导读版

父与子 全译本 名师导读版

  • 字数: 2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828424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新课标/快乐读书吧指定书目:本套书精选50部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全部属于语文书目、书目、部编版教材推荐的推荐阅读书目作品,全部属于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推荐阅读书目,孩子们一定要读的经典作品。2.一流翻译家打造,版本权威:本套丛书的翻译者全部是我国老一代知名翻译家,宋兆霖、李玉民、陈筱卿、李文俊、力冈、王干卿等老一辈翻译家,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老一辈专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准确地将原著展现给读者,同时文笔的优美和行文的流畅性无可比拟。3.名家导读准确讲解作品思想:每一部作品均由译者本人或者邀请专业学者,根据该本名著的具体内容,全面解读每本书的精神内核。4.名师导学、导读内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读懂名著:邀请一线语文教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根据教学要求及实际学习需求,归纳阅读要点、难点、知识点,以及作者的写作价值所在。内容板块如“章前导读”+“章后总结”+“提升思考”+“精彩解读”+“阅读感受”+“考点设计”等板块设计,让孩子真正做到精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髓。5.精美封面+世界名画彩插提升阅读氛围:本套丛书邀请知名设计师,装帧设计不仅仅考虑到名著作品的“经典感”,同时根据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在色彩和美观度上,更加“时尚”和“轻灵”。同时在每本书中加入“读名著,赏名画”的栏目,每本书加入一定数量的彩色插图,提升本书的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父与子》中的事件发生在1859年,这是俄国农民起义和暴动频发的一年,自由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两种社会力量也因其分歧而决裂。书中的巴扎罗夫是出身于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代表的是革命民主主义者。而与巴扎罗夫相对的就是帕维尔·基尔萨诺夫来自贵族阶层,代表了进步的贵族阶层自由主义者。两人初见时便互相看不惯,他们行为有差、思想不同,经常发生争辩。而帕维尔在与巴扎罗夫的决斗中落败后寂灭,而巴扎罗夫因为爱上奥金左娃,使得他处在了浪漫主义的状态,与他信奉的虚无主义相悖,破坏了自己的理论,在矛盾中死亡。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式,采用简洁、准确的词汇进行表达,它并不晦涩难懂,进而培养读者阅读习惯,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享誉世界的俄国文豪,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的贵族家庭。自幼天资聪颖,15岁考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20岁前往柏林大学进修哲学。34岁发表作品集《猎人笔记》,名声大振。37岁创作首部长篇小说《罗亭》。42岁时创作脍炙人口的情感小说《初恋》。此后常年侨居法国,晚年定居巴黎,驰誉欧洲文坛,与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文学巨匠交游甚密。 65岁时逝于巴黎。遗体运回祖国,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在他的哀悼会上,法国作家勒南说:“这世上再也无人能像他那样成为全人类的化身。”
目录
002/一
007/二
017/三
023/四
031/五
036/六
043/七
052/八
058/九
073/十
078/十一
085/十二
094/十三
100/十四
106/十五
119/十六
132/十七
139/十八
148/十九
161/二十
181/二十一
187/二十二
196/二十三
217/二十四
230/二十五
240/二十六
258/二十七
264/模拟考点
267/参考答案
摘要
     章前导读 一位四十来岁的老爷,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正站在一个马车店门口低矮的台阶上,他在焦急地盼望着什么人。他的仆人也顺着他的意思,一直在瞧着大道。 “怎么,彼得,还没影儿吗?”问这话的是位四十来岁的老爷。他没戴帽子,裹着一件蒙尘的大衣,穿一条方格眼儿的裤子,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日那一天从××大道旁的马车店里走出来,站到门口低矮的台阶上,问他的仆人。仆人是个年轻小伙子,大脸盘儿,下巴处刚生出浅色的绒毛,瞪着一双颜色浑浊的小眼睛。 仆人的一切,包括耳根上的青玉环子,颜色深浅不等、涂了油的头发和那恭敬从命的模样儿,一句话,都显示出他属于受过新法教育的一代。他顺着主人的意思,瞧了瞧大道,禀报道:“是的,还没影儿。” “没见影儿?”老爷又问。 “没见。”仆人答道。 老爷叹了口气,坐到露椅上。趁他收腿坐着,一边打量四周,一边沉思的时候,且让我给读者作些介绍。 他姓基尔萨诺夫,名和父名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离这马车店十五俄里 有他一个蓄有两百农奴的很不错的庄园,或者如他所说,自从把土地分租给农民以后,办了个两千俄亩 的“农场”。他父亲是位曾参加过一八一二年战争 的将军,粗通文墨,是那种虽然粗鲁却不狠毒的俄罗斯人,碌碌戎马一生,起初指挥一个旅,后来指挥一个师,常驻外省,由于他那官阶,在驻地倒也有点儿名望。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生在俄罗斯南方,同他哥哥帕维尔(下文将要提及)一样,十四岁前是在家中受的教育,处于平庸的家庭教师、举止放肆却善奉迎拍马的副官和团队司令部属僚的簇拥之中。他母亲娘家姓科利亚津,闺名Agathe ,成为将军夫人之后,便称作阿加福克利娅·库兹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这位“官太太”戴着华丽的小帽,穿着窸窣 响的锦缎,在教堂里做弥撒 时总是□□个抢上前去吻十字架,说话大声大气而且没完没了,早上让孩子吻手问安,睡前她向孩子祝福道别,一句话,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虽为将门之子,却缺少应有的虎气,而且还得了个“胆小鬼”之名。本来,他应该像他哥哥帕维尔那样参军从戎,但就在任命到达的那一天跌伤了腿,从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月,落成个“跛脚”。父亲见没指望,便让他改走仕途。十八岁刚满,送他去彼得堡上了大学。恰好他哥哥此时当上了近卫团的军官,于是年轻的兄弟俩合租一套房,在他们堂舅伊利亚·科利亚津——当时的一位显贵的人——的照拂下生活。父亲把他们安顿好后回到他的师团和他夫人那里,难得给他们写信,即使写信,四开灰报纸上也是文书代笔的斗大字体,只在信的末了才签上“彼奥得·基尔萨诺夫少将”,并在签字的四周添上“蔓叶花笔”。一八三五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作为学士从大学毕业,同年基尔萨诺夫将军因他的队伍检阅成绩不佳被解职,遂偕夫人来彼得堡居住。他本打算在塔夫里斯基花园附近租幢房子,并且加入英国俱乐部 ,不料突然中风,离世而去。阿加福克利娅·库兹米尼什娜哪受得了在首都寂寞孤居、闭门谢客的生活,不久也继之过世。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当双亲健在时即违背二老心愿,爱上了房东——公务员普列波洛温斯基的女儿。这是一位所谓“思想开通”的漂亮小姐,常常研读杂志中“科学栏目”的严肃文章。服丧一满,他便和玛丽娅结了婚,舍弃父亲为他谋到的御产司官职,过起了幸福生活。他们先是住在林学院附近的一幢别墅里,后来搬到市内,租下一套住房,小巧舒适,有干净的楼梯、清凉的客厅。□后小两口儿迁到乡下,自此在乡间长住。在那里,他们的儿子阿尔卡季出生了。伉俪生活温馨而宁静,形影相随,一同弹钢琴,一同唱歌。女主人种花饲禽,男主人从事农务或打猎消遣,阿尔卡季则在温馨而宁静的氛围中成长。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一八四七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去世,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几个星期平添不少白发,于是打算出国——哪怕散个心也好!然而继之而来的是一八四八年 ,有什么办法呢?只得返回乡居。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余,关心起了农业。一八五五年,他领儿子去上学,嗣后 接连三个冬天都在彼得堡陪伴儿子而不去任何地方,并且尽可能地跟阿尔卡季的年轻同学接近。最后一个冬天,他没能去成,所以我们在一八五九年五月才见到他,他正在等待和他一样获得学士学位的儿子归来。那时他身子已经发福,头发已经霜白,腰杆儿也有点儿佝偻了。 仆人也许是出于礼貌,或是不愿在老爷跟前惹眼,走进门洞抽他的烟管去了。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垂着头,看着那几级破旧的台阶。 台阶上一只圆鼓鼓的花斑雏鸡迈着嫩黄爪子神气地来回踱步,而在台阶扶手上,蜷缩着一只正对它虎视眈眈的脏猫。阳光灼人。从马车店的半暗过道里飘来新烤的燕麦面包香味儿。我们的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想得入了神,“儿子……学士……阿尔卡季”一再在头脑里回旋。他企图想点儿别的,但思念之情硬是萦绕不散。他不由得记起了亡妻……“可惜没能等到这一天!”他哀伤地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