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芯人物 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

芯人物 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

  • 字数: 38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5832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7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投身于“中国芯”发展的一群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他们是一群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们在芯片领域勇于探索,努力拼搏,并取得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他们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创业历程,不仅折射出芯片领域创业的不易,也折射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历程的艰难。他们的奋斗故事充满了正能量,值得更多的人学习。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大国的战略必争之地,需要更多的人负重前行,为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绽放光芒。期待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诞生更多芯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记载了30位在芯片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了发展中国芯,当他们在产业积累多年、练就一身硬功夫之后,他们放弃原来的优越生活,开始艰辛的芯片创业之路。创业难,创业做芯片更难。因为芯片行业的特点是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金额高且风险大。在研发周期上,一款芯片从研发到应用,简单的需要6-12个月,复杂的要1-2年、3-5年、5-6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投资上,轻资产的芯片设计,需要上千万到数亿元的投入;芯片制造领域,一台设备就要1亿美元,一个芯片制造项目,往往需要近百亿元甚至更大的投入。
作者简介
慕容素娟(原鲜卑族),集微网主编,新闻传播学硕士。曾就职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总部供应链管理部;后跨界进入媒体领域,在电子信息领域老牌媒体《中国电子报》担任记者,专注集成电路领域报道。随后进入物联网媒体《智慧产品圈》担任副主编,报道领域覆盖芯片、终端及市场应用。曾获得“华为年度优秀员工”“《华为人》报优秀撰稿人”“工信部CCID优秀学术论文”等奖项;曾撰写出版《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等书籍。 关注领域:集成电路、物联网、AI、创新创业、投资等领域。
目录
朱贻玮 中国芯片业的先行者,见证“中国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文/慕容素娟 001
张汝京 三“落”三“起”,压不垮的芯片企业家 70岁再创业 文/慕容素娟 012
胡正大 从IBM、硅谷到台湾,53岁又在深圳创业,只为“想看看山后的风景” 文/慕容素娟 045
陈大同 从知青到博士后,从硅谷创业到回国创业,人生在不断刷新…… 文/慕容素娟 054
戴伟民 从终身教授到创业者,台前幕后助力“芯火燎原” 文/茅杨红 063
周立功 永远的学习者和开拓者,用人生为单片机代言 文/李晓延 071
陈春章 从EDA到产业全书,他一直是芯片业中的好老师 文/李晓延 079
陈少民 驰骋职场的好“老爸”和思想者,他呼吁“以史为镜,芯片是国之重器” 文/慕容素娟  084
刘 越 玩转IC设计、制造、投资,拼出人生“芯”高度 文/李 映 090
李亚军 集成电路并购猎场的“守”猎者 文/朱秩磊 099
孙 坚 中国第一代EDA的研发者,芯片行业尽显巾帼风采 文/李晓延 106
赵立新 小时候和父亲摆地摊,保送清华又走出国门,只身一人带着技术回国创业…… 文/慕容素娟 113
吕向东 先后攻读近代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物理,在多家大公司历练后回国创业做芯片 文/茅杨红 121
邹铮贤 国内芯片IP第一人,没有故事的故事 文/李晓延 126
周正宇 20年创业路,可用“险恶”二字描述 文/茅杨红 131
倪文海 从美国到中国,只为扎根中国射频“芯” 文/李 映 139
董霄剑 屡立潮头逐浪者,“美丽视界”筑梦人 文/张轶群 145
李庭育 不是科班出身却成了专业的IC“老师傅” 文/茅杨红 153
骆建军 他来自珍珠之乡,历经种种磨难终让“中国芯”扬名海外 文/李晓延 160
李虹宇 知天命时二次创业,自称半导体创业也需要“老家伙” 文/张轶群 166
杨 磊 不惧半导体投资的曲高和寡,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李晓延 171
张韵东  他是中国芯片行业的老兵,从游戏机芯片起步,现在又走在了AI的潮头 文/李晓延 178
郭国平 “寂寞”的量子计算路上的“堂·吉诃德” 文/张轶群 184
骈文胜 每天不够睡的半导体人,创业三年,进入市场前三 文/朱秩磊 189
陈若中 辗转美国、中国台湾,终圆“中国芯”之梦 文/朱秩磊 195
吴 征 不畏艰险重“芯”出发,踏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征”途 文/茅杨红  203
王惟林 破解“缺芯”困局,引领高端CPU新突破 文/李 映 210
范宏春 半导体测试风雨30年,从被“卡脖子”到国产设备崛起 文/朱秩磊 215
廖 杰 耕耘28年,以长跑心态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 文/张轶群 219
闫宇暾 再出发,他要攻下硬件仿真这个“堡垒” 文/李 映 225
王艺辉 团队至上,用“芯”让世界更美好 文/张轶群 231
李志雄 见证江波龙20年成长,做大做强中国存储产业 文/张轶群 237
郑朝晖 给“疑难杂症”芯片治病的“医生” 文/朱秩磊 242
黄继颇 国产汽车芯片只能在试错中成长,没有捷径 文/朱秩磊 250
李兴仁 一次创业实现财富自由,二次创业却身陷绝境,只为让无线路由芯片演绎“中国芯” 文/慕容素娟 李 映 256
杨清华 从山里娃到硕士生导师,放弃安逸生活创业做芯片,成为业内黑马,却还在忧思…… 文/慕容素娟 261
江大白 晶圆厂风险的把控者 文/陈宝亮 267
吴忠洁 博士毕业10年后开始创业,立志打造MCU生态以小博大 文/李 映 272
王海力 不走寻常路,15年坚守FPGA初心 文/李 映 276
罗仕洲 从只身前往大陆的“好奇者”一跃成为两岸的“摆渡者” 文/茅杨红 283
秦 鹏 放弃名企高薪,选择创业,从此走上“不归路” 文/茅杨红 289
张海涛 曾在射频技术的峰顶跋涉,现在创业来筑梦“中国芯” 文/李晓延 294
李云初 不忘初心,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茅杨红 300
李严峰 为国产EDA寻求新突破的“离经叛道”者 文/李晓延 305
吴叶楠 从容行走在半导体投资圈的80后, 热爱技术是他的内核 文/李晓延 311
张亦锋 从业务员逆袭成为CEO,他将“木陀精神”诠释到底…… 文/茅杨红 316
王 博 换道三次“挑战”自我,期待可重构计算打磨中国“芯”天地 文/李 映 320
项 天 打游戏“玩”出来的电子公司董事长 文/茅杨红 326
汪 博 保送清华,全奖读斯坦福,师从Google天使投资人,毕业后跳出舒适区 文/慕容素娟 331
摘要
     中国芯片业的先行者,见证“中国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文/慕容素娟 朱贻玮,1937年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是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三批半导体专业的大学生。曾就职于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所用集成电路的研制工作;参与我国第一家半导体集成电路专业化工厂——北京东光电工厂(878厂)前期建厂工作,从技术员做到副厂长,负责技术管理工作;担任北京燕东微电子公司副总经理,组织4英寸芯片生产线引进工作。曾在北京地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集成电路工作,以及担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个人)。作品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论述文集》(2006年)、《集成电路产业50年回眸》(2016年)。 出生于1937年的朱贻玮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其从弱到强的过程,也见证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他出生那年,正值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他学半导体专业时,中国的第一块集成电路还役有研制出来。 而朱贻玮前辈的一生,也经历了诸多历史节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计划经济、“”、“”、改革开放、新中国崛起等。 中苏友好时期,朱贻玮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两年后因政策变迁,留苏计划搁浅后进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三批半导体专业的大学生,由此参与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零起步的艰辛历程。 由于国家早期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国外技术封锁等原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早期的发展过程可谓道路崎岖、步履维艰。处在那个阶段的朱贻玮从未动摇和放弃过,攻坚克难,先后在774厂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所用集成电路的研制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一家半导体集成电路专业化工厂(878厂)的建厂和技术管理工作:组织燕东微电子公司4英寸芯片生产线的引进工作…… 正是朱贻玮和同路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渡过了一穷二白的艰难时期,迎来了希望的曙光。留苏之路中断,进入清华 朱贻玮的初中在解放初期各项政治运动中度过。到高中时,学校的外语课程由英语改为俄语,由于初中阶段一直在听广播学俄语,加上成绩优异,朱贻玮成为学校推选去考留苏预备生的五六个学生中的一个。经过全国统一高考,朱贻玮被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录取。 1955年9月,朱贻玮离开生活了18年的上海,乘火车来到北京。 “当年的北京俄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位于西郊魏公村,周围都是农田。”朱贻玮回忆那时的艰苦环境时说。 到留苏预备部报到后,学校又进行了一次俄语考试,朱贻玮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被分到了高级班,教他们俄语的是当时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一名武官的夫人。 朱贻玮回忆道:“校园生活很丰富,每逢周末,操场上还有露天电影,常常会放映俄语版的苏联电影。” 两个学期结束后,学校宣布:国家决定减少派去苏联学习的人数;留下的四分之一学生再读一年俄语。朱贻玮是留下来的一员。 世事难料,又学了一年俄语之后,国家决定只派研究生去苏联,这意味着朱贻玮的留苏之路不得不中断。令人欣慰的是,留苏预备部的学生可以选择分配到国内大学继续学习。1957年夏天,朱贻玮选择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朱贻玮也经历了各项政治运动的动荡,但他仍在咬牙坚持学习。 1958年5月,“”运动开始,全国上下开始大炼钢铁,清华校园里也建起了小高炉要炼钢。朱贻玮和同学们被安排到系里参加制作电子零件的劳动;参加了9003工地劳动,建精密仪器系大楼;还参与了学校安排的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劳动。 那个年代,清华本科生学习时间一般是5年,而新技术专业的工程物理系和无线电系,还有建筑系,则要6年。到了三年级之后,正式确定专业。朱贻玮分配到新设不久的半导体专业。清华大学当时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又红又专的工程师。尽管朱贻玮家庭出身不好,但在学校教育下,到大学后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顾大学生涯,朱贻玮说道:“我的大学时间经历了8年,俄院2年,清华6年。这是当时年代产生的特殊现象。我的一生中,花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长达20年,小学6年半,中学5年半,大学8年,到清华毕业时,已26岁了。若要实现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要干到76岁才行。” 大学毕业时,朱贻玮说并不知今后的人生将会是怎样一个轨迹。 ……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