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旗人风华 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旗人风华 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 字数: 4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律出版社
  • 作者: 罗信耀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80554690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9.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用马克·吐温笔法写旧京风情以晚清旗人为背景的风俗小说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部英译汉的译著。经埃德加斯诺的介绍,罗信耀先生在《北平时事日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为:The Adventures of Wu: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先后有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推荐书籍,遗憾的是因为大量民俗的专业名词,以及涉及的领域太广,翻译烦难,所以一直没有中译本。吴晓铃、葛兆光等名家曾阅读日文本,力主翻译。罗进德先生秉着对北京文化的爱,以及父亲的嘱托,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10余年的功夫终于翻译出来,同时又参照近百种北京文化类书籍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注释和考订。
本书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等,忠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写出了一幅生动翔实的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这对我们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
本书以叙述为主,不仅趣味性高,可读性极强,罗信耀先生又善于版画,本书通过大量的生动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绝活极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目录
译写者的话
第一章 礼士胡同一人家
第二章 生了个大胖小子
第三章 洗三
第四章 满月
第五章 一百天
第六章 周岁
第七章 请大夫
第八章 妙峰山进香
第九章 童谣
第十章 北京花事
第十一章 朝阳门外三座庙
第十二章 赏心乐事
第十三章 家庭园艺
第十四章 幼童游戏
第十五章 五月端午
第十六章 哈达门外一座庙
第十七章 北京茶馆
第十八章 荷花市场
第十九章 夏日消遣
第二十章 开蒙
第二十一章 消夏
第二十二章 小秃儿上学了
第二十三章 过生日
第二十四章 七月七
第二十五章 祖先崇拜
第二十六章 吃河鲜儿
第二十七章 养鸽之乐
第二十八章 义结金兰
第二十九章 金风送爽
第三十章 中秋佳节
第三十一章 淘换小狗
第三十二章 黄酒和白酒
第三十三章 追思狩猎
第三十四章 九九重阳
第三十五章 吴老爷子欠安
第三十六章 吴宅丧事恕报不周
第三十七章 办丧事
第三十八章 出殡
第三十九章 冰嬉 象棋 腊八粥
第四十章 张罗过年
第四十一章 过大年
第四十二章 逛庙会
第四十三章 逛厂甸儿
第四十四章 上元逛灯,万民同乐
第四十五章 吴学文订婚
第四十六章 吴学文办喜事
译写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及其作者的故事
摘要
     第一章礼士胡同一人家 世续上朝归来 凡是逛过隆福寺庙会的人,都会记得东四牌楼所在的那条纵贯南北的通衢大道。那条大道南起哈达门(崇文门),在东四牌楼跟齐化门(朝阳门)大街和马市大街相交叉,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然后继续向北延伸,直抵内城北垣。大道东侧,有一条条东西走向的狭窄胡同,看上去彼此十分相似,简直难以区分。 这众多的胡同当中有一条叫作礼士胡同,其实,“礼士”,即“彬彬有礼的学者”,乃是“驴市”的雅化。这条胡同有点与众不同,西口在米市大街,东口在南小街,全长不过一里多地。整条胡同里商铺顶多四家而已,其余空间都是现已过气的北京上层官僚的宅院,其中位于胡同西口的一座便是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充任清廷内务府总管大臣世续的宅邸。 我幼时正值民国初年,每天上学途中看到世续中堂大人在早晨7点从皇宫下朝回家的情形,场面优雅,如今已不复可见,但在我的记忆中犹如昨天一般清晰。他的轿车由一匹体形高大的纯白色伊犁马牵引,御者和随从都头戴圆形官帽——帽檐向上翻起饰以皮毛,帽顶上饰有大红的帽缨。在轿车前边的是一位骑马的巴图鲁,腋下夹着中堂大人的奏折匣子。此时清帝已经逊位,按“优待条件”住在紫禁城。 礼士胡同西口这座门,其实是世续住宅的后门,就是车门;前门在灯草胡同。中堂大人一行抵达时,在这里要拐个九十度的弯儿才能进入大院,这时轿车的铜铃叮当作响,马匹踏着碎步,扬起一片灰尘。“无风三尺土”是北京特色,原来是驴市的地方尤其显著。我跟学伴一起总是呆呆地观看这个热闹的场面,足有二十秒之久。那位身穿朝服的老人颇有舞台人物的形象:银髯飘拂,长度足有一尺半,面容沉静、高贵,面色憔悴,有几分烟气。他那双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倦意。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世续中堂已在二十来年之前去世,他出殡时隆重而豪华,我也曾目睹葬礼盛况。 吴家小四合院 礼士胡同路北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住宅,其中一座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座不大的中式门楼,无论结构还是样式都再普通不过,灰溜溜的颜色颇为难看。可是再看一眼的话,就会发现这座宅子的门面零星点缀着鲜艳的色彩:油漆的门楣有描金的装饰线,下边是两片对开的门板,一对黄铜门环擦得锃亮,门板上面残留着春联的红纸,这些都平添了几分生气。接着就看见一块姓氏牌——在门框的右上角钉着一块大约十三厘米宽、三十二厘米长的绿漆木牌,上面写着四个朱红的字:“渔阳吴寓”。 战国时期,今天北京所在的地方就叫“渔阳”。像吴先生吴广宗这样的饱学之士,特别喜欢将地名诗意化,一位如此熟悉北京的人怎能忽略这一点呢?所以,吴先生乃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地道、正宗、纯正! 我们不妨对渔阳吴寓做一番浮光掠影的观察,这座宅院乃是北京庞大人口中的下层中产阶级人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住所。. 在北京,砖砌的影壁是一道抵挡妖氛邪气和邻居们窥探目光的防御工事。吴先生不够富有,雇不起看门人,但是他养了一条名叫“小黑儿”的老狗(不知道为什么给这条狗取名“小黑儿”,它的毛是深棕色的,体形也一点都不小)。“小黑儿”忠于职守,是一道活影壁。 建筑家和房屋设计师从来不曾放弃过把庭院盖成平行四边形的想法。四边各包括三间房子,围成一座四方形的院子,即所谓“四合院”,这种工程方案,盘踞在所有住宅设计家的头脑里,须臾不离。北京有句老话:“有钱不住东南房。”东房到了夏天饱受西晒“煎熬”;南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到了冬天冷似冰窖,只有北房、西房是宜居的。吴先生的住宅当然也恪守常规,一丝不苟,但是当我们进入街门,走过影壁一览小院全景的当儿,我们的成见却被一片意外的景观打破——横在南房与院子之间的竟然是一道竹篱笆!这道篱笆墙爬满了牵牛花浓密的藤蔓,而篱笆墙正中间的位置——牵牛花藤蔓最茂盛喜人之处,吴先生的工人们巧妙地建造了一座竹制的月洞门,取代常规的垂花门。 吴家的房子略显老旧,但是维护得当,状况保持良好。眼下我们能报告的只有这么多了,因为跟吴先生还不熟,还不可能深入了解他家的经济状况。院子的中庭挺漂亮,但也不怎么耐看,因为花卉和绿植都是按常规摆放的,一点也看不出有造景和园艺的效果。 你会说,庭院里如何摆放花卉和陈设,没有个性可言。不然!老北京人对于自家院里花卉摆放的格局是有一套理念的!夏季,要摆放成双成对的石榴树——两棵、四棵或者六棵,拥簇着一口养着金鱼的大陶缸。俗话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