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气脉

中国气脉

  • 字数: 17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任火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491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个民族的“气脉”是通过一代又一代贤达志士的人格精神表现出来的。本书精选19位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包括屈原、孟子、司马迁、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韩愈、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李清照、王阳明、郑板桥、吴敬梓、曹雪芹、王国维和鲁迅),描述了他们的人生际遇、苦难命运及不屈不挠的抗争、奋斗精神,同时辅以对其代表作的阐释,展现了贯穿于他们生命始终并激励他们负重前行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渗透于历史的长河中,绵延千年,逐渐汇聚成中华民族独特而强大的“气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基因中,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任火,1955年生,山西翼城人。著有《抚摩生命》《汉字百味》《编辑独语》等。曾任《河此理工大学学报》主编,现为燕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2009年获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
目录
序言气脉,民族精神的飄带
江水流芳
浩然之气
重于泰山
纵情乱世
一曲绝学
田园之乐
天地一诗仙
不平则鸣
笑傲玄都观
忧乐天下
心如顽石
千古风流人物
一杯愁绪
千年一悟
无古无今是此竹
冷眼功名笑儒生
投湖一死不忍辱
上医医心
摘要
     楚地,三峡,奇峰耸峙,滩险流急。云雾缭绕中,包裹着一种冲秘。这里,一切都似真非真,如梦如幻。高山阻隔着一切,江水流向远方,山水化育着万物。 一个孩子诞生了。 他生在贵族之家,传承着贵族的血脉。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熊瑕去屈邑为王,当地人称熊瑕为“屈瑕”。楚国王室父姓为熊,屈氏就是熊氏的一个分支。 这个孩子为屈瑕之后,取名屈原。 屈原对深山密林总充满好奇,喜欢去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奇形怪状的乱石蝗岩,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溪流,牵引着他的脚步。对他来说,山林中有书本以外的另一个天地,更广阔、更有趣。 有一天,他又向山中走去。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山洞。洞口不大,掩映在树丛中。他踩着山石走,钻进洞里。嚯,洞里竟是如此风景!冰雕般的钟乳石悬挂在洞顶,石壁上涂满了各种神奇的壁画,一条小溪在洞中蜿蜒。洞的中央端坐着一个老人。老人长髯垂胸,白发蓬松,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目光深沉而又安详,宛如一尊雕塑。 一老一小,就这样在石洞里相遇了。 老人向屈原吹拂巫风,并向他吟诵《诗经》,指点山河,描画前程。老人在慢声细语中为孩子梳理着文化脉络,并以此雕刻着孩子的灵魂。 老人或许不知道,他对孩子的“启蒙”,塑造了一个怎样伟大的生命,这让中国诞生了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喜欢橘树,礼赞橘树。 橘树是坚贞不移的,生在南国,就长在南国,至死不渝。而橘树也只有生在南国,才是橘树。如果离开南国,就会变质、变种、变色、变味,失去生命的意义。人也一样,要像橘树那样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无论艰难困苦、荣华富贵,都“不迂”“难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的本色与特质。和橘树一样,屈原立志不离开南国,不离开楚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国君王为了争夺天下,利用各种手段延揽人才。许多名士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不停地择木而栖,淮南之橘多变为淮北之枳,楚材晋用、朝秦暮楚成为常态。对此,屈原是鄙夷的。从橘树的“不迂”“难徙”,自然生发出爱国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扎根在自己脚下的土地。 橘树之所以气韵芬芳、潇洒大度,是因为它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与众不同。它独立于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始终按照自己的意志生长。橘树有着高洁的品格,无欲无求、坚守自持。它是独立的,傲然挺拔、超然物外,不俯仰随俗,在污浊中保持着清丽的本色。橘树因此而为橘树,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屈原把自己的人格理想嵌入橘树。 橘树之美,是品格之美。树干笔直,纹理清晰。即使是幼小的橘树,也可以作为人的师长。屈原凝望着橘树,他愿与橘树结为永远的朋友。橘树的品性如同伯夷,伯夷是清正廉明、仁义守信的典范。屈原将橘树比作伯夷,何尝不是自比伯夷。 屈原,是南国的一棵橘树。 屈原志不在文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救民于水火,治国平天下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时代,有志之士需要政治,需要权力。政治是社会精英的舞台,权力是他们施展抱负的工具。 作为贵族的后裔,屈原当然要走从政之路。 屈原是有军事才能的。公元前321年,秦军入侵屈原的故乡乐平里。当时年仅十八九岁的屈原临危不惧,组织村里的青年,占据制高点,采取夜袭、伏击等战术,激战数日,将秦军击溃,赶出乐平里。在战斗中,屈原奋勇杀敌,血染缁衣。实战让屈原感受到了武器的威力。乐平里之战,让屈原迈出了从政的脚步。 屈原走进了楚国的国都郢都,走进了士子聚集的兰台。屈原以其超凡的才华迅速得到楚怀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左徒。他在朝堂上和楚怀王商议国事,辅佐楚怀王发号施令;对外则代表楚怀王接待来宾,应酬各路诸侯,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屈原为国家殚精竭虑,小人却在暗中窥视着他。上官大夫靳尚对屈原的才华嫉妒在心,视屈原为自己仕途上的绊脚石。上官大夫的官阶与左徒相当,但屈原的才华已经使楚怀王心中的天平渐向屈原倾斜了,如此下去,屈原就可能要位居靳尚之上!怎么办?用比屈原更为出色的才华和能力来战胜屈原?那是不可能的,屈原学识渊博、娴于辞令、善治国家,是世之奇才,非一般人可比。面对屈原,靳尚毫无办法。他只能用诬陷来“扳倒”屈原了。对他来说,这也是“迫不得已”之举。这种办法,不需要才华,不需要能力,只需要无耻。 靳尚的机会来了。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