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动物眼中的人类

动物眼中的人类

  • 字数: 16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赵序茅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95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你去过自然保护区吗? 你曾经近距离观察过野生动物吗? 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种宝贵的机会。幸运的是,透过 “动物翻译官”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景象;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笔下,动物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被抽丝剥茧,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动物眼中的人类”。 ■□这是一部充满野性气息和深刻反思的“纪录片”,也是亲切、风趣、接地气的野外考察笔记。 ■□野生动物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深远。人类和野生动物该如何更好地共存?书中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令我们深思。只有深刻地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才能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当人走进旷野观察动物时,不要忘记:我们的一举一动映在动物眼中。人类并不是地球的支配者。和万千生灵一样,我们只是地球生态圈中的一员。 你如何看待动物,动物可能正如何看待你。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动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大众科普作品,阐述了人和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一部自然保护区动物观察笔记,反映了一名动物学、生态学研究者对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的透彻思考。在人类认识动物的时候,动物也在认识人类。人类怎样对待动物,动物就如何反馈人类。动物眼中的人类是怎样的?保护物种的意义到底有多重要?野生动植物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与动物的战争史如何影响了彼此的进化?为了适应人类,动物做出了哪些改变?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才能与它们和谐相处?立足于作者在白水河、唐家岭、卧龙等多个自然保护区的一线考察经历,这本书生动地讲述了猴子、羚牛、野猪、水獭、蛇、松鼠、蚂蚁、蜜蜂、大熊猫、猫头鹰等各种各样的动物与人类的互动,让读者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反思人类和动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兰州大学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灵长类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濒危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200余篇。已出版10多部科普作品。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被上海教委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入围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红唇美猴传奇》获得2018年中国好书奖。中央电视台"芝麻开门"栏目特邀嘉宾,致力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在中国科技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以及北京、重庆、成都、广州、乌鲁木齐等地开展科普讲座100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
目录
推荐序异化的动物与异化的人类
前言野生动植物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1章白水河:从猴子到人类
第2章唐家河:人与动物的战争
第3章小寨子沟:敢于袭击人类的动物
第4章老河沟:为了适应人类,动物也在学习
第5章王朗:人类导演的动物大战
第6章神农架:自然界的生化危机
第7章白河:人类与鸟的千年恩怨
第8章汶川草坡:假如世界没有蜜蜂
第9章卧龙:渐行渐远的猛兽
第10章长青:丛林世界的温存
第11章西双版纳:动物复仇记
第12章荒野新疆:只有荒芜的土地,没有荒凉的生命
第13章因为人类而即将消失的中国动物
后记与禽兽为伍:我的科研和科普之路
参考文献
摘要
     踏雪寻猴:从便便到猴群社会组织 2018年1月24日早晨,在王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兵分三路,进山寻猴。天公不作美,还未进山,就下起了小雪,山中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似仙非仙。我们沿着一条当地名为锅矿岩的沟进山,刚进沟就看到一座废弃的水电站,在汶川地震中毁掉了,如今已成废墟。河床上横七竖八躺满了花岗岩,中间有一条小河正处于枯水期,水量不大。 过了乱石滩,我们开始进入柳杉和厚朴形成的人工林。厚朴是当地百姓种的一种药材,叶片比我手掌略窄,但比手掌长得多。中间有一条小路,雨天泥泞难走。小路两侧不时冒出一片八月竹,这是一种叶子很大的竹子,因八月出笋而得名。这个八月竹可不是善类,它的竹节上长满了刺,一不小心就会被剐到。 在林中小道穿行,一坨粪便横在路中间。这是何“人”所为?野外考察就如同侦探破案,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我判断这是豹猫的粪便,家里养过猫的“铲屎官”可以轻松地看出来。豹猫的便便和家猫的便便在外形上很像。不同的是,家猫喜欢将便便埋藏起来,而豹猫却大大方方地拉在路边。豹猫和家猫长得非常像,以至于经常有人将二者混淆。可是此猫非彼猫,二者优选的区别是花纹:家猫是条纹猫,而豹猫是斑点猫。几十年前,豹猫在中国数量非常多,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中国大部分山地林区都有豹猫分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为了获得豹猫的皮毛,曾经大规模猎杀它们。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停止出口豹猫毛皮。随着近10多年来保护力度加强,豹猫种群有恢复的趋势,我们在野外也拍到过很多豹猫。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不是寻猴吗,怎么扯到猫身上了?”诸位读者有所不知,在野外不八卦的科研工作者,不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想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这个人,还要看看他经常和什么人在一起。猴群周围生活着的动物同样重要,如同我们人类的朋友一样。 野外观察往往难得见到动物本尊,但可以轻松看到动物留下的痕迹。我们来到一个叫黄泥岗的地方,此黄泥岗只是当地的一种叫法,和《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里的黄泥岗不是一个地方。黄泥岗上长满川梅和绣球,一棵高大的珙桐鹤立鸡群。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它的花很美,像鸽子,所以珙桐又名鸽子树。突然,一只红腹角雉从我们眼皮子底下飞过,遗憾的是无法捕捉它的倩影。 过了树林,是一个山谷,上面堆满了乱石。河滩上有一排排槭树,如今只剩下果实,叶片如同翅膀,风一吹旋转而下,优雅十足。在一片满山枯黄、落叶堆积的地段,小叶杜鹃却独树一帜。它的叶片没有落下,而是蜷缩起来,这样可以减少蒸腾,并保证空气流动,确保冬季叶片不会结冰。 到了海拔2000米处,空中的雪花越下越紧,地面上有了积雪。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咯吱咯吱”响,显得山谷更加幽寂。中午我们简单吃点儿干粮,继续赶路,在路上发现了羚牛和林麝的粪便,这两个“哥们儿”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者来头都不小,羚牛号称是不丹的神兽,林麝则被称为陆地上的吸血鬼。我会在其他篇章重点介绍,此处不再哕唆。 下午两点,我们走到海拔2400米的地方,这是一片乔灌混合林,灌木居多。乔木胸径约15厘米,高5~9米;灌木直径多为5~8厘米。在一条仅能容下一只脚的小路边,我们发现地面上散落的一节节绣球枝条,长约30~50厘米,直径1~2厘米,被刨得光秃秃的,这正是川金丝猴的觅食痕迹。如今天寒地冻,草木枯黄,食物短缺,川金丝猴只能啃树皮充饥。由于树皮的能量含量极低,冬季时川金丝猴只好开源节流,增加觅食的时间,减少移动的时间。我们在食迹周围还发现了几处川金丝猴的粪便。根据地面的食物痕迹和留下的粪便,可以粗略估计猴群至少有几十只。作为疣猴亚科的一员,川金丝猴栖息在陕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地的高山森林中,常常几十只到数百只成群活动,它们具有严密的社会组织和结构。 一提到猴群,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威风八面的猴王。不过,川金丝猴可能让你失望了,它们的世界中不存在猴王。那么,这么多猴聚在一起,又是如何组织的呢?有猴的地方就有社会,存在社会就有一定的社会结构。纵观全球,人类社会多是一夫一妻制,群居型非人灵长类的社会结构比人类复杂得多。人类中有的社会结构它们都有,人类中没有的它们也有,它们的社会主要包括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多夫多妻制和混交制。川金丝猴群是由两种基本单元组成的重层社会结构,一个基本单元是由一个成年雄性和多个成年雌性及其子女组成的社会单元;另一个基本单元是由数个不同年龄段的雄性组成的全雄单元,俗称光棍群。川金丝猴以这两个基本单元构成基层组织。这就好比人类的社会,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一个村落。不过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川金丝猴的社会中多了一个全雄单元,而人类社会中虽然也有光棍,但是并不生活在一起。此外,雄川金丝猴一般到3岁左右离开家庭,雌猴可以留下;而人类多是女子成年出嫁,男子继承家业。 寻猴寻到现在,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