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把世界装进火柴盒 微缩的历史

把世界装进火柴盒 微缩的历史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西蒙·加菲尔德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5985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翻开这本书,世界就变了模样。 ★ 英伦鬼才、毛姆文学奖获奖作家非虚构作品,用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世界:继《纽约时报》畅销书《字体故事》后,西蒙·加菲尔德带你去看缩小的世界。 ★ 从世界各地知名微缩景观切入,漫谈历史与文化:1889年,埃菲尔铁塔第一次让人们看到被缩小的世界。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墓葬到风靡世界的玩具屋,从大规模迷你城镇到7毫米的微型书籍,我们究竟为何喜爱一切小的东西? ★ 深入剖析“微缩”背后的文化和心理学意味,探究人类原始的热爱与渴望:“微缩”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建构模型、浓缩历史,但“微缩”也是一种欲望,源自童年时期对“掌控世界”的强烈渴望。 ★ 以微缩视角探索广阔人类世界,重新审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缩小事物,以此掌控事物、挖掘事物的本质。“微缩”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背后暗藏着我们习以为常但未加思索的观察视角。 ★ 古怪逸事、丰富史料、流畅文字与英式幽默的集合,《卫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等多家英国主流媒体好评推荐。
内容简介
用50万根火柴搭建的埃菲尔铁塔模型,
一本长宽均为0.7毫米的超微型书,
花费数年时间打造而成的迷你小镇……
对于微缩的物件,我们从来都没有抵抗力。
全书以“微缩”为主题,作者带领我们巡游世界各地知名的微缩景观,从一个具体的事例或物件切入,探讨“微缩”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心理学意味。“微缩”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建构模型、浓缩历史;“微缩”也是一种欲望,源自童年时期对“掌控世界”的强烈渴望。我们沉浸在迷你世界中,重新审视被我们缩小的世界及被微观世界改变的我们。
作者简介
西蒙·加菲尔德,1960年生于伦敦,英国作家、记者,曾为BBC撰写纪录片脚本,也曾担任《泰晤士报》编辑,已出版《字体故事》《书信的历史》《地图之上》等多部非虚构作品。2018年,加菲尔德在TEDx中,以“微缩”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目录
序言 看的艺术
第一章 俯瞰之景
第二章 微型村庄和城市
第三章 婚姻的肖像
第四章 微型书
第五章 理想家园
第六章 优选的铁道模型景观
第七章 未来本是个美好的地方
第八章 完美的爱好
第九章 梦剧院
第十章 微缩的我们
后记 如今的模型
致谢与延伸阅读
图片来源
摘要
     1889年春末,埃菲尔铁塔落成开放,在各种或喜或怒的评论声中,有一种反应甚至让铁塔设计者都大吃一惊:登塔参观的游客惊讶地发现,这座地面上优选的建筑突然之间把周围的世界都变小了。 任何足够勇敢的人都可以登上363级台阶到达第一层,再登上381级台阶到达第二层,从那里可以俯瞰一个全新的世界:底下的人小得像蚂蚁。虽然这个比喻在今天已经老掉牙了,但在当时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现代主义的雏形:钢筋包裹着的向上延伸之感与无所不知的秩序感并存。从塔上俯瞰,呈现在眼前的巴黎就像一张地图。除非你曾经乘坐热气球俯瞰地面,否则这就是世界第一次以这种尺寸出现在你眼前:奥斯曼打造的城市格局成了一张网格,世界博览会的展区像个闪着光的小东西,场馆里的嘈杂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攀登铁塔的激动之情在高空令人愉悦的宁静中达到了高潮:在塔上,马粪和煤烟的臭味都消失了。若是天朗气清,人们站在塔上可以看到枫丹白露、诺曼底、多佛白崖及让法国人蒙羞的滑铁卢战场,似乎还可以清晰地看见世间万物的未来。 因为一切都是新鲜的,所以一切都值得记录。在铁塔刚开放的几个月里,每个登上埃菲尔铁塔的人都仔仔细细地记录下自己在塔上的所见所闻,因为在塔上眺望就和这座铁塔本身一样新鲜。如今读起当时人们写下的文章,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他们站在铁塔上时喃喃的惊叹。在铁塔正式开放前,一名记者跟随古斯塔夫·埃菲尔攀上铁塔(甚至连攀登铁塔都是新鲜的。过去,优选的俯瞰点一直是巴黎圣母院),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右手扶住栏杆,慢慢向上攀爬,身体随着脚步左右摆动,借势攀越每级台阶。”即使是在第一层(190英尺),“巴黎城的样子就已经固定了。路上行人和车马的轮廓像墨点一般”。记者一行继续往上,爬到了高度为900英尺的地方,“嘈嘈人声与教堂钟声环绕的巴黎似乎要融进夜色,就像传说中沉人海底的城市”。几周后,铁塔正式对公众开放,另一名游客也描述了从塔上俯瞰的景色:“从离地975英尺的高度俯瞰,人类变得格外渺小……所有在地面上看起来十分庞大的东西都消失了。”设计者埃菲尔本人称这座铁塔“鼓舞人心”。他还提出了一种迄今为止仍未实现的设想:他要打造一款飞得更高的失重飞机。瑞士《时报》的记者说,他突然产生了“一阵难以名状的悲伤,一种智力衰退的感觉……”在350英尺的高度,“地球仍然令人叹为观止,缩小的比例还足以为我们所理解。但到了离地1000英尺的高度时,我接近找不到平常生活中的感觉了”。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曾说,对于诸多在铁塔开放头几个月就前去攀爬的游客而言,“1889年在塔上看到的风景与八十年后科学家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从其他地方俯瞰也同样令人着迷。伦敦碎片大厦和纽约帝国大厦建成后,人们从这两栋建筑俯瞰而产生的激动之情与1889年巴黎人从埃菲尔铁塔俯瞰的感受相差无几。埃菲尔铁塔开放三十年后,作家瓦奥莱特·特里富西斯(violet Trefusis)在一架飞机上感受到了同样的激动。她称自己是“一粒小小的原子”,她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了。她看到“一张小小的地图上点缀着小小的城镇和海域”,不禁感慨“世界真是小得可怜啊!人迹都隐没了……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一瞬间奇迹般地脱去了所有的卑劣、小气、虚伪”。云层中的我们是多么渺小,但能够在云中穿梭的我们又是多么强大,人类身上这种谦逊与自豪的奇妙组合不会随着季节或门票价格而改变。这是有关比例的冒险,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的冒险。埃菲尔铁塔给我们带来了离地1000英尺的景色,早期的飞机给我们带来了从3000英尺俯瞰的世界。无论从什么高度往下看,地面上的景色都是微缩的,地面上的城市都是我们的。 埃菲尔设计的铁塔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一种伟大的杰作、一种钢筋建筑的成就。这座铁塔巍然横跨于街面,人们至今仍深深感叹于它的壮美。铁塔令人目眩的高度是它的价值与要义。它是一种没有特定意义的象征主义,也难怪众多文学家纷纷向其开炮,其中反应不错烈的是莫泊桑。莫泊桑将埃菲尔铁塔称为“一场不会休止的、折磨人的噩梦”。铁塔开放后,他对其的厌恶只增不减。相传,在他为了躲避铁塔而逃离巴黎之前,他不得不频繁光顾铁塔二层的一家餐馆,因为在整座巴黎城中,只有在那里,他才不用担心自己会看到铁塔。在对建造铁塔愤愤不平这件事上,莫泊桑并不孤单,法国作家莱昂·布卢瓦也愤怒不已,他称这座塔为“一根可悲至极的路灯柱”。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