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营房手记(精)/凤凰枝文丛

老营房手记(精)/凤凰枝文丛

  • 字数: 18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出版社
  • 作者: 孟宪实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063190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5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先生的学术随笔集,收录孟宪实先生近年撰写的有关学人忆往、学术评论的文章多篇。文字生动,饱含深情,尤其是回忆冯其庸先生的多篇文章,对我们了解学术大家的治学以及人格风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孟宪实,黑龙江讷河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教学研究工作。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
目录
自序
【致敬先生】
冯其庸先生的大国学
冯其庸先生与新国学
国学家冯其庸先生
国学建设 与文化自信——纪念冯其庸先生
怀念刘泽华先生
怀念侯灿先生
【历史随笔】
敬畏泰山
中国历史 臣政治
大唐的“朝贡”外交
唐代官员的退休之制
吐鲁番出土文书
中国 民间结社的悠久传统
【书评】
侯灿、 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王素《吐鲁番出土高昌文献编年》
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
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
孙继民 《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
孙继民《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
戏剧人生:闲读《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
【讲座】
今天我们怎样看国学
伊朗:历史与现实之间
【访谈】
民间另有传统——《学》访谈
推动国学复兴、建设文化自信——《江城税月》访谈
摘要
     一、早年求学 1924年,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这一年的中国北方,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把末代皇帝赶出故宫。南方,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式合作。饱经磨难的中国,继续努力挣扎。那是一个苦难岁月,贫穷和饥饿是中国流行的不错风。如今,年过九十的冯先生,每每说起母亲因为无米下锅在厨房暗自抹泪的情景,都难以抑制地哽咽片刻。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为自己书斋的命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饥饿岁月。2012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冯先生著作集共33巨册,总题目就叫《瓜饭楼丛稿》。早年的苦难,为冯先生提供了巨大的人生动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贫穷是苦难,因为上学要交学费,贫穷之家费尽周折,借钱还债,是家里最纠结的焦点。幼小的冯其庸,看见家里的状况,曾经要求停学,但上学才有未来,家长不同意。冯其庸就努力帮家里劳动,田里的事,没有他不熟悉的。他常说,自己是农民出身,诗意一点,就说这是“稻香世家”。抗战时期,无锡是汪精卫的统治区,日本侵略军是实际的主人。少年冯其庸,也经历过死亡的威胁和失去亲人之痛。他的一个姑妈,为了保护女儿,与日本人拼命,最后被日本人乱刀砍死。他的三舅,被日本人吊在树上鞭打致死。冯先生与母亲听到消息赶来,刚刚把人放下来,听说鬼子又回来了,赶紧躲藏。他被母亲藏在草垛里,听见外面鬼子的说话声,接着就是刺刀向草垛里刺,一次又一次。听上去鬼子走了,可是很快又回来了,依旧刺刀直刺。直到天黑了,母亲来叫,他才从草垛里爬出来。这事就是听听,也能感受到恐惧。这种逃鬼子的事太多了,冯先生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次数,但亡国奴的滋味,牢牢地刻在心里。 因为家贫,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如果别人把读书当作义务,冯其庸则把读书当成享受。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_扇门,一个接近不同的世界在他的眼前逐渐打开。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夜读。在大人看来,更该休息,在冯其庸看来,这是更好的休息。读书读得兴奋,看看外面的夜色,月光透过桂花树照到屋内,书香与花香散漫交织,渐渐体会到了读书的意境。冯先生到晚年,还能背得许多篇章,他说都是少年时书少,得到一本就如获至宝,拼命多读,于是成诵。想想,这反而是家贫无书的好处了。小学之后,冯先生手里长期只有一部《三国演义》,于是一读再读,优选读的是故事,然后读诗词,最后连毛宗岗的评点也仔细读了。不期然,暗合了苏轼的读书法,于是连如何写作、如何作诗也有了很大提高。不仅如此,从此以后就更重视评点的阅读,读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之后,感觉精美,于是再去求借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接下去再读《古诗源》和《唐诗三百首》的时候,背诵和摹写已经颇具功夫了。 冯先生早年读书,正是中国黑暗至极的时刻,而中国文化也在经历着最沉重的打击。1935年1月,何炳松等十位先生在《文化建设》杂志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认为作为文化的中国已经消失,今后应该努力建设以中国为本位的文化。这相当于中国文化危机宣言书,基本的事实认定也大略不错。然而,从冯先生的经历看,幸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差异很大,冯先生的国学修养,不能不归功于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存留。冯先生总是说当年书少,读不够,他读《论语》《孟子》《史记菁华录》和《三藏法师传》都是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有一次,他二哥帮他一次性从苏州买来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还有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人的作品。有一个朋友,家里富有图书但不爱读,随手送冯先生两册,一部王士稹的《古诗笺》,一部袁昶的《安般移诗续抄》。说实话,今天的中文系大学生的阅读书目,也未必有这么多,但冯先生当年还是一名小学毕业生。我们不得不承认,江南的国学氛围之浓厚,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流的。冯先生虽然经济贫困,但文化环境是富饶的。追问冯先生的国学修为,早年这个经历是不能忽略的。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