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

我的"页边杂写"

  • 字数: 16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卢昌海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460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适合广大科学或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的一系列与书有关的文章,包括读书、写作的随感及衍生话题,图书评注等,内容文理兼有,文笔生动诙谐,取材翔实丰富,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科学或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卢昌海,出生于杭州,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 著有《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获第七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原创类金签奖)、《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入选“2014中国好书”)、《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经典行星的故事》《我的“微言小义”》《泡利的错误:科学殿堂的花和草》等,并曾在《现代物理知识》《数学文化》(任特约撰稿人)、《Newton科学世界》《南方周末》等杂志、报纸上发表一百多篇科普及专业科普作品。
目录
我的“理科书话”(代序) / V
第一部分 / 001
出版记 / 002
作品一〇〇 / 014
黎曼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 017
徐一鸿和他的作品 / 023
《太阳王》推荐 / 029
哈伯传记拾零 / 038
霍金遗作赏析 / 044
高等研究院的不高等之处 / 054
我的科普推荐书单 / 061
第二部分 / 069
鲁迅的“对家” / 070
关于鲁迅与周作人失和 / 076
文科大师们的水平到底如何? / 086
拙劣翻译与文科研究的风险 / 092
黄金白银的时代 / 099
主角与玩偶 / 106
罗素的1940 / 110
第三部分 / 119
关于书的短文 / 120
网购了一套《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 / 121
机器人三定律的缺陷 / 123
小说忆旧:《威尔历险记》 / 126
The Gods Themselves小评 / 129
墨索里尼与东方不败 / 133
“预约死亡” / 136
两毛钱的《尼耳斯·玻尔集》 / 139
悲惨的海运 / 142
旧书闲话 / 144
答《中国科学报》记者问(一) / 147
答《中国科学报》记者问(二) / 153
关于书的微博 / 158
摘要
     第一部分 出版记 前不久,拙作《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我的第一部单独成书的作品。对一位作者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件可记之事,这篇短文将对自写作之初到该书出版为止的若干经历做一个简单记叙。 我从大约十年前开始在网上写东西,起先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从2002年起,开始写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在最初那段时间里,我的网站的读者很少,每天的点击数有时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但在2003年7月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上海《科学画报》杂志一位编辑的来信,问我是否愿意发表我的网站上的《生命传输机》一文。《科学画报》是一份我小时候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杂志,收到那样的来信自然很高兴,于是我立刻就回信表示愿意。那篇文章后来刊登在了《科学画报》创立70周年、出刊800期的纪念刊上。那是我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第一篇科普作品,而《科学画报》则无论从小时候作为读者时算起,还是从2003年作为作者时算起,都是迄今与我缘分最长的杂志。 随着我的网站上文章数量的增加,一些其他刊物的编辑也通过网站与我建立了约稿联系。我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多数时候是顺利的,所提供的文稿也大都能合乎对方需要。比如——据编辑告知——替《科幻世界》撰写的《虫洞:旅行家的天堂还是探险者的地狱?》曾被该刊主编赞许为所在栏目优选的作品。不过在几年之中,也遗憾地出现过稿件未能令对方满意的情形,比如提供给《科幻世界》的《反物质浅谈》一文被认为叙述不够浅显;提供给《中学科技》的《从日晷到原子钟》一文被认为选题不够新颖;提供给《现代物理知识》的《正质量定理简介》一文被认为内容过于专门。那些文章在我提供的全部稿件中所占比例虽不到十分之一,但它们的“搁浅”想必给组稿编辑造成过不便,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歉意。 上面这些都是与刊物的合作,跟出版图书有关的经历则始于2004年末,过程要比与刊物的合作曲折得多。我最初撰写的科普大都是单篇,但自2003年起,开始写一个较长的系列,叫作《黎曼猜想漫谈》。那是一个专业科普系列,既有对数学目前逸闻趣事的介绍,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技术细节。当那个系列写到第11篇时,我收到了上海《科学》杂志一位数学编辑的来信,问我是否愿意让他将那个系列推荐给他的一位数学史学家朋友,那位朋友当时正在创办一份数学文化杂志。我回信表示愿意,在接下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与那位编辑讨论了一些与发表那个系列有关的事宜,并对那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稿做了发表前的修改,让那位编辑转给他的朋友。 接下来是长时间的杳无音讯,直到半年后才有进一步的消息——倒是一个好消息,称杂志主编将直接与我联系,而那个系列也将在不久之后开始刊登。 但接下来却又是长时间的杳无音讯。后来我才知道,倒不是对方言而无信,而是因为在申请新杂志的刊号时遇到了困难。申请刊号或书号是国内出版界的一件头疼之事,对于想要创办杂志或出版图书的个人来说尤其如此,这点国情我还是有所耳闻的,因此很理解他们的境遇。 不过在得知那一境遇之前,我收到了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数学与数学人》丛书一位编辑的邮件,也对《黎曼猜想漫谈》表示了兴趣,并问我是否愿意在该丛书上刊登。《数学与数学人》是丘成桐、刘克峰、季理真等人主编的高水平的学术丛书,对于发表作品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平台,因此收到那封邮件我很高兴。不过,那位编辑的来信中最让我高兴的还不是发表作品的可能性,而是信中的一句话:“We find that your writings on your homepage are very excellent and popular, as Professor Yau, Kefeng Liu and Lizhen Ji all praise high of your articles.”(“我们发现你主页上的作品很出色且很受欢迎,丘成桐、刘克峰和季理真三位教授都很赞许你的文章。”)有前面的经历做参照,对于那个系列是否真的会发表,我当时还是很正确地视为了未知数,而没有盲目乐观,但它能得到那三位主编的赞许对我来说是很受鼓舞的。 收到那封邮件后,我回信表示很乐意在《数学与数学人》丛书上发表该系列,但同时也告诉对方自己曾在一年前答应过另一位编辑,虽然那边已很久没有消息,我仍需联络一下才能确定。同一天,我也给先前那位编辑写了封邮件,从对方的回复中,我才知道他们在申请刊号时遇到的麻烦,于是双方取消了原先的安排,我表示那个杂志若最终能够出版,我当初提供给他们的第一篇文稿可以继续采用,且无须支付稿费。那份命运坎坷的杂志最终是否办成了我不知道,不过那第一篇文稿后来发表在了一本名为《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的类似于文集的系列图书的第一辑上,成为《黎曼猜想漫谈》系列中迄今专享发表过的部分。原本以为是最早夭折的合作,却反而成为专享成功的部分,这是当初料想不到的。 与《数学与数学人》的合作在一开始进行得比较顺利,双方大致约定将该系列分为三部分发表,其中第一部分包含前五篇。于是我对前五篇进行了修改,并提供了PDF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