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见证 改革开放40周年老交通人访谈录

见证 改革开放40周年老交通人访谈录

  • 字数: 5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1141641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交通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40年主题访谈”合集,通过对00多位老一辈交通人的访谈、调研,请亲历者谈历史、找规律、见精神、启后人,为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事业留下珍贵的资料。本书可供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港通天下兴——访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
峥嵘岁月稠——访原交通部部长钱永昌
重大政策的实施促进公路现代化——访原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
激荡改革创新的时代力量——访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
高速“行”天下——访原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
厚积薄发迎来公路蝶变——访原交通部副部长、中咨公司原总经理胡希捷
任何成功都是天人合一的结果——访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原总裁管彤贤
敢于走新路才有新路走——访原交通部总工程师杨盛福
从“制约瓶颈”到航运大国的巨变——访原交通部水运司司长胡汉湘
从拖拉机能不能上路搞运输说起原交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交通报社原党委书记鲁勤智
呼应发展需要挺立开放潮头——访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蒋千
创新是生命动力“工人”是永恒底色——访全国劳模包起帆
“改”出一片新天地——访原交通部水运司副司长彭翠红
"我喜欢出发"——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
小小扁担不算长能为旅客当桥梁——访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
"溜索姑娘"不再溜索"石榴姑娘"邮乐扶贫——访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邮递员尼玛拉木
"降滞脱黑"迎中国船队蝶变——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巡视员黄何
科学规划引领中国公路历史性跨越——访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
……
摘要
     港通天下兴——访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 本报记者 林芬 马士茹 见报日期 2018年7月17日 偌大的码头装卸现场,只见吊车和自动导引运输车忙碌,一个个集装箱被准确无误地吊起和安放,操作控制中心里只有寥寥数人在用计算机指挥控制着这一切。 这是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日前参加部离退休部长党支部活动时,在全球单体优选、综合自动化程度优选的智能码头——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看到的场景。“什么是港口现代化?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就是港口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黄镇东说。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在港口工作了22年的黄镇东记忆翻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秦皇岛港码头,一位戴着眼镜的文弱青年,体重只有120多斤,吃力地扛起150斤到200斤的麻袋。“那是多么沉重的负担!我们的前辈是这么扛过来的,我们还这么扛下去吗?祖祖辈辈就这么扛下去,祖国的面貌怎么能改变得了?我当时只是一个机关干部,这些好像不该是我想的。但想到一代代港口工人的艰辛,就激发我们这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要去改变这种局面,鼓舞我们振兴港口的激情。一旦有了机会,比如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就有一股劲儿,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黄镇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动情地回忆初心。 洋山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崭新的里程碑,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经济融人全球经济的重要象征,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话题开始,黄镇东向记者述说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港口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摆脱“条框”、突破“禁区”的传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让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 如今,上海港已连续8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它的发展是我国港口改革开放的缩影。 黄镇东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叶,面对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运输干线网络化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 1996年1月16日,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两省一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就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问题进行了研究,正式宣布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开放浦东和使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对外开放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意义重大。 为什么要提出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黄镇东说,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在对外开放上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人经济全球化。进入国际竞争的环境。“各个领域都要改革开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水运行业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参与地区和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目标是向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德国汉堡、英国伦敦等较早的国际航运中心看齐。当时东北亚集装箱主要在韩国釜山和日本神户中转,我国南方集装箱运输在香港中转。这几个地区在竞争谁能成为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甚至台湾当局都提出了要把高雄港建设成为亚太境外转运中心,都看中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潜在市场。我们认为,上海是拥有备条件的。尽管199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只有100多万标箱,但是上海处在长江的龙头位置,腹地纵深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上海港的缺陷是缺少深水岸线。无论是黄浦江还是外高桥,航道和港口建设都受到了水深的制约,这是上海港的一个短板。“1997年我们还提出一个组合港的概念,弥补上海港深水岸线不足、缺少深水泊位的问题。组合港就是以上海港为核心,以苏浙港口为两翼。浙江的宁波北仑和舟山深水岸线要充分利用起来。江苏是集装箱箱源的主要产生地。”黄镇东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就在于深水航道和深水码头。 “打开长江口”,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势在必行。当时长江口的自然水深只有六七米,但是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很明显。“我记得当时去丹麦访问,在马士基公司的船坞里,已经看到8000标箱的船舶。我心里一惊,很显然,长江口水深如果只有六七米肯定是不行,如果定到15米成本又很高,而且航道也不具备稳定性。反复论证,最后定的目标是12.5米。”黄镇东回忆,“整个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论证了30年,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施工过程中,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世界河口整治的典范工程。” 针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布局,黄镇东形象地用“三级跳”来形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港口码头都集中在黄浦江沿线,20世纪90年代酝酿跳出黄浦江到长江(罗泾、外高桥码头),然后就是向海上跳到现在的杭州湾洋山港区。在洋山建设深水港,由于涉及上海和浙江两个省市,交通部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前前后后用了几年时间。最后党中央、国务院“一锤定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终于有了超过15米水深的集装箱码头——历经10年的论证和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于2005年正式开港。 如今,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