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茶神在山上 勐海普洱茶记

茶神在山上 勐海普洱茶记

  • 字数: 2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雷平阳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221906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1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稿是一部书写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普洱茶的散文作品。作者根据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史料梳理,为读者呈现出勐海普洱茶的历史和现状。书稿细致描绘了勐海的南糯古茶山、贺开古茶山、勐宋古茶山等有名的茶山和勐海的普洱茶品牌;讲述了当地各民族悠久的种茶历史和采茶、制茶的日常生活故事。文笔流畅、诗意,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雷平阳,男,诗人,1966年秋生于云南昭通,1985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文联。出版有《雷平阳诗选》《云南黄昏的秩序》《天上攸乐》《普洱茶记》等书籍。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目录
自序//001
巨石上的曼糯山//007
西定巴达:佛陀的茶园//027
南糯山记//047
南糯山续记//079
布朗山记//103
布朗山续记//129
勐宋山:沧海与白雾//153
关双山的空寂与焦虑//181
勐海茶厂记//197
勐海茶厂续记//243
摘要
     巨石上的曼糯山 一 他叫岩迈,43岁,做了爷爷。 我们站在他的家门口,也就是“茶道布朗哥古茶坊”的门口东张西望。他家所在的曼糯大寨有120户左右的人家,位于曼糯山的中上部,往上是古茶园通往天空,往下则是几十公里长的斜坡直抵澜沧江边。斜坡上,传说中老虎成群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褐红色的土壤在零星的杂树、秋收后发黑的玉米秆叶和残留着一半绿意的荒草间坦然暴露,散发着觐拜阳光时眩晕的色泽。澜沧江的对岸就是人们说的“澜沧山”,隶属于普洱市澜沧县。山是绝对的大山,岩迈说,祖辈的人从曼糯大寨去普洱卖茶,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而翻越这座山就得用去一天,而且时刻都得提防滚石、深渊和树林中孤独地游荡的孟加拉虎、野象和熊。这山上堆满了白云,仿佛墨绿色的群山之上又存在着白色的群山,一如真实之山的魂魄。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于蜀冈中峰筑堂,平视江南诸山,取堂名为“平山堂”。我今于曼糯大寨,站在岩迈的身边,眼中、心头也生出了“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大象。可还是明白,古茶坊终究不是平山堂。诗词与文人的骨头筑堂,古树茶与布朗人的神魂建坊,本无品质参差,在不同的甚至是两个平行的空间之内,它们分别成峰巅,但时间史与精神史肯定倾向于平山堂,而我们也不能对此心存质疑。因为质疑、否决、摧毁所产生的黑洞,即便时间也难以填空。 岩迈用手指指着斜坡上的5个地方,说这5个地方曾经是5座缅寺,但只留下了5口水井,其中一口水井名叫“小和尚井”。5座寺庙不是毁于水灾或兵燹,几十年前,有人让筑庙的和塑佛像的人,亲手拆除了庙宇与佛像。有布朗人的寨子必有庙宇,曼糯大寨没有了,那5个地方重归荒野,在5个寺庙里当过小和尚的人,做过大佛爷的人,或早已仙逝,或垂垂老矣,把浩浩荡荡的子孙留在了没有寺庙的浩浩荡荡的群山之中,生命与生活重新回到了它们的源头。 二 在勐海县的茶山格局中,海拔1300米的曼糯山只有2000多亩古茶林,产量16吨左右,其规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003年春,当岩迈到某茶厂请来几位制茶师傅教人们采摘、杀青、揉茶、压饼等工艺时,这些外来的师傅也才发现这座迷雾笼罩的山冈上,不仅暗藏着好茶,还暗藏着勐海茶叶销往内地的一条秘密通道。而且,在与耄耋老人的交流中,他们还发现,他们所传授的技艺,曾经是这座山上人人通晓的常识,无非是常识归于尘土,他们才获得了重新布道的机会。2005年,岩迈不满足于原料销售所获得的微薄利润,创建了曼糯茶山的第一个茶叶品牌“曼糯古茶”,自己压饼向外销售,带着自己的茶饼,独自闯荡昆明、广州、青岛等地的一个个茶博会。至2011年,在“老班章”等勐海众多如日中天的品牌纵横天下的时候,其“曼糯古茶”竟然在本县举办的“茶王节”上摘得了两项金奖和一项铜奖。“条索紧结黑亮,香气高扬持久,杯底留香独特,汤色金黄明亮、饱满,苦、涩明显绵长但回甘悠久,山野气息强劲,叶底黄绿匀齐”,有此特点,曼糯古茶开始令人瞩目,价格也因此从几十元一公斤飞涨到了现在的1600元左右一公斤。 在谈论曼糯山古茶异峰突起之时,也许只有岩迈请来的那几位制茶师傅领教到了进入时间迷宫后的山野文明的悲剧性。曼糯山所属的勐往乡,现在看来,它仿佛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之间群山里的一块飞地,隐匿、沉默、鲜为人知,是大千世界背过去才能看到的一个角落,而且是心脏边的向内的角落。可在两千年左右的中缅伐附目前,它一直在“骠国”与“蒲甘国”内附的交流畏途上扮演着澜沧江南岸最后一站的重要角色。明朝在缅甸设置缅甸、孟养、木邦、八百大甸、底马撒、大古剌等宣慰使司,并同时在中缅边境一带设置孟密宣抚使司、蛮暮安抚使司、孟艮御夷府、里麻长官司、茶山长官司、车里宣慰使司等“三宣六慰”,勐往也一直是车里宣慰使司(辖今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老挝部分地区)澜沧江之南(俗称“江外”)广大地区北上的重要驿站之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脱离传统内附格局的缅甸雍籍牙王朝在缅王莽继觉的主持下,派兵进入云南九龙江和滚弄江的耿马、孟定、车里等地,征收花马礼贡赋,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中缅“花马礼战争”。这场战争开始时清政府不以为意,认为只是“莽匪”对清王朝边疆的普通性骚扰而已,直至1765年12月21日云贵总督刘藻接到普洱镇总兵刘德成、署普洱府知府达成阿关于缅军入侵车里的急报,并令部属全力征伐,这才标志着“花马礼战争”全面爆发。缅军三路进犯,一路由勐龙滋扰九龙江;一路由勐捧、勐腊进兵橄榄坝;另一路则由勐海挺进勐往,直抵车里江(澜沧江),威逼普洱。刘藻一方面督军御敌,一方面上书乾隆。乾隆也在其给刘藻的谕旨上批示:“此等丑类,野性难驯,敢于扰害边境,非大加惩创,无以警凶顽而申国法。刘藻等既经调兵进剿,必当穷力追擒,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边徼肃清。恐刘藻拘于书生之见,意存姑息,仅以驱逐出境,畏威逃窜,遂尔苟且了事。不知匪徒冥顽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