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生的动力

人生的动力

  • 字数: 3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 作者: (美)爱德华·霍夫曼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421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权威、详实、客观:美国有名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博士遍访阿德勒的子女、亲友、同事,查遍原始档案,耗时4年完成;得到心理学界一致赞誉。阿德勒的儿子作序; ★真实还原这位现代心理学开创者的一生:以阿德勒的工作、生活中的大事为经,以经过考证的趣闻轶事为纬,多幅珍贵照片,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阿德勒; ★涉及阿德勒所有著作的创造背景:介绍、分析了阿德勒各个时期的著作,勾勒出个体心理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发扬光大的历程; ★首次披露心理学目前有名“公案”的真相:作者根据大量史料,还原了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相识、相惜再到矛盾、决裂的过程; ★增进对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及心理学发展史的理解:介绍了阿德勒与托洛茨基、阿道夫•越飞、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亚伯拉罕•马斯洛、鲁道夫•德雷克斯、马内斯•施佩贝尔等有名人物的交往。
内容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人生的动力》正是关于他的一部最权威、详实、客观的传记。美国有名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博士查遍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档案,深入采访了阿德勒在世的子女、亲友、同事,耗时4年完成。它以阿德勒的工作、生活中的大事为经,以经过考证的趣闻轶事为纬,配以多幅珍贵照片,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阿德勒,勾勒出个体心理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发扬光大的历程。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前言
第1篇
第1章维也纳的童年生活
第2章一名激进派医生的成长
第3章独立执业
第4章与精神分析结缘
第5章与弗洛伊德决裂
第6章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第7章世界大战
第8章心理学的革命
第9章红色维也纳
第10章驰誉世界
第2篇
第11章社会巨变中的新世界
第12章享誉美国
第13章回到欧洲
第14章重返美国
第15章个体心理学的普及者
第16章移居纽约
第17章新作迭出与大众政治
第18章大萧条中的高歌猛进
第19章美国与欧洲的变迁
第20章一位父亲的痛苦
后记个性的陷阱
阿德勒著作列表
致谢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平年表
摘要
     在往来明信片上所约定的那一天,阿德勒、卡哈内、赖特勒和施特克尔来到时尚的阿尔瑟格伦德区,走进贝格街19号,参加了第一次晚间会面。对于居住在犹太人口聚集的利奥波德城的阿德勒和施特克尔来说,弗洛伊德宽敞的公寓式办公套间并不算远。五位医生在弗洛伊德的候诊室里坐下,热烈地讨论了吸烟对心理的影响。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后来就成为了以弗洛伊德为首的星期三心理学会。一开始,讨论氛围非常友好。施特克尔日后不无夸张地回忆道:“五个人谈得极为投缘,接近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我们就像是新大陆的拓荒者,跟随弗洛伊德前进。思想的火花在心灵间跳跃,每一个晚上都充满启示。” 阿德勒觉得这些讨论非常开阔思路,因此经常参加。毫无疑问,他发现弗洛伊德博学多才,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原创理论家。阿德勒对施特克尔的认可要超过卡哈内和赖特勒,后两者对心理学的看法似乎颇为传统。也许从一开始,弗洛伊德就认为阿德勒是这几人中最有创造力和说服力的思想者。但是,尽管二人彼此尊重,却从未成为朋友,甚至少有来往。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在旅行中相互通过信。他们的家人在社会关系上也没有任何交集。 表面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有很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成长于高度同化的犹太人家庭。19世纪中叶,两个家庭也都是从奥匈帝国的外围地区迁居到维也纳。虽然弗洛伊德接触犹太教更多,对自己的种族更有认同感,但两人都信奉世俗主义,对宗教仪礼毫无兴趣。他们的父亲都是不甚成功且少有文化的商人,无法为后代提供安稳的物质生活。此外,两位思想者都曾在犹太人聚居区利奥波德城居住多年,但阿德勒也曾在维也纳市郊居住。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把医生作为自己的主要职业选择。他们都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很多课程都由同一名教授讲授。他们甚至毕业于同一所中学。不过,与成绩优异的弗洛伊德相比,阿德勒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两人都坠入爱河,娶了犹太人妻子,并生养了很多孩子。他们都对人类的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也都对维也纳乃至奥地利社会的许多方面充满批评。 鉴于两人在家庭背景和兴趣方面的诸多共同点,为什么阿德勒从未在情感上接近弗洛伊德呢?这里有几点重要的原因。首先,两人在年龄上相差十四岁,可能致使真正的友谊无从生长。弗洛伊德仅仅刚到中年,不可能充当阿德勒的父亲式人物。他倒更可能充当提供指引的哥哥形象。然而,阿德勒跟他的哥哥西格蒙德关系很差。事实上,阿德勒与哥哥之间的紧张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蔓延到了阿尔弗雷德和弗洛伊德的关系里。 从气质上讲,两位医生也相当不同。弗洛伊德从事医学职业的主要动机是做研究,他一生都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充满书生气。他对家人和同事明确表示过,他并不喜欢看病,这么做只是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如有必要,弗洛伊德也会友善待人,但是,除了他最忠实的仰慕者之外,很少有人会说他是一个热情或快乐的人。相比之下,阿德勒热爱临床医学工作,却对实验室研究少有兴趣。他喜欢治疗患者,也喜欢面向各种各样的普通听众讲课。阿德勒的个性亲切而外向,他最喜欢在晚间嘈杂的咖啡馆里跟朋友们谈天说地。 在政治态度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也相当不同。几十年来,观点各异的历史学家对弗洛伊德政治观的描述颇为不同。现在比较清楚的是,弗洛伊德早期基本持自由主义观点。但是与阿德勒不同的是,他有一些贵族趣味,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阶层高出一等。同样地,弗洛伊德也从未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同时远离社会民主党,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党统治维也纳的时候。此外,他也从未像阿德勒那样批评过他们共同的母校在学校管理方面的保守做法。 他们的妻子在个性上差别更大,她们绝不可能友好相处。两人十二岁的年龄差异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项。根据各种流传的说法,德国犹太人玛莎·弗洛伊德(Martha Freud)是一个尽心尽责、有时甚至有些顺从的家庭主妇,对思想和政治事务毫无兴趣。据历史学家彼得·盖伊(Peter Gay)所说:“她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妇女。她爱家,勤勉,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深陷中产阶级道德的桎梏。”玛莎成长于一个严谨的东正教家庭,热爱犹太教。事实上,她曾向一位家人表示,与弗洛伊德结婚后的第一个周五晚上,弗洛伊德坚决反对她在他们的新家点安息日蜡烛,这是她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之一。 相比之下,俄国犹太人赖莎·阿德勒则是一位不信仰宗教的政治革命家,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笃信托洛茨基主义。她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不喜欢家庭生活,最喜欢与跟她一样具有强烈社会主义信念的女性交往。赖莎思维活跃,子女成年后以翻译为生。在与阿德勒的婚姻期间,她坚持自身的独立地位,与维也纳顺从的资产阶级家庭主妇接近相反。 P55-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