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安石全传

王安石全传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09710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了一个出生平民,但是官至宰相的官场升迁之路;也描写了一个变法失败、失去至亲后,潜心向佛的自我修行之路。他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变法目前的一个奇迹。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历史机遇和个人抱负之间,王安石度过了他的传奇一生。
目录
上篇少壮自负,与日争辉
第一章荆公非凡的少年路
第一节盛世奏响的悲歌/002
第二节韶州三年塑性格/006
第三节巧出题叹伤仲永/010
第四节少年才情领风骚/013
第五节人生转折的风雨/018
第二章登龙门,欲展宏图
第一节初涉政坛,卧薪尝胆/025
第二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030
第三节短暂京官,屡求外任/038
第四节空负报国之志,难遇知音明君/044
第三章熙宁执政巧谋合
第一节胸怀天下的万言书/053
第二节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057
第三节帝闻声誉见其人/061
第四节遇明主,欲行新法/064
第五节响亮的“三不足”口号/067
中篇展翅翱翔,空留余恨
第四章心系苍生,清廉为官始变法
第一节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北宋/074
第二节变法彰显其本质/079
第三节众建贤才,人才迫切/100
第五章日落西山终归败,一人之力终归小
第一节党派之争互交锋/111
第二节元祐更化废新法/113
第三节君臣失和动根基/123
第四节用人不当,可恨惠卿/129
第五节被呼拗公,大贤之玷/131
第六节不谙政治,终成遗憾/134
第六章壮志未酬,泪洒官场
第一节屡上辞呈,君臣相惜/139
第二节辞相成功,告老江宁/146
第七章钟山隐居,梦归故里
第一节无官身轻,赋闲江宁/152
第二节息影山林,谈诗论佛/159
下篇悠悠千祀,间生伟人
第八章读书要学王荆公
第一节创作与生活/172
第二节好学不倦/175
第九章做官处世思想——荆公之思想
第一节政治思想/180
第二节文学思想/187
第三节哲学思想/194
第十章以一人之力战天下之人
第一节荆公与司马光/197
第二节荆公与苏轼/208
第三节荆公与范仲淹/213
第四节荆公与欧阳修/216
第十一章千秋争议王安石
第一节古代的评价/221
第二节近代的评价/226
第三节当代的评价/227
第四节结语/228
附录一王安石大事年表/230
附录二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33
主要参考文献/245
后记/246
摘要
     第一章荆公非凡的少年路 第一节盛世奏响的悲歌 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江宁(今南京)王府。 “咳、咳……”房间里不时传出几声咳嗽。发出这声音的不是别人,正是曾在北宋政坛呼风唤雨的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御封荆国公一王安石。 这时的王安石已经走下了政治舞台,他避居江宁,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两年他的身体已经一年不如一年,这时的他刚刚从一次大病中恢复过来,身体仍有些虚弱。但是,此时他最为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宋神宗赵顼。在他自己生病的时候就已经获悉神宗病重的消息,他知道神宗即位以来兢兢业业、励精图治,身体是被累垮的。虽然知道神宗的病难以痊愈,王安石仍然在心里企盼皇帝的身体能够好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正当他在心里默默祈祷的时候,神宗驾崩的噩耗还是毫不留情地传来了。王安石的祈祷没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宋神宗走完了他短短三十几年的人生历程。王安石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这一噩耗仍然把他震懵了。顷刻间,已过耳顺之年的他老泪纵横。 几天后,从巨大的悲痛中缓解过来的王安石,提笔写下了《神宗皇帝挽辞二首》: (一) 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聪明初四达,俊义尽旁求。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 城阙宫车转,山林隧路归。苍梧云未远,姑射露先唏。玉暗蛟龙蛰,金寒雁鹜飞。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 这两首挽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王安石对那个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皇帝英年早逝的无比悲痛之情。神宗病逝的消息再次把王安石送上了病榻,他知道自己付诸毕生精力的事业将随着皇帝的离去毁于一旦。他悲叹皇帝早逝、遗憾自己的事业、担忧大宋的国祚。悲伤加忧虑使得他没能再次站起来,当他在病榻上听到司马光拜相之初便大废新法时,心里仅存的一丝侥幸也荡然无存。他知道自己在这个世上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已经没有力量再次“以一人之力战天下”了。北宋哲宗元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初六这一天,王安石似乎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无力地垂下了眼睛,家人的呼唤好似离他越来越远,而他的灵魂似乎又回到了65年前……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十二日,江西抚州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的一户看上去并不十分阔气的人家显得一派忙碌。原来临江军判官王益的续弦吴氏即将临盆。这个家庭已经有了两个男孩子,但是这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孩子仍然让王益既紧张又兴奋,这是他和吴氏的第一个孩子。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接生的人出来向王益报喜:是个少爷。 说到王安石的出生,据民间传说其出生之时,家人忽然见到窗前掠过一个身影,好似一只獾,所以他的小名又被称为獾郎,王安石也就被民间传说成“狐仙转世”。传说毕竟是传说,“狐仙转世”绝不可能,獾的故事也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但儿子出生,王益自然很高兴,只是那时他不可能知道,他的这个三儿子日后会成为大宋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非凡人物。 王益给这个三儿子取名安石,字介甫。王益在为王安石取名时,可能也是受到了晋相谢安的影响。 谢安,字安石,是王益十分欣赏的一个文人才子。 谢安隐居不出时,人传:“安石不出,将如天下何?” 王益为儿子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王安石以后能成就大事业。不过,他的希望确实实现了。 王安石的降临给这个不算大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王益对这个儿子极为钟爱,对他寄予厚望。王家在当地并不算什么豪门大户,祖上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功业,能够追溯的有些名望的先辈也就只有他的叔祖和祖父。王安石的叔祖王贯之于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了进士,曾历任通判、知州等官职,最后官居尚书主客郎中,算是王家能够找出的优选的官了。他的祖父王用之也只是做了一个卫尉寺丞的小官。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中了进士,出任建安主簿,是年22岁,此后他在地方任职数十年,足迹踏遍了大宋的多个州府。由于王益在临川是“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因此每到一个地方做官,王益总是要举家迁徙。这样,少年时的王安石就随着父亲辗转到过许多地方,沿途的新奇见闻使得年少好奇的王安石并未感到什么颠沛流离的苦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广博的见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王益虽然算不得什么大官,也称不上什么文豪,却颇有文采,为人睿智谦和,为官清廉。据说在建安任上之初,王益就因为巧妙地解决了赋税难收的问题而颇受同僚的敬佩。因为政绩卓著,不久王益就得到了擢升,他被提拔为临江军判官,就在这个任上时他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降生。在临江军为官没有几年,王益又先后出任新淦县(今新干县)、庐陵县(今吉安县)、新繁县(今并入新都县)县令。王益励精图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