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史苑拓耕 唐培吉先生口述

史苑拓耕 唐培吉先生口述

  • 字数: 16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71386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1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通过对有名历史学者唐培吉先生进行采访(以唐培吉先生口述形式),较为全面地再现了唐培吉先生的基本生平、学术生涯,尤其对其在中共党史、犹太学、抗战史等学术上的建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一定层面浓缩展示了诸多学科的发展脉络,对后学者了解、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录
上篇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我的父亲、市北公学的创办人唐乃康3
二、我的家庭和我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10
三、参加革命(1949—1950年)17
四、考入复旦大学(1950—1952年)19
五、参与组建华东政法学院(1952—1958年)22
六、"三天革个命":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58—1961年)28
七、调入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工作(1961—1973年)33
八、回母校复旦大学当教师(1973—1979年)39
九、复旦大学分校和上海大学时期(1979—1989年)41
十、最后的归宿:同济大学(1989—1996年)57
十一、学会工作(1988年至今)64
下篇史苑拓耕
概述79
一、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81
……
摘要
     一、我的父亲、市北公学的创办人唐乃康 1930年6月29日,我出生在上海。我的父亲是唐乃康(1888—1949),又名公英,字伯耆。我出生时,父亲担任大上海特别市财政局局长。 父亲出生在浙江湖州,祖上是湖州当地的士绅,兼营一些商业,是当地一个大姓人家。 因家境比较好,父亲来到上海读书,考入复旦公学(父亲入复旦公学读书的具体时间,父亲未同我讲过,我也不清楚。如有早期复旦大学的档案,应该可以查到),读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进入浙江高等学堂工作。 父亲是一名爱国的热血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1912年,随陈其美①来上海,担任上海都督府秘书。陈其美也是湖州人,因此他们同乡。父亲参加过讨袁和二次革命。自1915起(时年27岁),在上海闸北创办了市北公学,并担任校长。 国民革命兴起后,父亲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他的主要任务是在上海为北伐军筹备军饷。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6月起),父亲任浙江德清县县长兼浙江全省戒严司令部法官、国民革命军第26军司令部秘书。1928年,调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浙江省烟酒税局局长;1929年起任南京特别市财政局局长;1930年调任上海特别市政府参事,兼上海市财政局局长、上海市劳资仲裁委员会委员;1932年调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总务司司长;1935年任审计部第三厅厅长;1936年任交通部监察委员;1937年4月辞职。 从父亲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的变化可以看出,他逐渐被边缘化。据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他对国民党上层日益向右转有所不满,且人比较率直,上司对他不满意。退出政界后,父亲一直在教育界和商界做事,不再涉足政治,后来当我对社会不满要求进步的一些言行,他没有反对干涉,似乎是默认的态度;我入党时组织上找我谈话,亦讲到父亲不反动,似乎还是个开明人士。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邀请父亲到北京开会,父亲因病重,乃派大女婿王汝霖(时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参加,会后王汝霖即调到北京工作,后为中国石油化工研究所总工程师。据我所知,父亲跟同样是湖州人的陈立夫、陈果夫关系不怎么样,他肯定没有加入CC系。我感觉他同国民党政学系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我父亲同CC派的干将、时任上海市社会局局长的潘公展也不大来往。潘公展也是湖州人,是我的姑父,但是我的印象中,我们家里同这个姑父的交往也不多,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两家会互派人拜个年,平常来往很少。我1986年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讲学时,通过唐德刚介绍,见过潘公展的儿子和湖州大商人章荣初的儿子,他们那时都住在新泽西州,互相有往来。 父亲离开政界后,于1941年与人合开振业商业储蓄银行(位于宁波路315号)。这家银行规模不大,在当时并不是很有名。1948年,父亲生病,银行就转给他人经营了。1949年冬,父亲病故。 父亲去世后,我的这个大家庭也就散了。大家庭就是这样的,有主心骨在,还能撑着,主心骨不在,就树倒猢狲散了。父亲的几房太太中有的也走掉了,孩子们也各自找出路。但是对我没有影响,因为那时我已经不在家里了,正在浙江衢州政府部门工作。这个我后面还会讲到。 父亲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后来又参加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过比较高的官职,也算是国民党中比较有资历的人。但是,我觉得他的一生优选的成就同时也用心最多的是办教育。虽然父亲后来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但他一直都担任上海市北公学的校长,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市北公学交给上海市政府,变为公立学校。 父亲一直坚持办教育,这应该主要同他的反帝爱国和教育救国思想有关。他认为“教育关系国家之命脉。今日之中国,欲求国势昌盛,事业发展,尤非提倡教育不为功……国内教育,苟日臻发达,则他日之为工、为农、为商,以及任何一种职业,必尽为具有学问之人,对外则一心一德抵御列强,对内则群策群力以巩固国本,中国前途之发皇,自不难操左券”。他的办学目标是“国人自办学校以育国人”。他说:“即收回租界上的教育权是也。盖欲抵御外人之腐化侵略,正与抵御其经济侵略相似。关于经济侵略的抵御,在消极方面,则为不购外货;在积极方面,则为振兴国货。以此类推,则使上海青年不入外人所设的学校,尚是消极的方法;必使租界以内,发展国人自设之学校,始足称积极的方法。”或谓:“兹事体大,又岂区区一校所能负荷?”“要知租界内,苟多一国人自设之学校,即可减少外人文化之侵略若干力量。换言之,苟多培植一具有国性之人民,即可减少一崇拜帝国主义的走狗。”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