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牛津面孔认知手册

牛津面孔认知手册

  • 字数: 112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53598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92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面孔认知中的重要主题和方法并且包含了那些在他们各自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研究者的贡献,研究者讲述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方法,讨论他们是如何对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产生兴趣的,他们获得某些特殊结果或观点的途径,以及他们提出新的研究或理论假设时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讨论与面孔知觉和记忆有关的研究。人们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辨别别人的身份?是否面孔是一种特别的刺激物?人们依赖哪些信息来辨别别人的身份?陌生人容易辨认吗?目击证人的证词是否可靠?在本书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目录
作者序
译者序
第一章面孔知觉:发展的角度1
一、双加工理论2
二、一种皮层下通路?6
三、皮层区域是如何参与到面孔知觉中的?8
四、总结和结论10
第二章面孔识别研究的认知取向和计算取向14
一、面孔的表征16
二、围绕原型的面孔空间的适应和组织25
三、人类与机器26
四、总结和结论28
第三章面孔知觉的生态和社会的取向32
一、面孔知觉的生态取向的起源32
二、面孔知觉的生态学取向的基本宗旨34
三、强的调谐会过度泛化35
四、与社会特质有关的面孔知觉研究36
五、总结和结论47
第四章面孔神经元55
一、面孔神经元的发现55
二、不同颞叶视觉皮层区域中发现的神经元反应的特异性58
三、一群面孔神经元的选择性60
四、面孔和客体身份的分散式编码61
五、面孔和物体在大脑加工中离散分布表征的优势64
六、刺激在神经元表征中的恒定性65
七、面孔和物体的视角不变的表征66
八、颞叶皮层视觉区域中新表征的学习67
九、颞叶皮层视觉区域中的加工速度68
十、视觉皮层中对面孔和客体识别的计算机制69
十一、注意效应、注意模型以及它们对神经心理学的意义70
十二、面部表情解码和面孔识别的不同神经系统71
十三、面孔在杏仁核中的表征72
十四、面孔在眶额叶皮层中的表征72
十五、总结和结论74
第五章面孔知觉缺陷82
一、艰难时期82
二、认知神经心理学83
三、科学研究没有捷径85
四、事实的真相87
五、会聚操作92
六、总结和结论95
第六章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系统99
一、引言99
二、面孔视觉分析的核心系统101
三、面孔信息提取的扩展系统105
四、神经表征的模块化和分布式加工110
五、总结和结论111
第七章面孔系统的功能建构:来自fMRI和病人研究数据的整合117
一、引言117
二、面孔知觉的功能成分118
三、不同脑区的分工121
四、总结和结论131
第八章面孔加工的应用研究139
一、面对面沟通140
二、面孔的重建143
三、目击证人研究146
四、总结和结论152
第九章面孔是特别的吗?155
一、理论假设:面孔是特别的155
二、理论提议:面孔不是特别的156
三、实验回顾156
四、进化的面孔表征157
五、检验类别内辨别假说158
六、检验专家化假说167
七、总结和结论178
第十章特征、结构和面孔整体加工186
一、整体表征和面孔识别的要求186
二、面孔整体加工的三个范式187
三、倒置争论:结构信息是特殊的吗?192
四、大脑中特征信息和结构信息的表征194
五、定义问题:什么是特征?什么是结构?194
六、在倒立面孔中缺失了什么?保留了什么?196
七、倒置、破碎面孔和知觉场198
八、总结和结论199
第十一章成人和发展中人群的面孔知觉和知觉专家化204
一、前言204
二、成人中专家化的获得205
三、在发展过程中知觉专家化的获得213
四、总结和结论218
第十二章面孔种族效应: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224
一、不同群体的面部结构差异和“面孔种族”概念224
二、“他族”面孔效应225
三、对他族效应的解释227
四、他族效应: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229
五、一些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的阐述和证据231
六、对他族效应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简要回顾240
七、总结和结论244
第十三章社会分类对面孔知觉和记忆的影响254
一、引言254
二、社会类别能快速且轻易地从面孔中提取出来255
三、社会类别影响面孔知觉255
四、社会类别影响面孔记忆259
五、社会类别影响面孔加工过程264
六、未来的研究及存在的疑问267
七、总结和结论269
第十四章面孔身份:基于标准的适应性编码273
一、引言273
二、适应和后效274
三、基于标准模板的身份编码275
四、标准模板和经验279
五、一个还是多个标准模板?280
六、基于标准的编码与基于范例的编码282
七、面孔选择性和神经起源286
八、适应性的基于标准的编码优势288
九、总结和结论291
第十五章陌生面孔知觉300
一、引言300
二、陌生面孔的匹配301
三、陌生面孔识别绩效很差:为什么人们不知道这一点?305
四、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加工之间的理论差异308
五、面孔学习311
六、总结和结论315
第十六章目击证人记忆中的面孔识别320
一、前言320
二、目击者记忆范式与面孔识别范式的区别321
三、评价者变量对目击者的面孔识别准确率的影响322
四、系统变量:辨认过程对目击者的面孔识别准确率的影响332
五、总结和结论336
第十七章事件相关脑电中对面孔敏感的N170成分345
一、N170成分的测量、皮层发生器及其与顶正波的关系346
二、面孔敏感性的N170是没有控制好的刺激间知觉变异的伪迹吗?349
三、N170作为面孔结构编码和结构加工的标记351
四、N170成分、领域特异性和知觉专家化354
五、总结和结论356
第十八章面孔识别的神经相关物362
一、前言362
二、整体知觉364
三、ERP和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367
四、面孔学习和专家化的神经生理相关物373
五、有多少系统用于识别复杂的视觉刺激?376
六、方法学问题377
七、总结和结论377
第十九章面孔加工的经颅磁刺激(TMS)研究385
一、前言385
二、什么是TMS?386
三、TMS的空间分辨率387
四、确定TMS的目标位置387
五、TMS的时间分辨率388
六、TMS作为实验工具的安全性389
七、哪些面孔相关的脑区可以进行TMS研究?389
八、枕部面孔区的TMS研究391
九、面部表情加工的TMS研究397
十、未来展望399
十一、总结和结论399
第二十章面孔知觉中的计算机生成的图像405
一、前言405
二、面孔合成的早期方法:漫画生成器406
三、对照片的处理407
四、面孔空间理论框架408
五、三维融合面孔模型410
六、总结和结论415
第二十一章面孔加工的神经计算模型418
一、模型空间418
二、FFA的发展及其大脑右半球单侧化422
三、通过模型解释行为数据426
四、FFA的存在:揭开“视觉专家化之谜”432
五、标准模型、fMRI和面孔辨别436
六、总结和结论438
第二十二章面孔身份识别和面部表情识别的视觉通路是否分离?443
一、基于图像的面孔分析445
二、认知研究449
三、神经心理学研究452
四、神经影像学研究457
五、总结和结论460
第二十三章面部表情加工中的注意和自动化467
一、面部表情识别的行为研究468
二、面部表情的注意和意识的行为学研究471
三、面部表情加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475
四、注意和意识的神经影像学研究478
五、情绪性面部表情以外的自动化程度487
六、总结和结论489
第二十四章论面部表情的知觉:文化和情境的作用499
一、前言499
二、情境和表情知觉499
三、文化与情绪识别502
四、情绪识别的普遍性真的存在吗?一场正在进行的争论503
五、情绪识别的群内优势504
六、文化与情境:最近的研究发现506
七、总结和结论507
第二十五章自动化面部表情测量:在人类行为、学习和教育的基础研究中的近期新应用510
一、前言510
二、计算机视觉方法在面部表情测量中的当前发展水平511
三、特征类型511
四、分类方法513
五、整合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的方法513
六、描述水平514
七、训练图像和自发性表情515
八、计算机表情识别工具箱516
九、表情识别在人类行为、教育和医药基础研究中的应用517
十、动态面部行为的基础研究527
十一、总结和结论530
第二十六章个性特质对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535
一、个性特质对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535
二、面部表情加工的一般机制536
三、情绪性面部表情加工的个体差异538
四、情绪性面部表情识别中的个体差异540
五、面部表情注意加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541
六、从个性特质中分离当前情绪状态547
七、个性特质的其他维度548
八、总结和结论549
第二十七章真实面孔、真实情感:在声音、肢体和场景的自然情境中知觉面部表情556
一、引言556
二、为面孔知觉理论的情境效应创造空间557
三、肢体对面部表情的情境影响561
四、场景情境中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565
五、声音的情感韵律情境中的面部表情566
六、总结和结论568
第二十八章社会注视知觉对注意的影响573
一、注视知觉574
二、注视线索范式575
三、自动朝向还是控制朝向?577
四、注视还是箭头?578
五、注视线索和眼球运动系统578
六、面孔加工和注视知觉579
七、个体差异585
八、总结和结论588
第二十九章社会知觉的神经基础594
一、前言594
二、面部表情596
三、注视方向601
四、面孔的其他信号604
五、归纳和汇总605
六、总结和结论607
第三十章眼睛注视加工中的功能和神经机制614
一、前言614
二、一个计算注视方向的系统615
三、一个将注视作为环境线索来进行加工的大脑系统617
四、一个将注视作为心理状态线索进行加工的大脑系统618
五、总结和结论621
第三十一章言语阅读:MISS-ing是什么?627
一、前言627
二、导言:看别人说话是特殊的628
三、视觉言语敏感性:发展和比较的证据629
四、面部动作的言语阅读:面部的移动和点光式可见言语632
五、言语阅读和面孔身份加工633
六、声音的索引属性:通过不同通道识别说话者并且匹配面孔和声音635
七、言语阅读的语言特异性637
八、多通道索引言语结构(MISS)638
九、神经心理学上的相关:言语加工中的内容携带者及其内容是MISS结构吗?641
……
摘要
     面孔知觉:发展的角度 笔者对面孔知觉本身没有什么兴趣。对于一个把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这个主题的研究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陈述,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笔者一直都把面孔知觉视为一种理想的研究实例,通过它可以了解人类神经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原理。在本章,笔者将讲述面孔知觉是如何成为一个解决人类发展中最古老的关键问题的研究主题的。反过来,笔者认为从发展的角度来探究面孔知觉,同样能够解决当前成人面孔知觉和认知神经科学文献中的某些争论。所以,面孔知觉与面孔知觉的发展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相互支持的研究领域。 自从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Darwin,1872)一书出版以来,我们所拥有的精准的面孔知觉技能是主要源于系统演化(种系适应)还是个体发生发展(经验导致的个体发展)这一问题,激发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不同年龄个体的面孔知觉能力的研究证据为人类发展的先天论或后天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在早期的一项关于人类婴儿的研究中,Fantz(1963)发现给新生儿呈现一张简笔画面孔或一张标靶图(Bull's eye pattern)时,他们通常偏爱观看面孔。大约10年后,Goren等(1975)系统地测试了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的10分钟内)追踪缓慢移动图案的偏好。他们发现,人类新生儿会转动他们的头部和眼睛,使简笔画上的面孔保持在其视野之内,但新生儿对同样复杂的“打乱面孔”(scrambled face)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模式。以今天的科学标准来看,该研究提出的问题比其能回答的问题更多,但至少其开创了科学研究中一个完整的小领域(部分内容稍后讨论)。 除了对人们所拥有的面孔“先天知识”(如果有的话)进行测试的关于新生儿的研究外,婴儿期和童年期面孔知觉技能发展的研究也己成为知觉和认知发展领域普遍性理论的沃土。关于学习机制(Nelson,2003)、青春期的低潮表现(Carev et al.,1980)、儿童期绩效的纵向稳定性和皮层区域的功能特异性(Johnson,2001:Cohen-Kadosh,Johnson,2007)的基本理论都至少部分地获得了面孔知觉研究证据的支持。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研究成人面孔知觉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意识到,发展研究的数据对于解决他们所关注的关键问题非常重要。在后面部分,笔者将回顾最近的一些文献,它们主要是关于面孔加工皮层区域特异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例如,梭状回面孔区对面孔加工的特异性是因为经验和训练,还是由某种天生的特异性导致的,这一争论仍未解决,且这种争论主要是基于某些相互冲突的成人实验数据进行的。关于婴儿和儿童的研究数据不仅能更加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也能在两极化的争论中提出一种有趣的折中观点。 一、双加工理论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面孔知觉的发展才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它主要关注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以及不同面孔知觉能力在哪个年龄段出现等相关问题。一些研究重复了Goren等(1975)和Johnson等(1991)关于新生儿研究的结果,它们和几项重要研究结果都支持面孔加工能力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之后,Morton和笔者于1991年提出了面孔知觉发展的双加工理论(the two-process theory)[Johnson,Morton,1991;Morton,Johnson,1991;相似的观点可参见deSchonen,Mathivet(1990)]。为了调和关于面孔加工发展的一些明显的相互矛盾的证据,最初的双加工理论假设存在两个系统:新生儿趋向面孔的倾向(CONSPEC系统)和后天形成的面孔加工其他方面的皮层通路特异化(CONLERN系统)。这个双加工理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们早期的动物研究进行的(Johnson et al.,1985)。我们假设,CONSPEC系统形成视觉信息输入的偏好,从而在生命的前几周或几个月中发展出皮层通路,因此确保了与社交有关的和与生存有关的面孔刺激的相应皮层特异化的出现。 迄今为止,一些人认为新生儿的面孔偏好是一种低水平的心理物理偏向,还有一些人认为婴儿的面孔表征更复杂、更丰富,而我们提出的CONSPEC机制则位于这两种观点的中间地带。从出生开始,婴儿就会优先注意一些与面孔相似的图案,这表明存在一个强大的机制使新生儿的大脑偏好加工这些输入信息。可能双加工理论中拥有争议的一点就是提出了“婴儿从一出生就可以加工某些与面孔结构特性有关的信息”(Morton,Johnson,1991:164)。虽然这使得我们承认组成面孔的一般结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保证确实存在一个特殊的表征。然而,我们早期的新生儿实验的结果及他种系的证据表明,一张有三个高对比度且刚好对应眼睛和嘴巴位置的斑点的图片可能就足以吸引人的注意(图1.1)。1991年,婴儿天生就对面孔信息敏感的观点被该领域中大多数学者否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实验中1个月和2个月大的婴儿没有表现出对静态面孔图片的任何偏好(Johnson,Morton,1991)。因为相对于被打乱的面孑L图片,新生儿阶段之后的婴儿并没有表现出对简笔面孔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