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 字数: 20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作者: 胡立根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15005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论述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至简、辩证思维、直觉意会等18个充满智慧的抽象的中华民族思维模式。这些关键词代表的中华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智慧宝库贡献的精神图式、思维图式和审美图式,是先人留给我们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胡立根,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小组成员。
目录
第1课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1
神话隐含的民族精神/2
刚健有为的儒家传统/3
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5
撷英掇华/6
第2课厚德载物: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9
西周君主重德亲民/10
春秋官员挽救德政/11
孔圣儒家崇德修身/12
撷英掇华/14
第3课修齐治平:士子人生追求的四级阶梯/17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8
《大学》首倡修齐治平/18
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阶梯/20
撷英掇华/22
第4课独善其身:中国士子的律己精神/25
慎独修身,达志兼济/26
儒道修身,目的有别/27
孔偏独善,孟重兼善/29
修身养德,兴亡有我/30
撷英掇华/32
……
摘要
     西周君主重德亲民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是一个道德哲学十分发达的民族。 据专家考证,“德”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中就出现了。郭沫若先生对“德”字是这样解释的:“德字照字面上看来是从值(古直字)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便是《大学》上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可以说,我们的民族从西周开始就十分重视品德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古典文集和历史文献《尚书》中有一篇《康诰》,据说是周成王(周朝的第二任君主)的叔叔康叔到封地去之前,周公代替周成王向康叔宣读的命令,文中一开头就有这样的话:“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意思是,希望你光大你逝去的父亲文王的功德,能够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能欺侮孤老、寡母,在人民面前要表现得平易、恭敬、谦虚,来创造我小小华夏。随后这篇文告还说:“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希望康叔“像天空那么博大宽容,以德服人,那么你康叔就算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可见西周的统治者一开始就将“德”放在了治国的第一位,且要求慎用刑法。也许,我们今天会觉得西周始祖将德治摆在了法治之上,不符合当今的世界潮流,但是,我们从文告中可以读出,西周始祖们接近将对百姓的仁慈摆在首位。慎用刑罚,表现的是仁慈;讲究德治,表现的也是仁慈,西周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思想是“民为邦本”“敬天畏民”。就是那个演绎八卦的周文王,他将老百姓看作国家的基础,他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实行裕民政治,有节制地征收租税,甚至不收往来商人的关税。他自身生活勤俭,穿普通衣服,还到田问劳动。 辅佐文王的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意思是上天只会辅佐有德的君主,而君主之德就是给老百姓以仁慈恩惠。他们认为“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诗经》)。可见,周代统治者实行的德政是以亲民惠民为主要内容的德政。春秋官员挽救德政 历史到了东周之后,统治者的德行似乎赶不上西周了,我们往往能在《左传》中看到违背德行的案例。一方面,贵族们的德行开始松弛,但另一方面,清醒的政治家们始终明白德行的价值,所以他们总是从“德”的角度给当权者进言。其中许多故事,都体现了《左传》的德治思想。 如隐公三年“周郑交质”的故事。讲的是周王和郑围之间因为互不信任,于是交换人质,但即使交换了人质,后来仍然关系紧张,以致交恶,当时的君子就指出,国与国之间应该坦诚相见,以忠信立国。 还有一个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的故事。讲的是卫庄公小妾的儿子因为得到庄公的溺爱而胡作非为,于是,当时一个叫石碏的大夫进言,说一定要让贵族子女走正道,不可溺爱,不能让其骄奢淫逸。 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当时宋国太宰杀了国君,害怕诸侯讨伐,就大肆贿赂诸国,并将宋国在消灭郜国时掠夺来的大鼎贿赂给鲁国。而鲁国却将这个来路不正的大鼎安放在太庙。鲁国大夫臧哀伯为此有一长篇进言,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为国者要做好表率,行为要符合礼制。尤其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论断,认为官德决定了国家的成败。 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轻币”。鲁襄公时代,晋国由范宣子执政,当时各国诸侯朝见晋国时要带很多贡品,许多人为此感到忧虑。当时的有名政治家子产带信给范宣子,指出他只知道索要财物,如此执掌晋国,四邻诸侯便听不到他的美好德行了。他指出“德,国家之基也”,认为“有德则乐,乐则能久”,第一次提出了德是立国之本。 庄公二十四年,鲁国国君鲁庄公在其父亲鲁桓公的庙柱子上涂红漆,在桓公庙的椽子(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上雕花,一个叫御孙的大夫认为不妥,他进言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强调节俭是道德的根本,后来“成由勤俭败由奢”之说,恐即源于此。孔圣儒家崇德修身 春秋时期的确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西周高举的道德大旗,到此时好像已经没有那么鲜艳了。这时,孔子出场了。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政治理想是夏、商、周三代“圣王”之治,尤其推崇周文王和周公。他对周文王的文治武功推崇备至,总是不厌其烦地叙说其丰功伟绩。他在《论语·泰伯》中说:“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还感慨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要继承周文王和周公,他要继承他们的什么呢?一个是“周礼”,一个是周之“德”。 在今天看来,孔子主要是一个伦理学家,其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哲学,这恐怕与他深受文王和周公的影响以及他将“从周”作为其人生理想有莫大的关系。 P10-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