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良知之道 王阳明的五百年

良知之道 王阳明的五百年

  • 字数: 29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 余怀彦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67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知行合一的心学圣人!深入解读王阳明的通俗全传!良知之道,中国和世界的希望! 2.阳明学权威余怀彦教授二十年磨一剑,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权威可信。 3.有趣、有料、有态度。融合历史作品的厚重、戏剧的节奏感,展示王阳明起伏激荡的精彩一生。 4.王阳明是影响中国人500年的心灵导师,被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张居正等众多大家推崇为心灵导师。 5.日本明治时代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五体投地地说:“一生伏首拜阳明。” 6.成就大事,不可不读王阳明。从凡人到圣人,从平平无奇到影响后市500年,王阳明身上发生了什么?本书带你去探索答案。 "
内容简介
《良知之道:王阳明的五百年》是一本全面介绍良知之道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这是一部记事客观公正、思想敏锐深刻的深度力作。作为研究王阳明的有名专家,作者提炼“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学精粹,阐析其现实价值,并从阳明学与近代启蒙思潮、阳明学在东西方的影响等入手,以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张扬了“良知之道”这一中国精神,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余怀彦,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后到贵州师范大学任教,1987-1988年为留美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实学会理事,贵阳王阳明学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近年主要从事王阳明哲学和中西文化的研究,著有《中西艺术的比较》《王阳明: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深层美国:实用主义与美国的300年》。
目录
第一章 痴心求索,一个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阳明三变”:出入儒道佛
二、张载的结论,王阳明的起点
三、从朱熹信徒到批判朱子学
四、“鸢飞鱼跃在我”:白沙学派的启迪

第二章 “龙场悟道”,一个创新的思想体系
一、“心即理”,建构自己的世界
二、身心快乐的独特教育思想
三、“知行合一”的诞生
四、“镇压农民起义”之辨
五、启示中国现代化之路

第三章 劈荆斩棘,中国近代化的拓荒人
一、李卓吾:何惧别人说我狂
二、“真”字当头,繁荣了文学
三、黄宗羲:中国民主思想启蒙第一人
四、王阳明力挺明代工商业:商人亦可为圣
五、阳明学与贵州实学:敢于任事,求真务实
六、中国启蒙思潮:唤醒民众,解放自己

第四章 阳明学为何走红日本?
一、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二、被武士道尊崇和改造的阳明学
三、三岛毅:仰见良知千古光
四、换位思考的大哲学家
五、知行合一的成功企业家

第五章 “阳朱阴王”在韩国流行
一、李退溪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二、尹拯的心学思想
三、郑霞谷的中和论
四、现代韩国阳明学的复兴

第六章 进入西方精神世界的核心
一、西方人眼中的王阳明
二、人的发现:王阳明与马丁·路德
三、“心外无物”:王阳明与贝克莱
四、意志的力量:王阳明与尼采
五、境遇的哲学:王阳明与萨特

结束语 良知之道,中国和世界的希望
后记
主要征引书目
摘要
     (一)年少的狂放 王阳明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知识分子家庭,在他的父亲王华中状元之前,虽然祖辈都饱读诗书,德业夙成,但没有什么人做过官,也没有什么人经过商,多以教书和做幕僚为生,无固定收入,生活并不富裕,虽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却也亦道亦佛,相得甚欢。最风光的,是王阳明的五世祖王纲,七十岁时被朝廷任用为广东省参议,受命监督运粮,旋即被海寇杀害,在广东增城县遇难处,朝廷为他立了一个小庙;其次,是他祖母崇道信佛,这个孝意浓浓的家庭自然都跟着“老佛爷”转。经常有道士或高僧到王家来做客,被待为上宾,谈天说地,测算未来。王阳明的祖父也不时带他访问名山道场,品茗赏月,吟诗作对。耳濡目染之下,王阳明十一岁随祖父投宿江苏镇江金山寺,就能当场作出很好的禅诗。大人们正在推杯换盏,还没有找到恰当的句子的时候,王阳明冷不丁插了上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老和尚十分惊异,不相信一个小孩竟有这样的能力,命他以厢房壁上的“蔽月山房”为题再作一首,王阳明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座上响起一片叫好声。在这首具有相对论思想的诗里,已经包含有他后来心学的萌芽。 自幼聪颖、放荡不羁的王阳明,从小就对道家和佛家着迷。一方面,是他对那个提倡循规蹈矩,繁文缛礼的儒家有天生的不满,“平生性野多违俗”,清风自守的道家和佛家更对他的胃口;另一方面,是他认识到,道家和佛家中,有许多在书院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东西。这里不仅有他年轻时非常喜爱的导引术和养生术——中国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甚至物理学和化学的许多成果,都以一种神秘和迷信的形式保留其中,更有道家和佛家所倡导的“当下即是”、“坐地成仙”、“立地成佛”的哲学。 王阳明在南昌举行婚礼的当天,闲人铁柱宫,向一道士讨教养生之道,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对坐到天明。十七岁的他,竟然忘了自己是新郎官。 年轻的王阳明,面对他所看到的官场和学界种种腐朽庸俗的作风,面对要求穷经皓首、格物尽致的儒家,思想上十分苦恼,不止一次想到出家,当一个和尚或道士了事。 然而,三十一岁后,王阳明却逐步淡出了道家和佛家。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种转变呢? 因为他深人探究后,发现这两家有两个重大缺陷: 第一,道家和佛家都要求人们超凡脱俗,斩断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王阳明却认为“此念生于孩提”,是人之本心,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掉的。王阳明亲自对一些修炼多年,自以为得道的高僧进行了测试,证明了他们也未能断绝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第二,这两家虽然都表示要关注和普济有困难的穷人,但却都不主张出家人过问政治和社会,以求得六根清净。在王阳明看来,这是一种很自私和矛盾的做法。没有好的政治和社会,黎民百姓哪有好日子过,如何能脱离苦海?实际上是只顾个人的安稳,而不顾民众的疾苦;见其小,而不见其大:“二氏于性命中着些私利,便谬千里矣!”他认定,人生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做一个圣人,以天地为心,为生民立命,和天下的百姓同甘共苦,匡扶社稷,救国救民。面对社会的重托,家庭的责任,应当挺身而出,当仁不让,怎可逃之天天,自命清高?“佛氏不着相,其实着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他的解释非常有趣,“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这意思是说,关怀天下,直指本心,率性持真的儒家,是比那些自称看破红尘,却又难以脱俗的道家和佛家,更接近道家和佛家的真理,更具有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王阳明指出,儒家和佛家、道家的区别“只有毫厘之间”,即儒家是人世的,佛家、道家是出世的:“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P6-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