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爱国奋斗新时代——改革先锋科技人物篇(2)

爱国奋斗新时代——改革先锋科技人物篇(2)

  • 字数: 11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46844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响应“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册为第二册,收录了王大珩、王永民、孙永才、陈景润、罗阳、钟南山等6位“改革先锋”科技人物的典型事迹,讲述他们的爱国奋斗故事,展现其感人事迹和家国情怀。
全书的文字既朴实,又不乏生动性,图文并茂,主要面向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把爱国奋斗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建设与科研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
目录
王大珩
赤子恒心追光之路
王永民
充满激情去创新
孙永才
交通强国的奋斗者与追梦人
陈景润
永不停歇的攀登者
罗阳
英雄的光芒
钟南山
妙手仁心的坚强“战士”
摘要
     自强不息,膺东报国 王大珩回忆:“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侵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当时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日称为‘国耻纪念日’。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一名颇有成就的天文气象学家,自幼饱读诗书,16岁便考中了秀才,在日本留学生活9年,于1915年带着襁褓中的王大珩回到祖国。王应伟在日本期间,饱尝了弱国小民的屈辱和经济困苦的艰辛,他无时无刻不盼望未来的中国国力强盛,中国人民过上富足、自强的幸福生活。王应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子女要有爱国情怀。 还在读书的时候,王大珩就受到过爱国主义教育,他的高中教育是在青岛完成的,其问,他看见过日本军舰在中国港口示威,还受到过日本孩子的欺辱,这令他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爱国主义情怀在他心中萌芽、生长,少年时。代的他受到父亲的影响,希望能够科学救国,他认为国家的科技强盛了,国力就会渐渐强大,这也是敦促他不断学习上进的一大因素。 王应伟对子女的精心教育,使王大珩从小便爱上了科学。他曾是青岛观象台的小练习生,学习之余使用观象台里的科学器械观测星空,听父亲讲解地磁和地震的原理,这段经历令他终生难忘,为他未来从事科学事业做了铺垫。 1932年,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有良师、有益友,四年的学习时光给他打下了终身的烙印。在清华大学,他聆听了叶企孙教授的磁学、热力学课程,学习了吴有训教授的X射线放射课程,还有萨本栋教授的无线电课程、周培源教授的理论物理学课程以及赵忠尧教授的光学课程。清华大学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和训练方法,令他走进了科研的大门,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他的同窗挚友有钱三强、何泽慧、于光远、黄葳、杨龙生、杨镇邦,等等。其中,钱三强对他影响优选,后来他们在异国他乡重逢,钱三强告诉他中国共产党的事迹,他俩还相约未来一起回国,并在相识、相交的时光中,一起为建设一个强盛的中国而努力。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王大珩铭记终生。在校期间,他在学习上奋斗不止,用知识填充自己;走上社会后,他百折不挠,切实践行校训的教诲。 王大珩经常哼唱的一首歌是《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因为日寇的侵略,东北学生失去了课堂,被迫南下流亡。在大学就读期间的王大珩,并不是一心读书不闻窗外事的,他知道时事的艰难,痛恨当局的腐朽。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会发起了抗日救亡运动,6000余名学生走上街头,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王大珩正是其中的一员,也是这场游行的提议人之一,他走上街头,振臂直呼,第一次发出了自己响亮的呼声,高亢而明确地喊出心中所想。王大珩在学生运动中与进步青年有所接触,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革命根据地,不久后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