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大英博物馆 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字数: 15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 (英)詹姆斯·汉密尔顿
出版日期: 2020-05-01
商品条码: 978754025623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一本书了解大英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从小仓库到藏品800万件 详细追述大英博物馆250年辉煌历史 ★从“华贵隔间”到公众博物馆,披露幕后故事 1753年,空空荡荡、四壁坍圮的蒙太古府,如何被修整为珍品满溢的华贵隔间?在随后的200余年内,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扩张和重建?汤利展厅、国王图书馆、圆顶阅览室,随着一系列宏伟杰作的设计与落成,探寻大英博物馆的演化过程。 ★从运营到管理,揭秘博物馆背后的运作法则 斯隆爵士“一体保管,不被分割”的严苛要求,如何在艰苦的馆藏环境之下有所低头?上到英王、下到贵族的理事和馆员,需要承担怎样的细审和监管责任?启蒙运动的理念,如何对立馆旨趣产生了影响?如春潮般涌入的新藏品带来了怎样的结构压力?跟随历史的年轮,见证大英博物馆更新迭代的管理体系。 ★收录40余张全彩插图,丰富灿烂的文字解说 14世纪的皇家金杯、科顿爵士画像、柯南·道尔申请阅览室读者卡的表格、1972年排队参观博物馆特展的人群队列、大中庭俯瞰图……通过精心收录的插图,领略这座世界上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的藏品之丰富、规模之宏大。 ★国家博物馆网红讲解员@河森堡推荐:大英博物馆,一座关于全世界的博物馆。这本书写尽了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博物馆本身如何成为一件遗产。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文物医院推荐:能用藏品讲述一个完整世界史的博物馆一生是不能错过的。
内容简介
作为世界上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好学求知之人”的?本书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詹姆斯·汉密尔顿(James Hamilton) 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学边界的英国艺术史学家、传记作家、艺术馆馆长;有多部著作面世,作品经常从多重角度介绍19世纪前半叶伦敦的艺术、科技领域,尤其关注那些横跨艺术、文学、科学领域的艺术家。汉密尔顿曾先后担任谢菲尔德、利兹、伯明翰等地艺术馆的馆长。自2013年起,他一直任巴伯艺术学院资深会员。
目录
开场白
1 开端
2 18世纪的大英博物馆
3 19世纪初博物馆的运营
4 1821-1846年间的重建
5 19世纪中叶
6 从维多利亚时代到20世纪
7 20世纪
8 进入21世纪
附录
致谢和许可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注释
译名对照表
摘要
开场白 大英博物馆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20世纪70年代初,当还是个年轻学生读者的我第一次走进连接博物馆入口大厅和圆顶阅览室的窄窄走廊(现已拆除)时,大英博物馆就融入了我的血脉。我已记不起自己来这里读什么东西,可那依然是一种新生。 那时还在入口大厅右侧的西方手稿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里的一间间阅览室。1970年,我正是在那里获允独自取阅中世纪泥金装饰绘本杰作《603号哈雷手稿》(MS Harley 603),这是9世纪《乌得勒支诗篇》(Utrecht Psalter)的盎格鲁-撒克逊版复本。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罗莎莉·格林前一年时在乌得勒支发表的演讲以及和她一起现身的《乌得勒支诗篇》原件,让我兴奋不已,于是我便写信给大英博物馆,询问是否可以看看《603号哈雷手稿》。他们给了我一双白手套,将手稿安放在我面前的一方垫子上。当时一定有位管理员来来回回地监看,但我只觉得自己是在与这卷杰作单独相处。我无拘无束地翻动厚重的书页,观赏一堆堆墨绘人物,看着他们往返流连,与书法缠绕交织。手稿的彩绘极其惊艳,人物动感十足,落落大方地在字里行间翩翩起舞。他们有着惊艳绝伦,乃至做作夸张的姿态;长而纤瘦的身躯,常常连脖子也难觅踪迹。观赏、把玩和翻阅这些千年之久的书页,这种特权及其背后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盏明灯,为我打开了爬梳、浸淫于幻灯片和书刊的世界之门。无论如何,这次经历直到今天都还在我心头萦绕,堪称是博物馆用途的一大存证。 就在同一时期,我访问了大英博物馆的版画与素描部,观赏了18世纪业余画家托马斯·桑德兰的水彩画。他们给了我一间包厢,这让我颇为开心。视线沿着书桌往后,便是版画与素描部的管理员爱德华·克罗夫特- 穆雷,还有他那挺拔伟岸的身躯。穆雷快速地走过另一间包厢,翻阅着裱好的素描画,以他声若洪钟的嗓音开怀畅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我对此有些不适,但或许我理当更仔细地听他讲话,解答我胸中的疑惑:博物馆将如何自我呈现? 时值1972年,图坦卡蒙法老特展前大排长龙,我就是排队等待的数千人之一。为此我还特地坐上了从德比出发前往伦敦的火车。人们耐性十足地组成列列蛇形长队,在博物馆前院设置的金属栅栏间蜿蜒蠕行。我们等了一个小时(也许是两个小时),慢慢移步走上台阶。那里有一辆配备圆锥形纸袋的冰激凌贩卖车,还有一座移动咖啡馆,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起站立静候的人们:男士西装革履,头戴圆形礼帽;学生穿着牛仔裤;孩子们在栅栏之间晃荡,家人陪同在侧;还有我。 最后,我在昏暗的展览室与图坦卡蒙幼王本人四目相对。他全身闪耀着反射的光芒,置身于其间的玻璃橱柜也恰好合身:这是一座小型坟墓,也是他在沙中长墓沉睡之后的长居之所。自许多个世纪之前在帝王谷下葬以来,幼王就一刻不停地向外凝望;三千年,在黑暗中。幼王的求恳者和仰慕者的体重,压得临时阅览室的地板咯吱作响。身为他们的一员,我也向幼王默告一番,然后起身离开。 *** 博物馆并非凭空出现,像其他所有生命形态一样,它们也会演化,哪怕是一家貌似已然完备的博物馆也是如此。比如伦敦的华莱士典藏馆,一开始是以私人收藏室之姿发展起来的,之后随着时间的变迁,遂成了国家财产。 大英博物馆就像“一块坚实的巨大土堆,遇雨苍白黯淡、光滑有致”(弗吉尼亚·伍尔夫语)1,曾经也是一团或多或少有些条理的杂乱物资,储藏在一座岩块剥落的伦敦别墅里那空旷阔大的潮湿密室之中,等待一货车一货车的物资添砖加瓦。建馆之初力求条理的努力很快归于失败,但显而易见的是,历任馆长从一开始就对管理各式各样的藏品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尽管这份责任心饱受资金短缺和意志薄弱的威胁,但这正是一家博物馆的任务所在,也是历任馆长的职责所系:从杂乱无章中创造井然有序,从井然有序里诞育知识见闻,从知识见闻里获取对世界的理解,领悟人文、人性在大千世界的位置。大英博物馆正是履行上述价值理念的杰出典范。 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包括美术馆,博物馆主要形式的一个变种——乃是高水准文明的标志,是公民良善的公开宣示。它认定,“关于过去”的知识、对人类愿景和人类成就的理解,都是良善政府的先决条件。一旦我们开始损蚀博物馆,就是在损蚀我们的文明基点。我们何以能从一片杂乱无章的混沌中,获致了映照人类愿景的“一块坚实巨大的土堆”?讲述这一过程,便是本书的重任。 1 开端 “我去看了斯隆医生的奇珍异宝” 大英博物馆是英式创造性思维的独特产物。其他欧洲国家当然也有富丽迷人的收藏品,但它们大多是王族、公爵或教会的私产,哪怕是允许进入参观的地方,公众也要经过严苛的条件筛选。18世纪中叶,世界上还没有一座属于民众的博物馆。然而就在英法七年战争之前,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在英国“失去”北美殖民地之前,在《改革法案》通过的八年之前,尽管有点小心翼翼,但不列颠岛的博物馆最终走出了一条“非英国典型”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