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专注力修炼 不分心的智慧

专注力修炼 不分心的智慧

  • 字数: 2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盖伊·沃森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796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任何事的关注度却越来越短暂。从而忽略某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去珍视的东西。盖伊·沃森对许多学科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关注,从神经科学到互联网,本书通过对约翰·路德·亚当斯、斯蒂芬·巴彻勒、苏·布莱克摩尔等人的采访,说明了生活中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以及如何找回我们的关注度。
作者简介
盖伊·沃森 哲学博士、作家。 在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攻读宗教研究学位,后在英国德文郡卡鲁纳研究所接受核心过程心理疗法培训,并结合上述两个专业的学习,写成博士论文《空的共鸣》(The Resonance of Emptiness)。作者关注心理治疗和心理科学之间的对话,并关注神经科学领域的近期新进展和发现,将科学融入上述二者的对话中,著有《超越幸福》(Beyond Happiness)、《空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Emptiness)等。
目录
第一部分
专注力的养成
第1章 作为凝心艺术的冥想和正念修炼/3
东方起源/3
正念运动/23
第2章 关于专注力的神经科学/33
专注力和自我/35
专注力和世界/40
训练专注力/46
古与今、神经科学与佛法/51
神经佛法和基于大脑的心理治疗方法/61
第3章 情感性专注力/65
心理治疗性专注力/69
第4章 专注力教育/80
有技巧的修炼/80
创意课堂/87
学校中的正念/93
第二部分
关注创造性
第5章 对语言的专注/102
语言和土地/104
专注力和想象力:虚构的世界/106
诗化专注力/113
第6章 视觉专注力/133
元专注力/134
空的美学/150
多感官的联结/153
第7章 听觉专注力/164
避免习惯性的反应/165
超越自我/169
空和充实相遇/174
即兴训练/178
第8章 体觉专注力/182
关注你的身体/182
给自己一些时间/187
体觉三维意识/194
冲浪之美/197
第9章 修炼专注力/202
放下语言/205
放下思想/206
放下自我/207
身体体验/208
接受是与不是的并存:参与/209
专注力与时间/212
日常生活中的顿悟/213
空和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悖论/215
修炼/218
摘要
     第1章 作为凝心艺术的冥想和正念修炼 光阴似箭,所以切不可营营扰扰轻掷时光。要凝心,再凝心! 大灯国师(Master Daito Kokushi) 东方起源 佛教 2000多年前,智者乔达摩(Gotama)真正领悟了专注力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修炼专注力的方法。他因此最终成为佛陀,也就是开悟者或觉醒者。围绕他的体验,他的“觉醒”或者“开悟”最终演变为佛教,这是世界上第四大宗教。关于佛教究竟是不是应该被称为宗教,始终存在一些争议:佛教没有信条,也没有造物主上帝,它有关创世的故事,任何人都不必一字不差地相信。它真正具备的是对生死这样重大问题的关注:如何才能生活得好,如何免遭痛苦,以及如何对待他人。一直以来,我都把佛教的教义视为“第一心理学”,因为乔达摩分析过他自己的经历,以及他每时每刻的意识,并得出一些虽然不那么一目了然,但任何人只要通过密切注意和长期修炼就能明了的结论。事实上,佛陀鼓励他的追随者们相信自己的体验,并在临终之时忠告他们,要成为能够照亮自己的一盏明灯。 乔达摩教诲说,凡存在的事物都会显现出这样三个标志:第一,所有的现象都是暂时的,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它们不够令人满意,是引发痛苦的根源,并且是被称为“非我”的存在(即它们不是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事物)。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依附于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第三,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独一无二、能无前因而存在,也没有什么事物能独立无依,或是成为终极性存在。佛陀的核心发现—因缘观,即所有现象之间都有深刻的相互依存性,如今已经成为佛教教义而为人所知。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有依赖性,表现为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依赖、原因和条件的依赖,以及对语言或知觉命省(perceptual desi gnation)的依赖。 这就解释了佛教思想中另一个经常让人产生困惑的重要教义一空。虽然梵文里的“sunya”这个词一般被翻译成“空”,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存在或者缺乏,它指的是具有独立性和自我同一性的空。这恰好直接指向相互依赖性,以及我在前言中描述过的现象的共生性。在早期的佛教教义中,空主要局限于自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局限于“非自我”(我空)。这并不意味着自我就是不存在,尽管这确实意味着没有自我这样的“事物”。它指向这样一个事实:真正存在的不是一个完整、永恒的同一性,而是优选把它想象成一个过程—一个自我化(selfing)或者创造自我(self-creation)的过程。我们将在后文中看到,当代神经科学也会认同这样的观点。遗憾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普通的大众心理学中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假装自己是或拥有一个稳定、永恒的自我,并从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出发去设想和安排我们的世界。这就导致了痛苦和不满。因为世界及世界上的万物都会处于无常、无我和不满意这三个标志的支配之下,如果我们把自我理解为永恒、固定的同一性,它就会成为我们痛苦的根源。我们必须睁开双眼,集中专注力,认识到由无常得出的推论是令人失望的;我们可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在某个时点我们一定会丢掉我们所享受的,而且我们将在最终死去。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失望之中不会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如果我们能从那些难以实现的期望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们反而会得到更多。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